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韩国航空工业不是一家公司在竞争,而是通过供应链群在作战

韩国航空工业不是一家公司在竞争,而是通过供应链群在作战

1.jpg

@南山林雪萍: 打群架而胜出的时代。中国多年来的航空转包生产,正在碰到了新对头:韩国。

中国跟韩国已经在几个行业死磕滚在一起:电视、造船、动力电池、钢铁。
上个月韩国 LG 放弃本土液晶面板,基本上韩国就是告别 LCD,转向下一代 OLED 有机屏。
三星将中国苏州工厂已经让给华星了,现在它能做的有限事情就是扶持中国老二斗老大。
动力电池厮杀正酣,中国也占据上风。
在造船领域,除了一些高端船型号之外,中国也显出优势。光伏本来就是中国优势产业,韩国也只剩下一个韩华。
其他韩国有优势的产业,越来越少,存储芯片是少数保持优势地位的产业。韩国媒体去年用了一个中国追韩国已经 “追到下巴”,来形容情势所迫。
然而,也有韩国制造追赶凌厉的行业。意外地出现在飞机制造行业。
中国 C919 名声大振,令人会觉得中国飞机制造水平相当之高。但这个,也需要慢慢斟酌。

全球飞机只有两个巨头:波音和空客。多少国家想发展飞机制造,都铩羽而归,巴西航空工业是非常少见的案例。飞机是典型的全球外包行业,这被称之为 “转包”。中国在这方面起步还算比较早。
早在 1985 年跟麦道合资的时候,就学会了一些飞机零部件的制造技术。并不多,但也开了头。到 2007 年空客 A320 在天津组装,中国飞机制造就算是融入全球飞机供应链了。
但,不尽如人意。

空客的民航客机供应商上万家,主要也有 4500 家。空客采购支出通常占公司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按照 2019 年 705 亿欧元的业务规模(受疫情冲击 2021 年只有 500 亿欧元),全年采购额接近 500 亿欧元。
中国参与航空转包生产三十多年,但零部件采购额,也不到空客的 5%,只有 25 亿欧元,分布在 90 家大陆供应商。

韩国飞机转包生产,国际合作落后中国近 20 年。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迎头赶上中国。波音飞机 737 的垂尾、平尾,有 70% 在中国,其中 30% 在韩国。但韩国这样追下去,或许还可以做的更多。

三星、现代和大宇的合资公司,韩国航空工业公司 KAI,成为一个领头羊。
波音 737 垂尾和平尾目,中国达到月交付 10 架,用了六年半年。而韩国航空工业公司 KAI,则只用了 3 年。它在民机转包的收入,也超过 5 亿美元。

实际上 KAI 只有 3000 人,但收入超过 11 亿美元。人均产值 250 万人民币,业绩显著。
韩国的人工成本,其实也很高,它是如何做到竞争力反超中国?

那就是采用极致专业化分工。
核心企业以及供应链的紧密嵌合,把 KAI 的高成本,通过专业化工厂,大幅度低于。
KAI 会细分供应链上的每一把尖刀能力,做强做尖。
它会把自己的顶级工程师派驻到上游入驻工厂。也会收取一部分工资费用。
这种供应链倒插门的方式,大大强化子供应商、孙供应商的点突破能力。
韩国庆尚南道有 40 多家供应商,一家往往只干一个工序。所有供应链的脉搏,都采用了同一脉动。而核心企业,也会大胆地让子公司去见客户,以便更好地研究工艺。
而在中国,让自己的供应商去见客户,往往是大忌,双向隐藏是惯例。
韩国航空工业不是一家公司在竞争,而是通过供应链群在作战。以前很多领域都是中国追韩国,
而这次面对韩国的追赶者,中国制造应该走出新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79898/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