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选择,就是低价”
今年的 618,气氛有些凝重。
对于京东的员工们来说,这种凝重感起码在三个月前就出现了。3 月初,京东零售临时抽调出了近 100 位员工,浩浩荡荡地聚集在同一片工区,原先的工作都先放放,每个人都腾出手来专门负责一个品类,手动比较其中的商品在拼多多、淘宝、抖音等所有电商平台的价格 —— 相当于人工爬虫,把全网数据爬一遍,以此来保证自家上线的商品是 “全网最低价”。
目睹了这个项目开展的京东员工莫兰回忆,这场 “人工比价” 持续了整整一个多月,就是为京东在 618 前夕上线的重头项目 “百亿补贴” 服务。
显然,618 的开创者京东,拿出了极大的决心,想要靠 “低价” 打响今年 618 的第一战。
很长一段时间里,京东商城更强调的是品牌自营,“多快好省” 里,“好” 排在 “省” 前头,每件商品的规格复杂,乃至于同款牛奶的毫升数不同,都会影响实际的价格,而此前的系统无法做到精准判定。莫兰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的方法似乎就是 “砸人”,用人工去补上不足。
感觉到气氛凝重的,还有同样以 “低价” 姿态迎战的,新成立的淘宝天猫集团。在淘天集团销量稳居前十的宠物粮品牌的创始人韩远航记得,淘天小二早早地就告诉他,今年 618 的资源位展示只和 “价格力” 相关,简单来说,“只要你能做到全网最低价,我们就给你更好的资源位,推更大的流量”。
为了流量,商家们也不得不卷起来。5 月最后一天,某速食品牌运营人员杨飞和他的同事,选择在 618 之际上架淘宝。他们发现,“淘宝很吃让利”,会给商家们设置各种各样的让利渠道,比如,第一次进店铺有优惠,第一次购买这个链接产品有优惠,在直播间下单也有优惠。
▲淘宝 iPhone 购买页面的优惠券。图 / 淘宝
几天的纠结之后,同事问:All in?杨飞肯定地回答:All in!再接着,他们把价格压到最低 —— 比同款的全网价低了还不算,还对标了叫得上名字的同行,比竞品的最低价格也低了一分钱。
对于很多商家来说,今年拿出最低价参与活动,情非得已。
林雁鸣是杭州某健康家居用品的营销负责人,他说,年初刚放开时,品牌方对今年的销售情况预估还算乐观,也并不打算大力参与 618 活动,设置的价格不会低于往年的双十一。但此后每个月召开一次的营业额会议上,大家的信心一点点矮下去 —— 消费力并未像预期一样反弹。最终,公司还是决定让 618 的价格对标双十一,“担心今年全年的目标没办法完成,所以干脆把年末促销提前至年中”。
这种努力比价的气氛,不可避免地蔓延到了直播间。
今年,辗转过抖音、淘宝两个平台之后,罗永浩又来到了京东。5 月 31 日首秀当天,罗永浩的带货销售额突破 1.5 亿,尽管最为吸睛的是一套打完 6.18 折、“立省 120 多万” 的杭州傲旋城公寓,但接近交个朋友团队的王林透露,今年他们在选品上有了很大变化 —— 低价,才是今年 “交个朋友” 直播选品的关键词,不超过 400 元的空气炸锅、落地扇、剃须刀,让 “性价比” 成为老罗直播中提得最频繁的话术。“人民的选择,就是低价。” 王林说。
为了保证低价,“交个朋友” 的货盘里加入了大量京东 POP 店铺(Platform Open Plan,指第三方卖家),直接从源头上降低货品成本。而在过去,“交个朋友” 在抖音直播间,更多地是品牌在京东的自营店展开合作。
很难说是拼多多在下沉市场的好成绩,让老玩家们如梦初醒,但在消费情绪低位摇摆的今年,低价正在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面对 “低价” 这张考卷,平台和商家们做题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最终触达到消费者们手机屏幕上的 618,就是各大 App 出现极高的相似性 ——
京东把 “百亿补贴” 四个大字放在 App 首页,并上线 “9.9 包邮” 板块;
淘宝首页的聚划算、聚好货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 “618 淘宝好价”;
抖音上线 “超便宜的小店”,把便宜放在了明面儿上;
至于拼多多,主页是 “限时秒杀” 和 “9 块 9” 特卖,宣传语是 “不用比,降到底”。
压力来到中小商家
当 “低价” 这面旗帜高高竖起,各个平台上的中小商家们,成为最先被争夺的高地。
韩远航创业 5 年,他从没想过,“5 毛钱” 成了电商大促的关键词。5 月 31 日,淘天第二轮 618 大促正式开启,他原本打算和团队踏踏实实地吃顿饭,但菜还没吃上几口,劝他降价的电话就 “轰炸似地打来”,每个平台都有,他们的诉求只有一个 —— 猫粮能不能再降 5 毛,降了,自家平台就能拥有全网最低价。
这轮电话轰炸之前,各大平台已经隔空达成了默契 ——
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多次强调,“谁能做到低价就给谁流量”。实际这次 618,京东的布局策略也证明了这一点,除了通过广为人知的 “春晓计划” 来扶持中小商家,莫兰告诉每日人物,今年,京东还调整了采销部门的组织架构,把 POP 商家和自营部门合并管理。
此前,由于 POP 商家有价格优势,品牌方、自营部门的采销人员甚至会找上门去,不允许第三方把价格压得过低。某种程度上,这限制了 POP 商家依靠低价冲出重围。
但眼下,已经是存量争夺时代。电商界的老大哥们,不约而同地表现出对下沉市场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目光集中到中小商家身上。执掌淘天业务的戴珊,正是淘特、淘菜菜两个业务的孵化者,而京东在 2021 年的 1.1 亿新增用户里,约 80% 都来自下沉市场。
另一边,淘宝也建立了中小企业发展中心,抖音则是推出商家发展中心,快手有 “新商家斗金计划”,都是通过流量扶持、免除入驻成本等方式,降低中小商家的投入成本。
抖音也开始 “卷百亿补贴”。但和京东、拼多多不一样的是,抖音的 100 个亿,不直接作用在商品降价上,而是给到了商家。
此前,抖音引以为傲的是 “兴趣电商”,是在看直播的过程中下单。但今年,抖音的发力重点转向货架电商,相当于直接加入 “猫狗拼” 大战。
这么做,或许也是抖音嗅到了硝烟的味道。据晚点 LatePost 报道,抖音团队在内部调研时发现,部分用户会跳出抖音、到其他平台比价。这意味着,兴趣或许难以拼得过省钱的理智。这之后,抖音决定向更多的货架商家提供补贴,整整 100 个亿,都会通过 “商品卡免佣项目”,流向那些通过非直播、非短视频页面成交的订单。
只是,各家的重视,给中小商家们带来的,并不一定是好日子。当价格齿轮紧咬,商家作为链条的末端,大概率会变成承压的一环。
▲图 / 视觉中国
最直接的压力来自平台。作为一个客单价较低的品牌,速食品牌运营人员杨飞记得,自家的商品是从拼多多起家的,早年间参与各种活动都算简单,平台有自己的比价算法,会在活动报名界面直接显示,建议低于多少才能继续报名,而只要报名成功,等待着他的就是大幅流量倾斜。
但这两年,报名门槛在逐渐变高。尤其在 618 大促、淘特上线、京喜上线这样的关键节点,拼多多小二们会更露骨地强调低价 —— 比如跳过平台比价算法,直接告知某个活动的报名价位,商家必须把商品降到这个价格,才能参加活动,“有点竞标的意思”。
紧接着,压力又转移到了供应链,中小商家们不得不竭尽全力去压缩成本。
为了配合 “低价” 策略,韩远航觉得自己已经把能降的成本都降了。2020 年以前,平均每生产 500 吨猫粮,韩远航就会送到第三方机构检测,现在要生产 1000 吨才送检一次 —— 就为了摊薄检测成本。此外,这次参加 618 大促,拨给品牌投放的预算也砍到只剩 300 万,还不到原来的一半。如果再省,韩远航就只能换掉肉类的供应商,但他不太愿意这么做,“这可能会给产品质量带来风险”。
当价格极致内卷到最后,为了不亏损,杨飞所在的公司只能把产品值钱的部分,替换成不那么值钱的 —— 比如前段时间做过的一款果蔬脆,里面有各种品类的蔬果干,为了降价,草莓被换成了苹果。还有一款干脆面,压缩成本的过程中,他们尝试过换厂家、换原材料、换包装,“什么办法都想了,甚至还在克重上降了一克”。
中小商家们经营的品类,大多是一些低价商品。杨飞说,他们也想做中高端市场,“但干脆面能做出什么高端商品?” 中高端发展路径受限,卷低价变成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在杨飞所在的河南焦作某个县城里,这两年形成了产业聚集,园区内到处都是类似的速食产品,常常能看到两个品牌找到同一家工厂做代加工,而工厂每天的加工量也是有限的,如果 A 品牌价格低、卖得多,工厂就只能先给为 A 品牌服务,B 品牌会在几天时间之内,彻底消失在视野里。
在低价造爆款逻辑的加持下,中小商家的迭代速度变得很快,杨飞要时刻 “睁着眼睛”,死死盯着价格、销量,保证自家品牌不会落后。他形容那种感觉,“就像水浸泡到了胸口,淹不死人,但很窒息”。
而能参加这种低价游戏的,大多都是建了自有工厂,有余力在链条各个环节降本的源头商家。另一位在拼多多上开日用品店的商家白敏说,自己没有参加 618 活动,因为他在其他厂家拿货,根本没有进价优势,卖得本来就比别人贵。但拼多多的推荐算法,能够帮助他把更贵的商品推荐到相应人群,只不过,他需要付出的广告费也更高。
白敏算了一笔账,客单价 20 元的单子,广告费基本上就占了 15 元。一旦参与 618,客单价压得更低,没钱可赚不说,赔本赚吆喝也不是没有可能。
当核心目标变成生存,中小商家很难热情主动地参加大促。面对各家 “劝降价” 的电话轰炸,韩远航的选择是挨个儿拒绝。因为他觉得,对一家创业公司来说,“5 毛钱已经是盈亏平衡点”,降价只是一时有效,还会伤害其他渠道,他不想饮鸩止渴。
但平台运营们拼命做 “低价” 的 KPI,还摆在那里,压力传导回大厂的个体,他们只能暗暗想办法。618 期间的某个晚上,韩远航发现某头部平台运营给自家店铺上架了一批优惠券。用户领券后下单,猫粮最终现货到手价格比预售还要便宜。尽管他第一时间联系平台要求 “立刻下架活动”,但依然有不少老顾客发现了这个 bug。接下来的几天,工商部门收到了四五十个消费者对韩远航降价的投诉,因为订单信息在平台那里,“我们连投诉的消费者是谁都不知道,非常被动”。
杨飞说,一毛钱,或许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当全网都开始在一毛钱上卷生卷死,他们变得无处可去。
“从头部到脚踝,都不太行”
大厂老板们的焦虑,是今年价格战愈演愈烈的源头。
在京东,表现出低价决心的是刘强东本人。去年双十一回归后,对组织架构大刀阔斧改革的同时,他对用户增长速度感到失望,警示高管们不能丢掉低价优势:低价永远是 “1”,品质和服务是两个 “0”。因此,百亿补贴也被莫兰和同事们看做 “老板本人的项目”,是在 618 期间需要贯彻的首要目标。
戴珊带领的淘宝和天猫,面对 618 打出的招牌是 “价格力”,强调的除了低价,还有性价比,这也符合淘天思路的转变,即把买家作为淘宝的第一客户,让买家体验最大化 —— 这是戴珊上任后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和京东一样,淘天的转向,同样是为了挽回流失的用户。2022 年双十一,阿里的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而在电商客户里的广告收入和佣金却一路下滑,淘天的市占率更是从 2017 年的 75% 下降到 2022 年的 46%。
各大电商平台都在为增长焦虑。刚刚过去的 2023 第一财季,京东、阿里的营收同比只增长了个位数。尽管官方否认,但据外媒 The Information 报道,抖音电商的 GMV 在 2022 年突破了 1.4 万亿。达到万亿 GMV 规模,阿里巴巴用了 10 年,拼多多将进程压缩至 5 年,抖音只用了 2 年就实现了增长奇迹。但与此同时,天花板已现 —— 如果 6 亿的日活用户难以突破,电商的流量和 GMV 自然也不可能无限上涨。
但向外要增长,当然也不能只为难商家 ——“地主” 家的钱,要省着花,更要花得精。除了争夺存量用户之外,平台们还在不断降低投入成本。比如,曾经的京东 CFO 许冉接过徐雷的 CEO 大位,在推进百亿补贴的同时,决定收缩营销费用,营销资源也变成由京东和品牌商家多方投入。
接近 “交个朋友” 的王林透露,今年某头部电商平台用于 618 的站外投放、买量的预算 “起码砍了一半”,往年出手阔绰,起码有百亿规模,而今年 “能有 50 亿就算不错”。
从事电商投放工作的郭维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她告诉每日人物,今年,电商平台在选择媒体投放时,有了更加审慎、严苛的标准,这让电商平台在执行营销策略时,更加注重 ROI(投资回报率)。
郭维举了个例子,比如,今年,在对一些 App 投放 618 广告时,京东注重实际唤起率 —— 即通过广告点击京东 App,并且购买下单的比例。同时,对唤起率本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旦没有达到预期指数,京东会要求对方重新发布一次广告,但不付费。甚至对对方的开发水平也有了要求,“认为只有技术过硬,才能做到对定向人群的精准投放”,相当于提高要求,但不增加相应预算。
在光鲜亮丽的直播间,降本增效也在进行。头部主播一向是平台争夺的香饽饽,而今年,罗永浩入驻京东更像是顺理成章的选择。后者也没有延续抖音、淘天的 “砸钱挖角”,而是开始精打细算。
▲罗永浩在京东直播。图 / 微博截图
王林透露,除了帮助罗永浩吹响直播首战号角的杭州傲旋城公寓,是由京东自掏腰包补贴 127 万之外,剩余的都以开屏展示位、直播流量券的形式补贴。至于最终实际签约费,“得看整个 618 期间的直播数据才能确定”。考核的数据维度也很多,除了 GMV(成交量),还包括拉动新用户数量、用户观看时长等等。京东为罗永浩首场直播定下的目标是 1 亿,整个 618 的 GMV 起码需要突破 3 亿。
而短短一年前,平台还会大手笔招揽头部主播。据 36 氪报道,2022 年,罗永浩和交个朋友入淘的谈判是由一号位戴珊亲自出面争取。双十一开播当天,淘宝给到罗永浩在抖音 4 至 5 倍的开屏流量 —— 这是李佳琦都不曾有过的待遇,签约费 “也不是小数目”。而三年前,抖音为了争抢罗永浩的直播首秀,更是豪掷 6000 万元。
最关键的原因,或许是直播间也卖不动了。往年,每一个直播间就像 24 小时都能营业的商场,只要有好的内容、产品,流量和 GMV 就能一根大阳线式往上拉。但 “好日子” 似乎在今年结束了,广东夫妇在抖音首场直播目标是 10 个亿,但无忧传媒最终发布首日战报显示,只完成了一半,不止一个商家打算在今年暂停、减少参与直播。
韩远航就是其中之一。直播形势变化快得让他措手不及,“从头部到脚踝,都不太行”。他试过和垂类达人合作,直播间里累计观看人数、互动量都不错,但就是一袋猫粮、猫砂都卖不出去,“ROI 都是负的”。一场合作下来也得花费三五万,最后都打了水漂。
公司今年下了大力气,把单价 109 元的猫粮推进了李佳琦的直播间,他也做了保守判断,以李佳琦本身的选品背书、流量支持,“最次拿下 300 万的 GMV 总归没问题”。但现实比预估更残酷,最终销售额的数字停在 180 万。显然,李佳琦背后的美 ONE 对这个结果也并不满意,告诉他:“不降价就是卖不动。”
收入增长乏力,商家对花出去的每分钱都得啪啪打算盘。韩远航打算减少达人直播的投入,但他不敢全然放弃,“我不做,对手都在做,就会担忧会不会被抛下”。而林雁鸣所在的品牌,虽然没有降低投放成本,但更注重转化率。“以前,可能我会在每个渠道都试一试,这个平台投 20 万,那个平台投 10 万”,但现在,林雁鸣会优先参照同行的成功案例,成交量有激增的才会考虑。
“什么都不买,立省 100%”
然而,不管平台们如何卷低价、卷 ROI,今年的 618,这个曾属于电商人的盛会,还是冷下来了。
今年 618,那些印在战报上,大写的平台 GMV 数字不见了,但放缓的增速从去年就已经显现。2022 年,根据星图数据统计,全网 618 电商交易额为 6959 亿元。而其中综合电商平台销售额 5862 亿元,较 2021 年同期仅上涨 0.7%。
更火热的,是关于省钱的讨论。张帆是一位典型的中产妈妈,她有一个和三位闺蜜的群聊。以前,群里讨论的都是医美项目、HPV 疫苗、圈子里的出轨八卦,到了今年,1688 的链接和平替比较刷了屏。甚至在 “吃” 上,她都开始精打细算,生鲜电商的 App 很久没有打开,她发现,还是 “家附近的菜市场最便宜”。
更多的商家在这种低价竞争里,只能面对一个无解难题 —— 平台投入越来越多,GMV 却增长乏力;供应链成本越来越高,产品却只能越卖越便宜。
头部零食品牌抖音增长负责人秦梓涵就是其中之一。在 618 的尾声里,她发了一条朋友圈:一切竞争都应该要回到电商的传统本质上来,这个本质非常简单 —— 符合预期的产品、服务标着一个合理的价格。
往年中小商家就算再疲惫也愿意参与到大促中来,但今年,许多人玩不起了。韩远航颇为郁闷:“拼多多甚至连促销时间节点都不提,直接说 618 常态化。” 京东的表态异曲同工,宣布要将百亿补贴常态化。
而不参与大促的结果就是销售惨淡。韩远航把今年 618 在拼多多的 GMV 目标定在 600 万,实际上只完成了十分之一。接下来,他打算彻底放弃拼多多这片战场。不久前,杨飞也在纠结,除了拼多多以外,还要去哪个平台。最后,他选择了淘天,觉得还是这里更符合打出品牌价值的预期。
只是,“低价” 战略能拉升多少 GMV,更是未知数。另一位年轻的 95 后女孩告诉我们,她已经很久没有在网上买衣服了,也不会再在大促买东西,“什么都不买,立省 100%”。
短短 3 年时间,豆瓣抠组(抠门女性联合会、抠门男性联合会)已经从 50 万人快速上涨至 77 万人。平台拼货盘、商家挤压供应链,只为提供 9.9 元的产品,但年轻人想的却是怎么 “0 元薅抽纸和垃圾袋”“银行卡积分换微波炉”,以及 “如何在阳台种豌豆苗”。
▲豆瓣抠组。图 / 豆瓣
商家们也把钱捏得紧紧的。林雁鸣所在的公司,不仅调低了 618 的 GMV 目标,还把去年提出的招聘、开拓子品牌的计划全部推迟,甚至备货时间也变了 —— 销量好的时候,他们会备上 3 个月的货,现在已经缩短到 1 个月,这样就不需要提前几个月就给供货商打款,公司的账面上就能保留更多的现金流。
一位互联网公司负责商业化变现的运营告诉我们,往年 618 前后,广告收益都会有明显增高,但是今年却收益不佳。
做媒体投放的郭维,则在今年久违地拥有了双休日 —— 电商们的营销预算缩减,会直接把效果不好的广告端尽数砍掉,这让她的工作量大幅下滑。往年大促的时候,郭维会每天晚上连轴转,忙到两三点。
显然,疲惫和不确定感,正在从整个链条上削弱人们对节日的热情。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 年 4 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18.4%,但 2023 年的两年复合增长率在 4 月放缓。消费信心的恢复,最终取决于人们对未来就业和收入的预期。而今年 5 月,16 岁至 24 岁青年人口失业率上升至 20.8%,自 2018 年有记录以来尚属首次。
人们更关注现实世界的喜怒哀乐。秦梓涵告诉每日人物,她今年几乎没有选择达人带货,“整体效果都不好”。年轻人也不再因为图便宜,就蹲在直播间里囤零食,反而转向了线下场景。“哪怕超市里的薯片、鸡爪贵个两三块,但能即时满足需求,用户也愿意买单。”
在缺乏新增长的环境下,新的战役已经打响。根据中信建投证券报告显示,2022 年国内电商新增用户数放缓至 0.38%。整个行业已从用户规模为主的流量时代,转向用户黏性为主的存量时代。
翻开今年 618 的数据,韩远航才真正理解,什么是存量争夺。淘天、京东、抖音三个平台一起看涨的日子彻底过去,京东和抖音成交量上涨,其他平台就会回落。就连品牌的用户画像也一路转向高净值人群 —— 前几年,刚刚毕业一两年,存款不多的单身养宠女性是主力军,到了今年,30 岁以上,每月线上购物 3000 元以上的高收入女性,才愿意购入一袋 100 元的猫粮。增速放缓更让他担忧,“第三季度只会更差”。
哪怕今年的销售额不及预期,林雁鸣和他的同事们还是不敢松懈。618 期间的工位上,没人离开,所有人都在加班。
对于林雁鸣而言,618 有点像是明知结果的 “背水一战”,混杂进了一些悲怆的味道。今年 3 月,他所在的公司刚刚经历了一轮裁员,比例在 15% 左右。虽然这个数字并不算高,但在大战前夕裁员,人心惶惶 —— 人变少了,活儿还是要干,加班不再需要呼吁了,更像是一种常态,他也没看到谁会因为忙碌而选择主动离职。“现在找工作真的很难,空窗期两三个月很正常”,林雁鸣说,因此对于 618,大家更希望能够平稳度过。
但他还是有些不习惯。这么多年在杭州做电商,每逢 618,周围的人既是活动的操盘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工作和生活的间歇,几乎人人都在问:“购物车里有什么作业可以抄?” 但今年,身边却鲜少有人这样问了,销售额不好,林雁鸣觉得在意料之中。
毕竟,连自己人都不买东西了。
(感谢黎佳佳女士对本文的帮助。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来源:每日人物 微信号:meirire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