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如何评价张若昀主演的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1.png

@晏耀飞:剧和原著出入较大,毕竟原著是历史纪实,剧需要讲故事、刻画人物,能接受改编。但原著党未必会喜欢,因为改动确实非常大。

《显微镜下的大明》有六个故事,这部剧拍的只是第一个故事,原名是《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

原著中的故事是根据历史史实写的,事件发生在徽州,主角帅嘉谟是徽州府歙县人,他精通算术,且是个算痴,为了发泄自己做数学题的欲望,他进入歙县架阁库拿徽州的税赋账本做起了数学题。做着做着他发现了个问题,就是歙县每年要多交8780匹生绢,而这些生绢按理说应该是徽州六个县一起交的,但是歙县却单独交,而且已经从洪武年交到了隆庆年,交了两百来年,他觉得非常不公平,就写了一份文书交到了应天府巡按那儿去,自此便引发了一场持续十年之久的纠纷。徽州治下的歙县和黟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绩溪县围绕此时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论战,打足了笔墨官司,甚至引发民变。这是一场裹挟了不同利益集团的巨大风波,暴露了明朝官场、赋税制度种种问题。

历史本身是极其精彩的,光是徽州六个县之间的唇枪舌战就很有看头。

剧目前看了一集,还没进入“丝绢案”的主题,主角的人物线铺得太慢,导致进入主线情节慢,感觉还是书更精彩一点。

本以为张若昀演帅家默会机敏雄辩,但是剧中把它刻画成了一个算痴,像个呆子,至少第一集是这样。他进架阁库时,左右张望,动作和表情简直像个丧尸。这是我感到不如原著的地方,原著中说历史上的帅嘉谟不仅精通算术,而且是个讼师,非常能言善辩,发现“人丁丝绢”不对劲时,他写诉书上告时也写得逻辑清晰,且很有点情商,不像是个木讷的人。其他六县的人抨击他,也抨击他是“讼棍”,马亲王揣测他是讼师,从职业属性上来讲,也应该是为人机敏、口齿伶俐的。

按照原著,张若昀是适合这样的角色的,他演油滑的角色一向精彩,但是剧中恰恰相反。不过剧中铺了他的童年线,也许后面有反转?他克服了童年心魔,就会变得油滑和机灵起来?如果有,希望反转快点到。

说几个改编点吧!

原著中人物叫帅嘉谟,剧中改成了帅家默,而程仁清
在原著中其实叫程任卿,在剧中,程仁清是讼师,而在书中,他是婺源县的一个生员。也就是说,剧中把帅嘉谟的职业给了程仁清,可以理解为程仁清是帅嘉谟的影分身。

原著中的六个县改成了八个县,也许是为了增加纷争的激烈程度?县名也改了,历史上帅嘉谟所在的县叫歙县,剧中改成了仁华县。县名、人名的改变,以及县的数目变化,大概是为了使人们不要和历史划等号。因为作为剧而言,剧情本身也不能完全按照历史事实拍,需要更多的矛盾冲突,所以干脆脱离了原著。

原著中没有丰碧玉姐弟的存在,剧中加入他们应该是为了更有戏剧性,以及推进剧情。

另外,原著中的知县们个顶个儿的精明,为了个丝绢案撕的头破血流,剧中知县有点像个草包,被一个讼师忽悠的团团转。

开播前我以为是喜剧的,但是实际上笑点没预想的多。总体上目前看的一集没有预期的好,但是质感其实也还不错,还是可以追追看的,也许进入主线情节后会越来越精彩,书就是这样,越到后面越让人欲罢不能。

@匡靖:挺有意思的。

丝绢一案,我最好奇的就是帅嘉谟
的真实动机。亲王在原著里也揣测,帅嘉谟的动机到底是啥?是正义感和乡土情结使然,还是借此炒作自己?亲王也称,因为史料不全,不好妄自揣测他的动机。按照他的记载,帅嘉谟史上的形象,是个油嘴滑舌,有800个心眼子的学霸。然而剧版张若昀饰演的帅嘉谟却是个呆子人设,这是我没太想到的。目前4集看下来,他的动机大概率是为了道和复仇。

于我自己,我觉得油嘴滑舌的人设可能好一点。

先看一下丝绢一案,从头到尾透露着一股浓浓的诙谐滑稽的味道,像是一大场十分恢弘的政治闹剧,上演了各种底层丑态。各级官员为了求稳,丑态毕现。百姓又在舆论和居心叵测的大V影响下,又成了暴民。

而帅嘉谟本人,充满了小人物的荒诞色彩。呈文搞了8年,终于成功了,导致帅嘉谟回家时,全城百姓热烈迎接他,搞得像孤胆英雄荣归故里。结果这一出搞得太张扬,惹人不爽,又引发了新一轮政治斗争,上头为了尽快平复乱局,就治了帅嘉谟的罪,判决翻译过来就是:“让你多事”。解决不了问题,还不能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吗?品品,这太黑色幽默了。

所以说回帅嘉谟,他如果一开始,就抱着“我就想当个网红”的心理去炒作自己,才去为民请命的,结果落一个被政治性判决的结局,可能这个人物,更符合整个历史事件的无厘头腔调。

但亲王捏了一个算呆子人设,也挺好。

为复仇,为了数学之道,这样的人物更招人喜欢。

尤其是张若昀在监狱里口若悬河那一段,他从数学之中悟出来他的道,太名场面了,太有文化底蕴了,这是我第一次看一个剧讲道,可以这么的东方哲学,还是基于理科生的哲学(卧虎藏龙
那种算是文科生的哲学),不愧是亲王啊!啊!

来源:知乎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