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最像漫威的中国电影,其实是熊出没

吵翻天的春节档,最大黑马是最不起眼的《熊出没·伴我熊芯》。

上映首日,《熊出没·伴我熊芯》以8.6%的排片率垫底,《满江红》《流浪地球》排片率是其3倍,连到处嚷嚷自己是商业片的《无名》排片也比它高4%。

《熊出没·伴我熊芯》却凭借上座率第一的水平,拿下超10亿票房,挺进前三,将《无名》远远甩在身后,票房号召力远超4000万粉丝的王一博。

过去十年,《熊出没》以每年一部(2020年未上映)的速度上映动画电影,年年排片率垫底,年年用上座率打脸影院老板。

票房稳定增长,豆瓣评分从没低过及格线,《熊出没》也因此得名“春节档质检员”,成了春节档的计量单位,票房低于《熊出没》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超级商业片”。

在电影史上,能拍成系列的电影屈指可数,能连拍十部的凤毛麟角,十部还都赚钱的,说它是商业奇迹一点都不夸张。

闷声发大财

在比A股还令人捉摸不透的中国电影界,熊出没称得上是以小博大、稳定输出的经典案例。

迄今为止,九部《熊出没》票房累计超过50亿,再过五年,熊大、熊二也能和吴京争个百亿票房男星。2014年,第一部《熊出没》用1000多万的投资撬动了2.48亿的票房,上一部《熊出没》,投资1.5亿拿下9.77亿票房,粗略算下来也有6倍的收益。

眼见《熊出没》大获成功,血压最高的可能是喜羊羊。

2009年-2015年,七部喜羊羊电影加起来票房还不到8亿。同为“宝宝乐”题材影片,很难说熊出没比喜羊羊精彩多少,票房如此悬殊,原因在于熊出没的“生逢其时”。

2009年,第一部喜羊羊大电影上映,全国主流院线银幕仅有4723块,总票房62亿人民币,时值好莱坞与中国蜜月期,进口片占了27亿。考虑到中国观众前一年刚经历了《功夫熊猫》的洗礼,面对2D动画喜羊羊多少有点接受无能。

而第一部《熊出没》诞生在2014年,全国银幕数翻了八倍,达到2.3 万块,全国总票房增长了36%,逼近300亿。虽然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还在狂轰滥炸,但票房盘子大了5倍,建立根据地的难度小了很多。

此时,《喜羊羊》已经出到第6部,票房从巅峰期的1.68亿跌至8620万,而《熊出没》一经上映就斩获2.48亿,这是《喜羊羊》从未达到过的票房高度。

2017年,第四部《熊出没》把上映时间挪到了春节档。这个决定直接让票房近乎翻了一倍。

通常来说,动画电影都会选择学生们最爱的暑期档、国庆档上映。比如近十年票房前十的国产动画电影里,有5部都是暑期档热门,2019年暑假上映的《哪吒》一举斩获了50亿票房,这个记录至今未被打破。

所以在2017年,《熊出没》发行方乐视决定赌一把,避开群狼环伺的暑期档,去抢贺岁片的饭碗。

当年,熊出没首日只拿到了7%的垫底排片率,远不及同期上映的《西游·伏妖篇》的34%。然而,凭借超60%的上座率(行业均值10%左右),让影院捂着脸把排片率拉到了10%。

最终,《熊出没》上映7天拿下了3亿票房,暴打拥有舒淇、张孝全等明星阵容的《健忘村》。

同期,《熊出没》恰好踩中“春节档”狂飙的风口。2014-2016年,资本高举“互联网改造电影业”的大旗,用票补把票价打到了9.9元,业内盛传“没有1亿票补,别来春节档”[1]。

电影业一派烈火亨油的好光景,《熊出没》顺势起飞,两年间,票房就翻了一倍。

这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无论是当厂长还是拍电影,都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就动画电影来说,《哪吒》《姜子牙》《深海》这种电影,事实上的受众是年轻人/成人,竞争对手是《流浪地球》和《满江红》。《熊出没》的受众很明确,就是小孩和父母,也就是片方常说的“大手拉小手”。

《满江红》和《无名》的缺点,恰好是这类电影的优点:比如剧情平淡,主题简单,缺乏深度。

这类电影,只要孩子不闹都是好电影。虽说有迪士尼这个强大对手,但迪士尼这几年都把有限的配额分给了漫威英雄,说过“迪士尼是家长的选择”的巴菲特显然没考虑到这一层。

当粉丝还在为《满江红》和《无名》的剧情、叙事、画面争个你死我活时,《熊出没》的评价标准只有一条——孩子喜欢就好。带孩子看一场《熊出没》,孩子开心,家长省心,也可以避免那个最棘手的问题:

“爸,这个人是好的还是坏的?”

生产熊、复制熊、迭代熊

纯粹从财务回报角度衡量,最接近漫威的中国电影不是《流浪地球》,而是《熊出没》。

过去15年,漫威帝国以30部电影创下了近300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其成功的秘密一方面是特效和英雄主义叙事,但更关键的是标准化生产——以旗下数千名英雄为素材库,通过套路化的叙事方式,无限复制漫威电影

所有漫威电影的剧本都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正义在全世界每一个角落都战胜了邪恶。

电影人通常看不上漫威的这种制作方式。比如《银翼杀手2049》的导演丹尼·维勒纳夫就曾嘲讽漫威电影“只是‘剪切和粘贴’,把观众变成了‘僵尸[3]’”;杰森·斯坦森则更为犀利:

“我奶奶披上斗篷,站在绿幕前,她也能拍漫威电影[4]”。

而《熊出没》却将此视作致富经。通过同样的套路化剧本,最大限度地剔除了导演、演员等变量,也放弃了个人主观的艺术表达。但在商业层面,这却是一条完美的流水线。

在公开的资料中,《熊出没》的总导演是华强方特(《熊出没》IP持有方)副总裁丁亮,通稿常冠以“熊出没之父”,另一位导演刘富源(现已从华强方特离职),则是光头强原型。

前者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后者在九江职业学院学机械一体化,两位理工科出身的导演,深谙互联网法则——试错、迭代,这种本能也被平移到《熊出没》的生产流程上。

最终的结果是:一套标准化的生产流程,离开谁都能运转。

举例来说,《哪吒》的导演饺子细到2-3帧的画面都要抠,电影效果几乎完全依赖于导演的才华。但《熊出没》从整体的灯光、特效,到熊大熊二的五官和熊毛,每一个流程都各司其职,500多名技术人员两套班底双线作业,以两年为周期稳定生产。

《熊出没》预告片截图

结果就是,梦工厂的《功夫熊猫1》做了8年[5],熊出没团队已经赚了八部电影的钱了。

从《夺宝熊兵》到《重返地球》,再到《伴我熊芯》,人工智能、基因改造、航空航天,标准化流水线团队没有错过每一个社会热点话题。

2022年,观众看完《熊出没·重返地球》中超级战舰万炮齐发和片尾的人熊大战后,惊呼这就是“披着熊皮的太空堡垒”[6]

前年,互联网盛传2024年《熊出没》要停播。丁导赶紧开直播辟谣:不会停播,《熊出没》会永远陪伴大家。

丁导说出“永远”二字的自信,不是每一个男人都能做到的。

难造下一个熊出没

没有哪家动画公司不想成为迪士尼,华强方特也不例外。

上海迪士尼乐园刚开业那年,记者去问丁导怎么看,丁导自信回应:迪士尼来晚了!这就跟麦当劳、肯德基不影响川菜、湘菜一样,我们有自己的竞争力[7]!

但现实是,迪士尼开业8年,保持着年平均收入80亿的赚钱速度,华强方特至今都未盈利,靠《熊出没》大电影和地方政府补贴勉强为生——原因是拍电影赚的钱大部分都拿去建主题乐园了。

迪士尼构建如今的竞争力,靠的是庞大的IP帝国。手握米老鼠和公主的迪士尼,在2006年豪掷74亿美元买下皮克斯,三年后用42亿美元买下漫威,此后又把卢卡斯、21世纪福克斯收入囊中,喜提“收购狂魔”的称号。

到2021年,全球最赚钱的10个IP,迪士尼就占了一半。丁导也曾有过美好想象:“如果能拥有3到5个像《熊出没》这样的IP,那将会有助于我们成为国内动画制作的航母[5]”。

当年三体大获成功,国内媒体也是这么说的。但成功IP的创作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能叫出20个漫威英雄的名字,就已经算是骨灰级影迷了,但鲜有人知的是,漫威手里其实有8000多个英雄角色。

2021年,华强方特以兵马俑为灵感,投资3亿元拍摄古风动画电影,结果上映7天只收回5000万票房,网友锐评:“骗钱骗到秦始皇棺材里了”。

迪士尼的成功不仅来自高水平的创作,也来自高水平的投资,阿凡达,星球大战都是买来的。

国内公司很难有机会淘到漫威这种稀缺资产,往往也不具备将小IP回炉再造的能力。比如华强方特曾重金引入法国的《奇迹少女》和英国《太空鼠一家》,都没能泛起水花。

即便是喜羊羊这种国民级IP,也难逃被收购后的惨淡收场。当年奥飞娱乐花了5.4个亿买下喜羊羊,号称要打造动漫全产业链,结果不光是主题乐园没做成,影视内容也越做越差,喜羊羊从“国漫票房第一”跌落,从大银幕退居B站鬼畜区。

所以别说丁导不努力,一个理工男能拍出50亿票房的系列电影,已经战胜99%的电影导演了。

尾声

《熊出没》的成功,春节档居功至伟。但众所不周知的是,春节档的诞生其实始于《阿凡达》。

2010年1月,《阿凡达》在国内上映,恰逢春节前夕,但电影票比火车票还难抢。影迷们在全国仅有的14家IMAX影院前通宵排长队,一张120元的电影票被黄牛炒到200元也依然脱销。北上广多地的电影院破天荒地决定,大年初一不放假了。

《阿凡达》以一己之力将国内电影单片票房推向了10亿+,也彻底改变了“春节档狗都不要”的冷清现状。电影业突然意识到,原来不是春节没人看电影,只是春节没有好电影。

如今,春节档已是在全年票房中占比超20%的最大票仓,在不成文的保护规则下,清一色的国产电影公司为了春节档排片打的不可开交。

春节档为中国电影开辟了一块巨大的增量市场,但开荒的英雄却早已远去。几经辗转后,《黑豹2》只能定档在元宵节之后,距离上一个漫威英雄登陆中国银幕,已经过去了955天。

来源:远川研究所 微信号:caijingyanjiu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