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夕:选择永远大于努力,发展高科技也不例外。
其中,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选择出一条正确的路线。
中国由于是后发国家,” 摸着美帝过河 “就成为优势,沿着美国已经探索出来的路线向前走即可。
一条路线,若已被证明走得通,即使不知道具体该如何走,最难的部分也至少完成了 51% 以上。
这个时候,我们再使用” 举国体制 “,集中大量资源去砸一个点,其实是效率最高的。这也是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原因。
之所以选择举国体制,是因为这条路线最适合过去和当下的中国:少数精英研究美欧,依据他们已经走得通的路线,调动大量资源去砸这个点以求得突破;如此,不但效率最高,而且非常省钱。
美帝没有石头可以摸。
它需要,在比如十条路线中去选择一条,因为不太可能一次就探索出来,所以弯路是必然的。
而走弯路,非常浪费资源,需要有足够的财力去支撑。
所以,” 全球科技中心 “这块牌子,其实是非常奢侈的;美帝科技中心的地位,本质上是雄厚的财力撑起来的。
说的直接点,美帝试得起错,中国试得起吗?
这也是科技跟着美帝走的原因:比如 chat GPT,美帝突破之后,大量中企跟随。
之所以跟随,不是因为崇美;而是因为,这是美国企业用大量资金砸出来的、被证明可行的路线。
总有人说,为啥中国不能引领全球科技?
原因很简单,实 (财) 力 (力) 不够。
高科技都是金钱堆出来的,美元是全球货币,美联储可以发钞收割全球,美股可以吸引全球资金……
中国的主要融资手段是什么?卖地,即” 万恶 “的房地产。
中国可以用来堆科技的钱,本来就比美帝少。要想与之竞争、或者说追赶,只能尽力高效的使用资金,让投出去的钱基本都可以收到回报。
如果像美帝一样,各种撒钱探索路线可行性,必然有大量资金成为试错成本打水漂。本来钱就相对少,还浪费掉一部分,如何竞争?
综上,” 举国体制 “有利有弊:效率高 + 资金浪费低,是优势;但是,美帝引领科技,也就有壁垒和对后发者的各种卡脖子。
” 举国体制 “是最适合过去和当下中国的体制,不是好坏,而是最合过去和当下的发展需求。
但是,是不是也适合未来,这个就不好说了。如果未来中国科技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也需要进行路线探索的时候,” 举国体制 “恐怕不一定好用 —— 因为当你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走得通的时候,没办法集中资源去砸,万一 (大概率) 砸错了,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所以,举国体制目前大部分时候和领域,当然还是有效大杀器。但不要迷信举国体制,把其当成万能武器。
任何策略,都是要和时代背景以及发展阶段相适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