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前看,别回头”。
《漫长的季节》最后一句台词很动人。它是在勉励王响,也是对着动情的观众说,走出悲情,才能活得更好。
这部剧有很多喜剧段落,内核是悲剧的。悲剧喜唱,结尾给出乐观的亮色,能给观众温暖。
我咀嚼这句话时,回想剧中十八年前的点滴,这句话是在说:不要留恋那个时代,不要留恋所谓辉煌。只有往前走,才能真正走出悲剧。
是的,我所指的从前和过往,是1990年代末改革以前的东北旧国企时代。
剧中的国企是桦林钢铁厂,东北最常见的重工业工厂。用剧中台词来说,桦钢是小城桦林的心脏,整个城市都是依托于桦钢生长起来的。
桦钢有居民楼、食堂、学校和医院,该有的全有,一切井然有序。主角王响将父辈的荣光,自己的事业,儿子的未来都寄托在桦钢。
王响有朴素的工人阶级自豪感,他以治安和卫生积极分子自居,严于律己,别人也尊称他“王师傅”。以桦钢为中心的桦林,是王响的工作生活栖息地和精神家园。
透过中年王响的视野,我们看到一个理想化的东北国企。就连画面和景物,也呈现出一种不真实的明亮和崭新感。
创作者如此描摹,不是为了美化。1996年正是王响意气风发的时候,那个时代对他来说正是现在,一切还很美好。这是导演辛爽的说法,我觉得很棒。
就是这样的温情滤镜下,我们还是能看到,看似完美的桦钢,正面临着四伏的危机。
工厂效益不行了。以前火车每次出去都是三四十节车皮,现在只拉五六节。工人们发不出工资,看病不给报销,城里其他工厂都在下岗,失业潮涌向桦钢。
工人们人心惶惶,工人子弟不像过去那样,可以顺理成章进厂,而是无所事事,在街面偷盗斗殴。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王响的儿子王阳认识了女主角沈墨,从而遇见一段黑暗故事。
一些人把这场衰落的原因归结为国企改革。剧中的港商勾结厂长,中饱私囊,掏空国企,这才引发一系列灾难。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旧国企的衰落,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计划经济时代,桦钢似的国企是城市经济和社会的支柱。它不仅要完成生产任务,还要“企业办社会”,整个厂区就是一个完备的小王国。
依附国企的人们,有着强烈优越感。王阳这样的中学毕业生,到沈墨的学校瞎混,给学校写检查,他很不以为然:桦医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桦钢的呢。
这样的优越和自豪感,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国企和大院单位,很常见。连小孩子吵架,也会对比单位和父亲的级别。这样的国企辉煌,其实只是少数人的荣光。
国企真实的经济效益如何,由于没有竞争,缺乏真正的独立核算,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人搞清楚,实际上也不重要。直到改革开放后,外部竞争引入,国企的弊端更明显地体现出来。
除了每年引进几个大学生,大部分国企岗位是“家传”的,哪怕中学没毕业,也能顶父母的班。内部管理松懈,上下偷盗成风;干部拉帮结派,挟私报复,这已经成了常态。
王响这样爱厂的积极分子,反倒成了异类,受到排挤捉弄。如此风气,工厂能办得好呢?港商到来之前,桦钢的问题已经很严重。长期拖欠医疗报销,只是这乱象四起的一点小苗头。
1990年代东北旧国企是放大版的桦钢,桦林是那时东北的缩影。真实世界没有艳阳高照,而是凛冽肃杀。大部分人都意识到,再这样下去不行,他们寻求改变,却又害怕改变。
剧中的港商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和厂长勾结,打着改革名义侵吞国资,继而港商失踪,资金断流,工厂顿时陷入危机。
就连剧中女主角沈墨,也是受了港商侵害,才暴起杀人——所谓港商(后来被发现,是假冒成港商的广东商人),称得上是万恶之首。
剧情设计没问题,真实历史的港商并非如此。1990年代末的港商是外资代表,是各地国企改革争取的对象,同时期还有来自沿海的民资。
国企改革引进资本,同时还引进管理和技术。资本要协助地方政府善后,给工人发放买断工龄的补偿金,重新安置就业等。没有资本介入,改革无法推进。
桦钢改革前夕,别的工厂也买断工龄。下岗也非全员,而是学习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落实考核,淘汰冗余人员。这些都是改革的阵痛。
很多人称东北国企改革是“休克疗法”,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休克疗法,没有兜底措施。中国改革开放进行二十年,只是现在轮到了东北。
90年代末的中国,民营经济已然兴起,国家也做了承受冲击的准备。许多年轻人愿意买断工龄(反正国企已经极衰),痛苦的是中年人。改革是渐进式的,前后延宕了好几年。
桦钢的问题是:假港商勾结厂长,贱卖国资,想以几千块钱买断工龄,这才引发了抗议。甚至都不需要假港商,一个看似合法规的操弄,就能把许多工人推向绝境。
原本风光无限、衣食无忧的国企职工,一夜之间丧失经济来源,穷到饭都吃不起,要到菜场捡叶子。工人上街做一点小买卖,卖点小杂货,一些女工只能到娱乐场所陪酒卖笑。
当时东北农村相对宽裕,农民日子好过起来,反倒是城市工人,生活水平倒退好几年。越是依附于单一大工厂的城市,就像电视剧中的桦林,情况就越惨。
1990年代末到世纪初东北城市的辛酸往事,是无法回避的时代疮疤。很多反映东北下岗潮的作品都有表现,《漫长的季节》算是很克制的,但几个片断就足够让人惊心动魄。
历史大潮之下,个人命运辗转无常。偶发的罪案,不过是时代洪流的几个小旋涡。
面对这样的历史场景,应该怎么办呢?主张回头,回到过去封闭单纯的安乐窝吗?我在社交媒体上,确实看到这样的声音。
他们认为,剧中一切灾难的源头,正是这场名为国企改革的动荡。要解救今天东北的困境,也要恢复“国企办社会”的制度,才能收拾人心,恢复东北的安乐祥和。
稍具理智的人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当时改革是必要的,现在回过看来也没错。不改革只会滑到深渊,改革了才能迎来生机。
经历阵痛以后,东北的经济迅速发展,民营企业多了起来,人们有更多的就业选择,社会活力显著提升。只有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才会真正幸福。
十八年后的桦林街市繁荣,已是一个现代化小城。虽然还有些落后痕迹,却比当年的国企小城好太多。所有人都变老,也放松下来,而不是面朝一个不可知的方向焦灼不安。
故事的最后,罪案告破,王响有了新生活,养子王北到北京上学,连中风的老马也恢复健康,到北京参加老年拉丁舞比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才是值得鼓舞的方向。往前看,别回头。往事不堪回首,那个原来看似美好的时代,并不能给予真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