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思为、鲤鱼
「别抱幻想了。」
今日午间,我们对蔚来 CEO 李斌「吐槽」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资讯进行了报道。
这句话, 是浙江吉利控 股集团高级 副总裁杨学良对这一消息的反应。
这样的反应因何而来?我们先看看资讯本身。
周四,李斌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他不理解为何特斯拉 CEO 马斯克访华能够受到各种礼遇,美国政府却对包括中国车企在内的非本国车企进行种种限制,呼吁美国政府为中国电动车提供平等进入美国市场的机会。
他感叹,「中国消费者可选择的新能源汽车很多,为什么美国消费者就不能享受这些产品呢?」
杨学良的话或许不无道理。
李斌所提到美国对非本国车企的种种限制,除网传的 27.5% 的关税外,还有《通胀削减法案》的相关规定。
《通胀削减法案》规定,车企组装的电动车、电池材料及其组件必须来自美国或其盟友,才有资格获得税收抵免优惠。并且,明年开始,该方案将以更严格的标准执行。
对本国汽车给予一定的税收补贴、对海外汽车加以限制,这也就意味着,包括蔚来在内的海外车企要想进入美国市场,要面临的,是更高的门槛和更大的竞争压力。
即便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销量冠军——比亚迪,也对美国市场望而却步。
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在 6 月 13 日接受彭博社采访时直言,「美国市场目前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内。」
与李斌一样,她也对《通胀削减法案》不甚支持,认为这只会适得其反,「我强烈认为,《通胀削减法案》可能会阻碍美国的电动汽车的普及。」
但在其他市场,也有车企积极适应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加大在美国投资力度,韩企中的现代汽车就是代表。
今年以来,现代汽车在美投资建厂的消息频频传出,并宣布到 2025 年在美国投资总额已经超过 100 亿美元,其中,光是在美国乔治亚州投资的用以生产电动车和电池的建厂金额就已经超过了 55 亿美元。
尽管受制于工厂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建成,无法享受 7500 美元的税收补贴,但根据 CNBC 报道,这家韩国车企利用《通胀削减法案》下的租赁「漏洞」,其电动车租赁量已从年初的 2% 上升到了超 30%,成为 2023 上半年美国电动车销量第二的车企。
与之相比,排名第三的通用则稍显逊色。 有着本土优势的通用,其 CEO Mary Barra 却在月初表示,由于通用的电池在美国国内的生产时间要长于预期,导致该公司基于奥特能(Ultium)平台打造的悍马、Lyriq 等纯电车型产能一直无法提速,使得其在美国市场的纯电销量低于预期。
相比现代和通用,特斯拉对于美国新补贴细则的应对之法则显得不那么被动。
4 月中旬,《通胀削减法案》中的电池细则正式实施,特斯拉的入门车型 Model 3 后驱版因使用宁德时代电池的缘故,只能获得一半补贴,这种情况持续了大约一个半月。
6 月初,这家公司就进行了供应策略调整,而后 3/Y 全系在美均可获得全额补贴,具体调整细节特斯拉并未披露。
特斯拉将上海工厂生产的车型运往没有严格准入限制的加拿大等地,美国的几家工厂生产的车辆主要满足本土需求。
近期,特斯拉还大规模动员中国供应商到与美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墨西哥建厂,既想要复刻上海工厂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又想规避其他风险。
强如特斯拉,借用其垂直整合能力与效率「魔法」暂时应对了严苛补贴条例,仍然要「居安思危」,在其美国官网挂出提醒:2024 年购入新车或 将面临补贴退坡。
再看中国车企,它们并非主动放弃美国市场,而是现状不乐观、有点「吃力不讨好」。
既然限制从外面造电池、买电池,车企们就想着与中国企业合作在美建厂生产电池。
年初,福特与宁德时代在弗吉尼亚州投资建设的工厂项目,被弗吉尼亚州州长叫停,称担心双方的合作可能会带来安全风险;
而双方在密歇根州的电池厂项目,目前也正遭受着来自部分政府人员及民间的反对,要求宁德时代对该工厂的专利授权改为创新投资,以避免美国对中国 企业技术的依赖。
既然美国市场难进,那就转而先渗透其余市场。欧洲作为汽车消费能力 较强且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较高的地区,自然成为中国车企竞相争抢的目标之一。
欧洲方面,尽管欧洲对于中国车企进入该市场持开放态度,但或许是看到了中国车企在新能源车型上的强势,部分欧洲车企也呼吁欧盟能够像美国一样出台相关法案限制中国电动车进入欧洲市场。
欧洲汽车巨头 Stellantis CEO Carlos Tavares 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出席 Stellantis 在法国第一家工厂建成仪式时表示,由于中国车企在电池、整车制造及性价比上处于领先优势,来自中国的竞争将十分激烈,因此呼吁欧盟对其加以限制,以保护正在追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欧洲相 关行业,「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处于平等的地位」。
雷诺董事长则认为,欧洲车企应当避开正处风头的中国新能源车企,转而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较弱的 e-fuel 及氢能车等技术上。
与上述两种不同,奔驰 CEO 康林松则呼吁要拥抱自由贸易,并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
现实角度看来,深耕中国市场的企业,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对外扩张似乎保持一个较为开放的态度,反之,态度则较为保守。
回到李斌周四的发言,他所传达出的除了不解,还有对美国市场的渴望 ——毕竟是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很难说不在意,也有知情人士透露,蔚来会在 2025 年进入美国市场。
与燃油机时代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状况不同,如今攻守易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为保护本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进行一系列限制,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无可厚非,只是在此背景之下,哪家中国新能源车企会率先开路进入美国市场呢?
以及,美国降低其他国家车企的市场准入门槛,会不会是「幻想」?
来源;电动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