博海拾贝 文摘 那么大规模的城投债,到底用不用还?

那么大规模的城投债,到底用不用还?

40.png

1

如果小伙伴们平时比较注意新闻,肯定没少听说“城投”这个词,今天仔细给大家从根子上讲讲,这玩意道理不复杂,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细节复杂到爆炸,几乎没人能完全说清楚。

首先大家要有个常识,就是地方政府,尤其是我国除了东南五省那几个,其他几乎所有的地方政府财政都不够用。尤其最近十几年开始的大规模城市化,需要更多的钱,地方上就更捉襟见肘了。

这一点很多小伙伴可能理解不了,城市化盖楼有开发商,政府需要钱干啥?

你想想啊,政府想把一块地上盖居民楼或者搞工业园区,是不是需要把那块地上所有人都拆迁了?是不是需要“七通一平”(也就是通水通电平整土地)?这些看着好像没啥技术含量,其实是个资金密集型业务。需要大量的钱和人力,但是开发商又干不了这事,只能政府去处理,这下地方政府更缺钱了。此外还有一些基建项目,比如不收费的国道,没有门票的公园等等。

既然不够用,就得筹钱,由于咱们国家法律有规定,地方政府不能向银行贷款,也不能发债。

这倒也正常,防止他们瞎花钱把自己搞破产,到时候还得中央出手救助。

一般的做法是中央政府从那几个财政盈余的省份把钱收上来,然后再给剩下的兄弟们分下去。如果钱还不够用,就得发国债筹钱,再转给地方政府。但是这样做依旧钱不够用。

既然政府不能借债,企业总可以吧?

于是各地政府成立了一些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去银行贷款搞项目,这些企业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不过这些平台的名字一般不叫这个名,而是叫什么“xxx投资公司”,比如第一个这类公司,叫“上海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这也是为啥大家一般把这些公司叫“城投”。

这些城投公司,表面上跟政府关系不大,可事实上它和政府完全深度绑定了。

也不复杂,你成立个公司就去银行贷款银行能贷?当然不行了,你得抵押房子才行。哪怕有政府背景也不行,银行会要求你资产抵押,这些城投公司也得抵押点啥。于是有些地方把土地公路自来水都放到城投名下,然后城投以这些资产为抵押去贷款。

这也是为啥很多人说,“城投债就是地方政府债”,某种意义上讲,确实是一码事,因为政府的锅碗瓢盆都在城投公司里放着,然后抵押给了银行。

既然政府往这些公司投了那么多资源,金融机构往往觉得将来就算出事,政府也不会见死不救,属于“隐性担保”,所以金融机构也愿意借钱。

甚至有人干脆觉得城投公司就是政府的一个壳。大家买理财产品,有些债基产品,其实就是金融机构买了城投的债,然后开放给老百姓,给老百姓分点利息,顺便风险也分了出去。

等到将来城投建设的项目开始盈利,再把借的钱还回去,皆大欢喜。

这个模式整体运转是很成功的,这么多年来,城投公司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大量的公路,旅游项目,工业园区,就是这样被建立起来的。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个模式,也就没有大家口中的“基建狂魔”。

借钱搞基建这事说起来倒也正常,毕竟当初美国也是从欧洲借钱搞,后来很多运河、铁路债券暴雷,让债主赔的底掉。不过也有很多欧洲老财炒债券过程中发了大财,有赢有亏,大家才义无反顾地坚持投资。

但是有一个大问题:大部分城投的项目,都有基础设施的性质,比如修了个公园,或者修了一条道路,这些是很难有收益的。事实上如果这些项目赚钱很容易,根本不用政府推动去做,大家争着抢着就把这些事办了。

比如我家附近就有个大公园,那个公园也是一个城投公司在运营,公园不收门票,也几乎没有任何可盈利项目,里边还维持着一个巨大的人工湖,养着一堆工人。维持费用可想而知,如果这个公司借了钱,除非市政府掏钱,靠他自己估计下辈子也还不上。

所以很多城投项目,可能从一开始就没法盈利,银行借给他们钱,主要也是觉得这些项目有政府背书,将来肯定会还。

于是在合理需求之外,滋生出很多完全不合理的项目,反正银行掏钱嘛,地方为了凑GDP,疯狂贷款上马各种项目,造完再拆,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所以说讨论城投债的时候,不能一概而论:

有些项目是大家必需的,比如公路、风电、水电、化工产业什么的,这些项目花钱多却暂时不太赚钱,可是对整个社会有正面价值,尽管城投欠了很多钱,但是对社会的整体价值却是正的。

有些项目纯粹就是瞎胡闹。比如独山县的旅游项目,比如湖北那个拆了建,建了拆的关公像。

不能把这两种混在一起讨论。这段时间不少人吵来吵去,其实就是故意混在一起。反对城投的人把所有城投都说成是独山县奇观,支持城投的人又全部说成是水电基础设施,所以鸡同鸭讲。

2

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土太大了,以至于除了物理定律其他定律都不太好使。

最明显的一个,这两年马督工疯狂集火的“贵州水司楼”项目,这个项目如果建在东部发达省份,大概率就不是这个结果了,哪怕在西安,可能也能混个小号的大唐不夜城。

此外大家观察下自己所在的城市,都会发现有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对于一线城市和东部发达城市,这些园区可能确实有不少产业。但是对于绝大部分内陆城市来说,这个园子既不高新,也没啥产业。但是为啥还是有这么个东西呢?也是从东部发达省份学过来的。

甚至“城投公司”这个模式,最早也是东部的创新,1995年上海开始操作,后来效果很好,才在全国推行,这些年在西部却出了问题。

城投大爆发,正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4万亿刺激计划”,那4万亿并不是政府印了4万亿给大家花,而是中央财政出了1.18万亿,剩下的钱向老百姓和金融机构借的,这里边地方城投就没少借。借到钱后去搞基建,修公路,盖房子,推动了房地产的大爆发,我们顺利挺过了那场危机。

但是由于这些年不断努力借钱,就有了这段时间大家所说的“60万亿债务,平均每人5万”。

有一说一,这个并不能一概而论。

有些地方,尤其是东部省份,他们欠了不少钱,不过赚钱很快,过一些年基本都能还上。

这就好像你欠花呗十万块,还不上成老赖了。你们公司欠银行几个亿却情绪稳定,这当中主要的差别就是现金流,也就是你们公司赚钱比你快,欠钱多也没事。

东部发达地区欠银行很多钱,不过他们并不担心,债主也不担心,慢慢还呗。大家去看看那些城投债,就会发现借得最多的,就是江浙地区,他们经济发达,一个接一个上马产业基地,这些都需要借钱搞,其中大部分都有城投公司参与。

但是很多西部省份的债务,那就够呛了,比如这次遵义道桥,每年的收入还不够维持支出的,理论上下辈子也还不上,所以这次干脆宣布展期20年。

这里就有个问题,难道债主们脑子有毛病,不知道西部的盈利能力?

他们的脑子严重正常。

首先前文讲的,这些城投公司在他们看来都是政府的壳,政府一般来讲不会不还钱,如果地方政府搞不定,就可以去找自己的妈,也就是省政府和中央。

还有些债主,就是当地的小银行,比如河南的村镇银行之类的,这些银行愿意和当地合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家知道,如果一个人信用不好,它就得支付更高的利息。西部城投一般利息比较高。比如这次出事的“遵义道桥”,它之前借钱的利率是7.5%。大家觉得政府项目绝对不会不还钱,还有这么高的利率,自然是抢着认购,换你你也一样去认购。相对而言,山东和浙江那边很多项目利率只有3%-4%之间。

也就是说,西部地区信用不太好,利息要比东部高一些,东部西部又有共同的亲妈,亲妈将来一定会管,风险低收益高,大家争着抢着借。而我们知道,现实世界里,风险低的收益也低,这就有了一个“制度性套利”空间,太多人跑去套利,终于大到还不上了。

问题是现在欠这么多钱了,那怎么办呢?

我也不知道国家会怎么办,不过债务问题从来也不是个新东西,甚至可以说,从苏美尔人最早的债务记录到现在,解决债务就那么几个办法。只是每个解决方案都附带一堆麻烦,都很疼,因为债务就是代价,代价总得有人承担。

3

按照这个逻辑,基本就是三个方式:

债主(也就是借钱出去的人)承担;

欠债人承担;

别人承担。

债主承担好理解,欠钱还不上破产,债主的钱要不回来了。城投是公司,公司这玩意被发明出来,就是为了破产而生的。

很多小伙伴可能觉得挺吓人,那么多钱借出去,破产了就不还了?那借钱的人怎么办?

不怎么办,记住教训,下次别随便借就行了。

大家想想,为啥国家一开始不让地方政府找银行借钱?就是为了防止他们过度的借钱冲动。

这就好像你有个不靠谱朋友,你明知道他可能还不上钱,你还借,他将来不还钱了,你跟别人说你很委屈,又有多少人会同情你呢?

此外为啥有那么多金融机构愿意借钱给那些非常不合理,明显还不上的项目呢?他们就是看准了收益高,将来肯定还。所以说“刚性兑付”会滋长不负责任的行为,你投资赚了钱,开开心心自己花去了;你投资赔钱了,别人承担后果,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

现在这个问题也一样,大家不要觉得我在这里书生意气,将来肯定会有城投公司直接破产,记得我上文说到的政府对“城投”的“隐性担保”不?为啥是隐性呢?因为法律规定不准明着担保,就是为了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有法可依。

事实上前几天财政部部长刘昆接受采访时表示,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谁家的孩子谁抱走”。打破政府兜底预期,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推动形成政府和企业界限清晰。

这串“黑话”啥意思呢?也不复杂,市场化和法制化,意思是如果欠钱还不上,就去法院走破产流程,破产之后清点下公司的桌椅板凳,能还多少还多少。至于那些债主赔得底掉,自己认亏吧,下次别犯低级错误。

这倒是有点像美国的那个破产制度,我以前理解不了为啥还不上就可以不还了,那些借钱的人活该做冤大头了呗?

后来也就明白了,唯一能对你的钱负责的,只有你自己。你坚决不借,别人能用枪指着你的头借钱?既然你自愿借出去了,对方还不上,那你只能是认亏,下次小心点。如果你把钱随便借出去,最后要不回来,国家给你兜底,那就是纳税人出钱,相当于有好处你收,出了事别人担,简直无法无天。

这个说法说来残酷,不过细想下,我们生活中哪件事不是这样运转的呢?除了你爹妈,又有哪件事别人替你兜底呢?

当然了,也不会出现大规模失控性质的破产,毕竟城投欠钱很多,绝大部分还是有资产的,尽管大部分景点不盈利,还是有不少确实是盈利的,慢慢赚钱慢慢还。

但是肯定会破产一批,打破大家觉得投资政府项目不会亏钱这个迷信,因为这个迷信本身对社会的危害太大了。

这会放任地方政府搞一些不合理的投资,然后老百姓和金融机构盲目出钱,最后项目一地鸡毛,没啥价值,中央用纳税人的钱给擦屁股。这种事偶尔还行,经常出肯定出事。如今面临的问题就是屡教不改,怎么办?只能是让大家吃几次亏,吃了亏自然下次小心了。这倒是有点像买那种PXP理财产品,不吃亏改不了贪便宜的毛病。

而且国家从2017年就一直在提一件事,叫“打破刚性兑付”,也就是除了把钱放在大银行当存款,其他的投资都有风险,都可能损失本金。事实上存款也有风险,只是比较小。

这个政策看着残酷,不过长期来看并不是坏事,老百姓应该有这方面的觉悟,尽快意识到这一点,少投资一些,说不定还可以保住本金。

说到这里,其实说的只是最严重的一部分,事实上绝大部分债务到不了破产那种境地。这也就引出了第二个解决方式,欠钱的人承担。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国家破产,还有救没?》,里边就讲到了内债和外债的差别。

内债就是银行和金融机构借给政府的和国企的,外债也就是欠别的国家的。一般来讲,外债是必须还的,合同到期就得还,你一旦说你自己还不上,就没人借你钱了,后果非常严重。

因为基本上每个国家都依赖国际大市场,中东的石油你需要吧,中国的工业品你需要吧,电力设备,挖矿设备,手机电脑什么的,你们不会自己生产吧?所以只能硬着头皮硬还。这个过程非常痛苦,前段时间斯里兰卡就发生了一次,外汇耗尽,还不上债主的钱,水电油都停了,国家差点暴动。

内债就不一样了,欠的都是自己银行的钱,没啥不能商量的,比如遵义道桥,尽管这个公司目测下辈子也还不上这么多钱了,但是万一过一些年,遵义政府找到了新财路,赚了钱,可能就把这些钱给还上了。

或者再过一些年,东部省份经济恢复了,给西部加大转移,西部节省着点花,每年还一些,也不是不可能。就算下辈子也还不上,只要坚持还利息,那就没凉透。

这次协商20年还,前十年还利息,后十年还本金,本质就是债主和欠债人达成了协议,准备双方共同承担成本,不过明眼人都看出来,债主将来要承担大头。

所以说,如果出现债务危机,大概率是一部分破产,一部分跟银行商量下,今后慢慢还。

那能不能通过放水把债务稀释掉?当然可以啊,这也就是第三种债务解决办法,让别人承担。

很多国家都在这么做,但是这样做有个毛病,非常大的毛病,会破坏大家对未来的预期。

用通胀稀释债务,其实就是通过贬值老百姓存在银行的钱,把债务给稀释了。这个看着很机智,不过后患无穷。

很简单的道理,你为啥把钱存银行?因为准备将来老了花。如果告诉你,接下来十年货币每年贬值10%,你还敢存吗?事实上通胀的本质,就是谁存钱,谁承受代价,谁借钱,谁享受好处。欠钱最多的就是富人,反倒是穷人没保障,抠抠搜搜也要存点,最后给富人补贴了。

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彻底完蛋了,所有人都不敢存钱,所有人都想欠债,到时候大家才会意识到啥叫消费主义。

那时候就变成傻子才存钱,聪明人一拿到钱,第一时间换成没法通胀的资产,比如买核心地段的房子,或者直接换成外币。反正货币一到手立刻脱手,因为放在手里就贬值,到时候咱们的货币连自己人都不要,那还咋国际化?而且全社会谁都不敢存钱,大家想想,那样的社会多可怕?

这也是为啥我国对通胀极其敏感,当然了,美国也敏感,这次把全世界搞得鸡飞狗跳,不就是因为通胀的事嘛。

所以说吧,适当的通胀是可以的,可是想通过通胀来赖掉债务,代价太大了,蒋委员长,魏玛共和国,委内瑞拉都这么干过,啥结果大家都知道吧。也就是说指望通胀稀释债务,需要巨大的勇气,破坏掉整个社会预期的勇气,一般正常国家都干不出来。

所以现实里国家处理债务,一般这三种办法糅合起来。

可以让一些实在离谱的直接破产,地方政府和债主们都长长记性,知道以后别搞那些非主流项目了。代价就是这些地方政府今后可能再也别想借到钱了。

此外每年不能搞恶性通胀,温和通胀总可以吧?通胀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来说各国都会维持一个温和通胀,既不会过度稀释大家的存款,又能刺激大家去消费,除了日本人,油盐不进。这个不多说,大家自然懂。

剩下的可以全国一盘棋,变成国家债务,慢慢还。这里就要说一下,国家债务和个人债务完全不是一码事。

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一个富人,他欠了好多钱,而且资不抵债,他应该变卖家产积极还债呢?还是过年再买辆豪车、尽量去炫富呢?

当然是后者,因为那样可以给自己赢点时间,一直借新还旧。一旦大家发现你有可能还不上债,都去你家躺着要钱,不给钱就不走。而且也没人敢借钱给你,正在运转的项目也黄了,可能本来过几个月能还上钱,结果直接给挤兑死了。

对于国家来说,逻辑是一样的,只是可以省了“炫富”那一步,毕竟手握印钞机,没人怀疑国家会还不上钱。

那就好办了,可以借新还旧,大家注意下,一直借新还旧,其实就是不还钱只付利息,仔细体会下是不是。荷兰人最早发现了这一点,干脆钱不还了,搞成了永续债。

如果还不理解我给你解释一下,你借给政府一百万,政府给了你一张借条,答应每年你用这张条子可以领4万块利息。哪天你想换成钱,政府不给你换,你去菜市场吼几嗓子问问谁要,有人给你100万,买走了借条,他每年拿着借条去政府领4万,将来需要钱,也可以把这个条子卖掉。这就是永续债,政府不还钱了,只支付利息,只要大家相信政府一直付利息,那个条子就可以卖来卖去。

荷兰那么小,竟然连续打赢欧洲强国,变成首屈一指的强权,靠的是啥?不就是会借钱嘛,把信用玩到了极致。后来光荣革命“夺舍”了英国,荷兰高层一夜之间变成英国高层了,又传给了英国人,英国人接着暴走了,接下来是美国人,套路差不多,基本就是荷兰人那一套,一直借一直还,培养强大的信用,借别人的钱,干自己的事;借你的钱,造我的舰,最后把你打趴下。美国现在也是全世界借钱造航母,一码事。

你可能纳闷,还有这么好的事,那政府是不是可以无限借债?

当然不是啊,那成庞氏骗局了,迟早崩。

政府借钱的边界,就是能不能付得起利息。一般来讲,除去各种公共开支,剩下的钱全部可以用作利息去借债。

美国日本的债务跟GDP的比例都比咱们高得多,也是因为他们利率低,每年支付的利息比较少。

但是这么搞本身就是在钢丝上跳舞。大家哪怕有基本的生活常识,就知道欠债最可怕的就是越欠越多,越来越失控,最后掉坑里出不来。关键是没钱的情况下最容易做短视操作,然后越陷越深。这一点上国家和普通人差不多。

也正是因为你只要一直能付利息,就可以一直借,一边借一边还,从来不赖账,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借给你。

这也是为啥美国建国之初,汉密尔顿就意识到,欠债对于国家来说不是坏事,反而是资产,慢慢还就是了,认真还钱就可以借到更多的钱,今后说不定就可以发永续债,不用还了。

如今美帝霸权最重要的一根支柱,就是美债。美债其实就没准备真的还,一直借新还旧,两百年不违约,信用无出其右,所以才能以那么低的利息在全世界借钱。不过如果一直扩张下去,等到连利息都还不上,迟早崩溃,不过美国显然也知道这事。

所以说,如果能处理好,控制好节奏,不要恶化,不要越欠越多,控制在一个适当范围内,债务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不是坏事,就好像你家一年能赚10块,有百八十万的房贷也没事,慢慢还呗。但是如果有五百万的贷款,那你完蛋了,大概率要出事。

对于国家也是一样的,中国现在债务和GDP的比值接近1:1,跟发达国家比不算高,但是这几年增幅很快,如果能控制住增幅,也没啥事。比如你仔细选址,借钱修了个水电站,将来的收益顺利还本付息,这肯定是对的;但是你借钱在山里修了个度假村,根本没人去,这笔钱就相当于死了,成了代价,看看将来谁承担吧。如果控制不住这种低效债务增长,很快每年GDP增长的那部分,都不够还利息的。

所以说吧,债务本身并不可怕,有点债是好事,政府只要避免低效投资不断上涨,避免债务不断恶化,以咱们国家现在这个债务规模,尽管不太好,不过也基本可控,只是别再继续无限制扩大就行了。

来源:九边 微信号:ertoumu893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79802/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