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吹爆《长安三万里》

1.jpg

@于赓哲:昨天看了《长安三万里》点映,先回答昨天评论里两个大家关心的话题,第一,值得不值得看,答:值得,国产动画又一部用心、经典之作。第二,适合不适合孩子看,答:没有任何的儿童不宜,而且把李白的一生和他的作品进行了串讲,能让小孩们更加理解自己所背的唐诗的产生背景。当然,小学二年级以下有看不懂的可能,时长比较长,怕孩子坐不住。

片子全长两个半小时。视角很独特,从一场战争一个将领入手,主角竟然是高适,一个当年参与过李白与杜甫的双子星会晤却经常被人们遗忘的人,这回算是扬眉吐气了。高适是唐朝文人里官当得大、战功赫赫的一位。影片就用他的视角来讲述李白的一生。

我本来心理预期值挺低的,我以为讲李白的影片无非就是讲李白如何少年用功,如何进入了长安,受到了皇帝和贵妃的赏识,又如何失意离开长安,然后参加永王叛乱等等等等。但是这个片子就剑走偏锋,唐玄宗和杨贵妃根本就没有露面,高力士也只是在别人的嘴里出现过。他们只是背景,李白的胸怀万丈与落魄失意对诗意的影响才是主线。

影片实际上是在讲两条职场成功之路,一个是高适模式的,用功苦干低调加抓住机会,一个是李白模式的,天赋异禀,雄心万丈,行为狷狂,他人无法模仿。
但是不论是李白还是高适,他们都曾经只把诗歌看作是自己晋身的敲门砖,行卷的目的是让别人认可自己的才华,好登天子堂。遇到挫折与磨难,李白比咱们一般人人更恼火,虽然他三杯下肚就可以转战其它领域。文人的失意其实往往成就文人,自古文章憎命达,村上春树为什么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千年老二?因为他太顺了。李白和杜甫、高适等都把仕途视为主业,把诗歌看作是手段,但是没想到,让他们青史留名的,正是诗歌,而不是他们的仕途。影片里长安城是一个成功的代名词,是诗人们的精神高地,也是大多数诗人们失意的地方。但是李白他们不知道,正是他们的失意成就了他们的文学,而他们的文学成就了长安。

影片以战争开头,以战争结尾,有悬念,有肃杀,有放浪不羁,画面是那种唐朝风格的艳而不俗。

至于服装道具的细节,能看得出制片方真的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可以视为动画界的《长安十二时辰》,虽然有瑕疵,但已经达到了国产动画片的新高度。比方说进入长安城之前,那个地上的车辙印记看起来就来自于大唐西市博物馆的唐代车辙印,明德门的形象参考了傅熹年复原图(也有改动),放弃了相对比较保守的杨鸿勋复原图,所有人的服饰、发髻都是盛唐的风格,所用的酒具,金银器原型也几乎都来自于各大博物馆。对每首诗的产生背景,也参考了很多学界的意见。当然为了艺术追求,也有一些改动,例如长安城没有描绘其坊市制,而是直接画成了清明上河图一般的热闹景象。有的诗歌的创作年代也进行了改动。
Bug肯定有,我先说我看到了,回头你们到电影院看能不能再发现——高适和李白吃饭出现了红薯、花生米,边令诚被称为“太监”,唐代只能叫宦官或者内侍,没太监一词。

建议大家看之前可以简单提前了解一下李白高适的生平,这样看得时候会更有代入感。

既然是影评,就不能过多的剧透,等大家看过之后再说吧。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