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不同立场上看待问题,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同。
比如,如果站在普通家庭的立场上,选专业当然要选未来能够吃上饭的。但是,如果站在整个教育系统的立场上,目前的整个专业分布态势已成固定规模,包括各个专业背后的老师、教学资源的配置,也已形成一定固化模式。如果某些专业无人报考,则会造成系统资源调配的错位和痛苦。
我理解,这可能是张雪峰遭受官方批评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张雪峰讲的也不一定都对。
我看过他的一些视频片段,他的一大特点是,比较能够带动别人的情绪。不过,每个家庭各自有各自不同的情况,我觉得可以把他的话当作参考,但是也不能太过于盲信。
不过,由于现在是市场经济,官方不包分配工作,所以总的理念我是赞成的,即对于普通家庭来讲,选专业便是要能选“吃上饭”的。
官方在设置专业时,也要接受这样的市场检验。不能说,一方面自己不用承担包分配工作的责任,另一方面却又不愿接受市场检验,这样的做法不太对。
国内的高校在体制的庇护下,很少经历风雨。
比如,假设你去美国、加拿大这些国家读书,会发现,他们那边的高校体系属于完全的双向选择。总的来讲,跟国内的找工作有点相似。对于学生来讲,你可以向多个大学投多份简历。如果自身比较优秀的话,可能收到多个大学的offer。
学生和学生之间存在竞争,大学和大学之间也存在竞争。
但国内的高校招生录取制度,属于把高校放在了学生上面,先占据一个优势的地位。在占据这种优势地位后,高校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在一定的规则框架范围内,填报志愿。
对于学生来讲,如果你第一志愿没能被录取,可能直接滑到二本。
我当年在参加高考时,有个同班同学平时学习成绩超级厉害,便报了北大。结果高考滑铁卢,没有考到那么高的分,直接滑到了二本。其实他的成绩也不错,虽然北大上不了,但是上个别的一本重点类学校也绰绰有余。
但是,由于整个高校招生录取制度偏向于高校,所以他直接滑到了二本,包括老师在内的所有人,都感到非常惋惜。
而且,我们那会儿很坑人,是先填志愿后高考。
市场经济最终会冲击官方的“权威”,我觉得这是一个总的趋势。人类社会的一大规则是,权力和责任相对等。当官方没有太多责任后,也便没有太多可能去维持权力。
关于法学专业,最大的问题是,在最近20多年间进入的法学生人数太多。
法学原本是一个中产职业,学完法律后,谈不上大富大贵,但是原本应该也是饿不死。但是在最近20多年间,各大高校玩命扩招,光是律师的人数,便是呈现指数级增长。
但是,法律市场需求并没有同比例增长,或者说也不可能按照这个速度同比例增长。
所以,这个行业的两级分化,比较严重。
进入行业比较早且在头部的律师,可以挣到不少钱,但是对于进入这个行业比较晚,没法抢到市场资源的后来者来讲,基本只能在底线趴着。
行业里有个段子:
说有人想招一个司机,包吃包住,月薪5000元,没人应聘。但有人想招一个实习律师,需要懂法律,懂谈判,会写材料,能办案,且会开车,月薪2000元,一堆人抢着报名。
段子内容未必是真,但现实可能大致如此。
来源:皇城根下刀笔吏pro 微信号:gh_6282f915a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