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哪些人AI很难替代

哪些人AI很难替代

文/徐扬生

这阵子,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又一次成了热门话题,主要是由ChatGPT引起的潮流,一时风起云涌。ChatGPT是一种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对全世界的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然而,大多数的恐慌主要来自于人类的AI进展到底会替代什么样的工作和人群。职业如果保不住,饭碗就没了,对教育的冲击更大,英语老师不能布置写作的作业,物理老师出的题目几乎都能找到答案,心理学科的问题AI回答得可能比老师还要强……

ChatGPT刚问世,一位理工学院的年轻教授立即送了我一条微信,告诉我多年以前,我的讲座中强调的观点“不幸”被言中了,我当时的观点是,AI如果有一天要代替人类的话,我认为是从代替“白领”开始的,而不是代替“蓝领”。因为当时大多数人担心的是“蓝领”工作要被替代了。妈妈教育孩子,要好好读书,学点知识,否则做农民都做不了,现在农民都要被机器人替代了。这下好了!ChatGPT正好是从自然语言处理中突破的,语言与文本处理是强项,所以一般白领的大部分工作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而且做得更为仔细,更为完整,更为丰富。

为什么AI会先替代“白领”的工作呢?一个原因是因为AI的强项是利用现有的网络、数据、资料、知识,所以它会比一般人类的记忆、逻辑、分析、综合能力要强,如果它能够突破与人交互的界面(语言也是一种界面),那这种能力不仅会超过人类,而且超过几万倍。另一个原因是因为AI代替“蓝领”其实是很难的,工业机器人已经问世半个多世纪,在制造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因为制造业需要的是重复工序的速度、精度、效率,这正是机器人的强项,但是,一般的服务业的“蓝领”工作,大多与“技能(skill)”有关,一方面AI比较难学,一方面这些工作都比较“杂”,你看看,在北方澡堂,一个搓背师傅要做多少件事,不仅搓背,还要清理、服侍、换水等等,更重要的事要“对付”很多人,这种“交互(interaction)”,AI非常困难,远比在网上一问一答的交互难得多。所以,AI替代“白领”理论上比替代“蓝领”要来得容易。

这里还有一个经济学的考虑,做一个机器人替代“白领”,一般来说,会比替代“蓝领”要划算。比如说,你造一个机器人,采摘苹果,替代摘苹果的农民,这台机器人的效率能顶多少个农民?即使能替代十个农民,它的价格一般会远远大于十个农民的工资。而“白领”的工资一般会高一些,造一台替代“白领”工作的机器人造价也会便宜一点,所以从经济学上考虑,人工智能替代“白领”会比替代“蓝领”要划算得多。

当然,“白领”、“蓝领”是一个大类,也要看什么工作,要看这些工作需要人的什么样的特征、禀赋、才能和素质。这恰恰是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认真思考的问题。这个思考决定了人类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模式应该做怎样的修正,决定了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也决定了人工智能最后往哪里走的问题。

1.jpg

首先,我想说,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处于哪个时代,哪个国家,人类在社会上的结构层次基本上是一个正三角形,少数人高层一点,所谓“精英阶层”,在顶上;中间是庞大的中层阶层;最低部分是大多数的底层。这个正三角形对社会结构是如此,对经济贫富、智能才干、文化程度大概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社会总是在向前渐渐演进的,如何来表征“演进”呢?那就是社会的分工会发生变化更替,有些职业就会自动地被替代掉了。所以,一百年前社会上有的一些职业,现在已经见不到了。我的老家在浙江绍兴,小时候曾经问过祖母,从前的绍兴人主要是做什么的?她说绍兴人有两大职业,一是做“锡箔”,锡箔就是用锡做的纸,念了佛之后作为祭祀焚化用的纸钱;二是做“师爷”,就是为各类官仕做高级参谋,从县衙门到皇宫都有,明清时代有所谓“无绍不衙门”,就是说,没有绍兴人,政府都办不起来。你看看,这两种职业现在都消失得一干二净。可以想像,一百年之后,我们现在的许多职业也会消失了,这是完全正常的,哪个社会都是如此,不用恐惧。人工智能时代一定会替换一大批职业,同时也一定会有一批新的职业登台亮相。

然而,有意思的是,人工智能大概会更换哪些职业呢?网上已经议论纷纷了!从前面讲的延伸下来,我想说的是,职业更换大有可能发生在上面讲的三角形的“中部”,从历史上讲,更换替代都是从“中部”开始的,人工智能时代也是如此。为什么呢?顶部的,你很难替代,做不出来;底部的,你又不愿意,或者不值得(不划算)来替代它。所以,最有可能的是把中部的那些阶层所涵盖的职业给替换了!

当然,这是笼统的说法,事物还是要看具体的情况与发展,抛开职业不管,每种职业所需要的人的素质是不一样的,就人的素质而言,哪些人AI是很难替代的呢?AI是一种机器智能,从理论上是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合成的一种智能,是对过去的无数人的实践的一种总结,所以我想至少有以下三种人,AI可能会比较难替代:

第一种人:情商高的人。情商是人性的一个侧面,因为现代教育忽视了这部分,它变得越来越稀缺,机器智能会有一些情商,但因为是统计的结果,会停留在“平均”的意义上,做个“心理导师”还可以,做“情人”那种高度私人的情感是很难的,有高情商的人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不怕被AI替代的。

第二种人:创新意识强的人。创新,或者说,好奇心,对新的思想,新的主意,新的设计的向往,使我们每天充满创新的动力,习惯于独立思考,并有强的意念和执行力。这种人将是机器智能的“克星”,因为机器智能从本质上是对过去“旧”的东西的整理与综合。

第三种人:有勇气的人。有勇气敢于探索的人,一直在思考前边的路,这些路在很多情况下,是没有什么人走过的,所以,机器智能帮不了忙。“大智大勇”是我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部分,现在很多人忘了!“智”是可以学的,“勇”很难,要从小培养。

2.jpg

当然,你还可以写出更多,我列出这几种人的原因,只是想说,如果我们能够牢牢地站在“人性”的立场上,是不用惧怕AI的。我们大可不必担忧AI,我们不要担心机器愈来愈像人,我们要担心的是,人愈来愈像机器。

有一位中学老师曾经问过我,“你觉得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比五十年前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聪明、更有智慧吗?”我回答不出来,之后我自己思考,我能够回答的是,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比五十年前的学生更像机器。应试能力、记忆能力、运算速度……一步一步地向机器靠近,然而,所有这些努力与AI相比,都将是小巫见大巫,望尘莫及……所以,我们得停下来,看一看,我们拼命努力的方向是不是对的。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问问自己,传授知识是不是我们仅有的使命,我们是不是应该花点精力在学生的情感教育上面。我几年来一直有与同学们散步、爬山或者种菜的习惯,我所接触到的同学中多数人对我说,“我从来没有爱过一个人,我从来不知道曾经爱过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要爱,不知道爱究竟是什么?”他们站在我面前,是那么近,但又觉得那么远。他们都很聪明,聪明得可以做“奥数”题目,但心智又那么脆弱,脆弱得可以因为一个教室里的座位而去轻生。

AI可以替代,或者说帮助我们的手脚,做体力劳动;也可以替代或帮助我们的头脑,做很多脑力工作。但它替代不了,也帮助不了我们的“心”,心灵的事,要靠我们自己,心念,可以是光明,也可以是黑暗,可以是美,也可以是丑。我们的心,就像汪洋大海里的航船,手脚和脑力就像驾驶船的技巧,在大风大浪里远航,千万不要忘记,船本身远比驾船的技巧要重要得多。

人生,到最后,无论是生活质量也好,工作成就也好,个人幸福也好,真正重要的是情感管理,不是记忆,不是逻辑,不是速度,甚至不是知识,那些AI都可以帮你,你也比不过AI,博学并不能给人智慧。

因此,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够真正的“以人为本”,如果我们能够注重情感教育、艺术的涵养和想象力、创造性的训练,我们完全可以无惧AI的来临,相反,我们可以用它作为工具,真正造福人类社会和我们的子孙后代。

3.jpg

写完这篇文章后,晚上我用ChatGPT,让它用“同样的题目”来写篇文章,下面是ChatGPT提供的答案,我觉得也很有意思,放在这里一起给大家看一看。

虽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但是目前仍有一些人类所具备的技能和特质是很难被AI替代的。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创造力:创造力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是从无到有地创造新的思想、艺术品、发明创新等的能力。尽管AI能够模仿和生成很多东西,但是它们仍然缺乏真正的创造力,无法像人类一样创造出全新的、原创的作品。

2. 情感和情感智能:虽然AI可以模拟人类情感,但是它们缺乏真正的情感和情感智能。人类能够感知、表达和理解情感,这种能力在人类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中非常重要,而这是AI目前还难以做到的。

3. 社交和人际关系:社交和人际关系是人类的天赋能力,它需要我们理解、推断和适应人类的行为和动机,而这是AI目前还无法完全胜任的。在很多工作中,人类需要处理复杂的社交关系,比如谈判、合作、领导等,这些都需要丰富的人类经验和技能。

4. 品德和道德判断:AI缺乏人类的良知和道德判断能力。在很多情况下,人类需要考虑到道德和伦理问题,这需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而AI是无法自主决定正确与否的,需要人类来为其设定道德和价值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限制也可能会逐渐消失或减弱。但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和优势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我们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与AI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把AI写的文章,与我的文章对比一下,如果把我的文章作为“模板”100分的话,AI的文章,至少可以打80分。如果把它的文章作为“模板”100分,那我的文章也就80分左右。可见,AI还是蛮厉害的。

刚在写这篇文章时,听到有的大学和中学已经宣布警告学生,杜绝使用ChatGPT。我个人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无论你认为是福音也好,是洪水猛兽也好,挡是挡不住的。铁路开始修到四川时,有人号召大伙把铁轨撬了,电开始用于伦敦街头的路灯时,有人抗议认为夜里的光只能是上帝给的,互联网开始时,有人设置许许多多的障碍怕大家在网上看到不该看的东西,最后都挡住了吗?

然而,对于学校教育,倒是一个好好思考如何做出修改的时机了!回归以人为本,培养独立思辨能力,情感管理能力和艺术涵养,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提问力和创造性,是应该走的方向。

来源:徐扬生 微信号:xuyangsheng-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80734/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