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森堡:最近有条社会新闻,K435列车上,一位乘客被陌生人持刀杀害,惨剧发生后,事件过程中一个细节引发广泛热议,即被害人在反抗时,车上并无乘客出手相助,有人为此诧异,并对广大网民在这一惨剧上表现出的自保主义倾向感到悲哀。
作为一个曾经见义勇为过的人,我想说说自己这些年的转变。
我认为,大家并非单独在这种特定情况下选择自保,而是自保主义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心理惯性。
这些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低容错率的时代,而网上还有很多内容在不断地向我们强调着这一点,比如,一次买房时的误判就让全家陷入一贫如洗流离失所的困境,一次公开场合下的失言就会毁掉一人之前多年的积累,一次不合时宜的表态就让自己陷入千夫所指的窘境,一次不明智的恋爱就让人被破财丧命生活被毁,甚至一次普通的旅游都有可能让人被绑架杀害乃至割掉器官,尽管最后这条被查明是危言耸听,但其散布的恐怖却是真切的。
在这件事上你要自保,在那件事上你也要自保,总之你方方面面都要小心自保,这就是互联网每天给我们的告诫。
冷风呼啸,时不常地就看到有人掉进冰窟窿里消失,而自己却还得屏住呼吸,在咯咯开裂的薄冰上挪步前行,“我早已不奢求让生活更好,只是别变的更糟就已经非常庆幸了”,在这种萦绕不去的战战兢兢中,自保主义就逐渐固化为群体一种普遍的心理惯性,毕竟,有谁愿意在勉力维持的平衡中再引入新的风险呢?
勇气有时就像连通器里的水位,在各个位置保持一致,你很难想象一个人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战战兢兢,而唯独在面对行凶歹徒时勇敢果断,我的连通器里水位下降了,很多连通器里的水位都下降了。
多年前,我当街制服歹徒时,身上还没背负沉重的平衡,也尚未受到足够的告诫,心里只有朴素的正义和一腔血勇,但今天,若你问我在车厢里看到有人持刀行凶是否还会出手制止,我想也许会,但打不了保票。
不知为何,仿佛在那种情况下我一起身,眼前就会“噔!噔!”地弹出满屏的警示窗口,那上面什么都没写,只有一个大大的叹号,以及叹号下一个小小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