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诗翰:B站终于启动了用“播放分钟数”取代“播放量”的方案。我的评价是:早该改了。
首先,“播放量”对一个有横有竖有长有短的多元内容社区来说,其实是过时的、也是不公平的机制。
一方面,短的视频,在完播率和浏览量上天然占据优势,如果以“播放量”为中心,很容易弄出首页推荐一半以上都是短视频的情况;另一方面,短视频在其他平台多年沉淀出来的方法论,没什么玄学,就是极尽所能去抓人眼球,由此引发的营销号和标题党泛滥现象是很难靠用户自净来杜绝的,这就和B站过去的社区氛围产生了很强的冲突,也是Story模式上线一年以来始终无法得到B站用户认可的最大原因。所以我说,早该改了。
其次,能更好地保护优质中长视频的“播放分钟数”机制,才能更好地保护B站。
B站用户并不排斥“好的短视频”,而是排斥“不好的短视频”侵占了“好的中长视频”本该得到的流量。引入短视频,可能确实在短期内能拉升数据,但长期来说,大多数用户来B站就是想看些不一样的、独特的内容,而非另一个抖快。什么样的机制能最大程度保护这部分内容,才是B站应该花心思去不断完善的。需要明确的是,“播放分钟数”肯定不是鼓励UP主的视频越做越长越好,而是让用户观看的时长越长才是优质内容。“播放分钟数”本质上反映的是用户实际观看视频所花费的时间,它能更精确地聚焦内容,确实比“播放量”更适合现在的B站生态。
另外不得不提的一点,我认为是沉默用户。我记得有人说过,在创作者粉丝中,发声者往往只是很小一部分,甚至特别一部分,他们并不能占据主体,如果你就看发声那部分,可能会越来越小众。视频也一样,其实很多平台都取消了“播放量”的外显,它们选择用“点赞量”来替代。但我们仔细想想,“点赞量”也许只能反映愿意主动互动那批用户的意愿,而实际上,大部分用户,其实是沉默的,他们既不会评论也不会互动,甚至点赞都没有。这些人难道是无效用户吗?实际上,沉默用户也是用户,不应该被无视。所以用“播放分钟数”这个算法,可以衡量更完整的、包含“沉默”用户的真实观感。
但最重要的,我认为还不是这个方案优劣本身,而是决策的选择。
过去一段时间,B站一定意义上选择了跟进策略,看见短视频们狂飙突进就也跟进短视频,这其实放在互联网行业里也可以理解。但时间和用户反馈也证明了,一个拥有内容壁垒的平台,把心思花在保护自己的独特性上,才是真正的最优选。
用“播放分钟数”取代“播放量”能否真正改善B站整体生态的秩序,没人能下断言。但至少这一步,我认为它确实该迈出去,且我希望B站在保护优质内容的路上,能走得更远、更坚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