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豆子
因为古代猪肉贵啊。
很多人会举东坡先生“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的例子,证明古代猪肉不贵,但其实那是个特例,是一场美丽的误会。经过东坡先生不遗余力的宣传,黄州猪肉价格很快和其他地方持平了。
让我们感谢东坡。
经常看到有朋友通过古代官员工资来判断物价的贵贱,但这样得到的结果其实是非常离谱的。
其实我们换个思路,拿绝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的所得,与物价进行对照,才能得出恰当的“物价感觉”。
比如,老有人怀念 80 年代的物价,说一个肉饼 5 分钱,一斤排骨 6 毛钱。
但其实 80 年代工人工资才多少?
一经换算,可知下一次馆子花的 3 块钱,其实等同于现在的 300 块,一斤排骨其实等同于现在的 60 块,那个肉饼其实是 5 块钱。并不真的只是 3 块,6 毛,5 分。
在宋代,虽然每个时期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有一个体量。
普通市民的收入,是每天几十到 200 文。多数情况下也就是 100 文左右。
比如沧州城水果摊某女摊主,家里情况很不好,有个卧病在床的母亲,没有丈夫,没有兄弟姐妹,她自己摆摊,每天收入几十文,大略也就是 30~80 文不等吧。
饶州卖羊血的鲁四,生意能好一点,每天可以赚 100 多文。
吴中卖黄鳝的两个平民,每天赚 300 文,平均每人每天能得 150 文。
注意,这是说的市民,是占人口少数的城市居民。古代一直都是农民才占绝大多数,他们的收入更低,大略是市民的一半。
我们抛去城乡人口比例上的差异,至少,宋朝市民的情况,与现在的是差不多的。因此,我们就把物价里的“文”换成“元”,很容易理解在宋代平民眼中各种物品价格高低了。
据任野《宋代物价变动与市民生活》:
- 片茶庆合 143 文 / 斤
- 茗茶末茶 41 文 / 斤
- 小片龙茶 3000 文 / 斤
- 上等荔枝 882 文 / 颗(注意,是一颗!当时只有极少数人有荔枝自由)
- 橘子(次品)8 文 / 个
- 二手破衣服 400 文 / 件
- 青纱帽 1000 文 / 顶
- 代州上等酒席 5000 文 / 桌
- 普通民工饭食(含酒水)150 文 /13 人,合 11.5 文 / 人
- 治平年间长安猪羊肉价格 40 文 / 斤
- 绍兴年间绍兴羊肉价格 900 文 / 斤
- 宋宁宗时临安府猪肉 90 文 / 斤
- 开封黄河鱼 100 文 / 斤
- 淳熙年间临安大鲤鱼 70 文 / 斤
注:宋代一斤较现代多一些,为 600g+。
可知,宋代肉价其实还是挺贵的,猪肉并不便宜,和鱼肉一样,是现在价格的 5~6 倍。
再举中国很典型的大朝代明代为例。
明代普通百姓的收入可以说相当低,城市佣工每天能赚 30 文,农村佣工每天能赚 20 文,官员工资也不高,但是可以上下其手。至于吃国库粮的底层士人(廪膳生,即秀才中的优等生),每月可以领 1~2 两白银,合 1000 文左右,也就是每天 30~40 文的水平,和城市普通工人差不多,如果不出去代课,生活质量高不了。
当兵的就不说了,普通士兵的待遇相当差,和农村雇工差不多。
明代的物价随着时代局面而波动,这是很正常的。
高寿仙先生统计正德初年(1510 年)南京的物价:
- 猪肉每斤值钱 7~8 文;
- 牛肉每斤值钱 4~5 文;
- 水鸡每斤值钱 4~5 文;
- 莲肉每斤值钱 4~5 文;
- 河柴每银 1 两可买近 30 担;
- 鱼虾每斤值钱 7~8 文。
可以说,日子好过的时候,物价确实非常便宜。
农村的小康之家,也就是家里头有壮劳力的家庭,逢年过节是可以多吃点猪肉的,但也不敢整天吃,因为每斤猪肉会花掉劳力一天所赚的 1/3,如果按现在每天赚 100 元来看,肉价其实是 33 元 / 斤,与前两年肉价最高时差不多。
秀才的话,每月也可以改善一下伙食。只是里头的穷酸者,由于不能从官府领钱,又不参加体力劳动,如果非要留在苏州这种大城市,只好啖大肠,或者去墓地偷果盘。而富庶地区的百姓,生意比较好,吃肉是没问题的,这感觉就跟上海、北京的城市白领买 35 元 / 斤的猪肉一样。贵是贵了点,但不是吃不起。
这样的好日子显然不会持续太久,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六月,物价(北京)变为:
- 鹅一只值钱 200 余文;
- 鸭一只值钱 30 余文;
- 鸡一只值钱 50 余文;
- 猪肉每斤值钱 20 余文;
- 牛肉每斤值钱 15 文;
- 羊肉每斤值钱 15 文;
- 芽茶每斤值钱 80 余文;
- 桌椅每张值钱 500 余文;
- 食盐每斤值钱 5 文;
- 香油每斤值钱 30 余文;
人们的工钱并不见涨,物价却因为天灾人祸而变得很高。
此时买一斤猪肉,要花费普通工作者一整天的工钱。
约为 100 元 / 斤。
这个价钱,顶层随便吃,中产咬咬牙,是可以买得起的,不过确实有点遭不住。而对普通百姓,尤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来说,实在是太贵了。
前两年猪肉价格飙到 35 元 / 斤的时候,人是怎么办的呢?
我在劲松菜市场遇一北京大妈,人家买了一丁点肉,说是尝尝,菜里有这个肉味就行了。猪肉消费欲望低迷,就别说 100 块一斤会怎样了。普通人真的吃不起,一年到头都不舍得买,也就过年拉拉馋。
事实上,历史上,仅有少数时期,少数地点,猪肉的价格是让人愉悦的。而愉悦的前提是,没人发现这个 bug。
一旦发现有这好事,那么就不会继续愉悦,就把价格卷高了。
苏轼在黄州吃猪肉,一斤价钱可能只有十文,相当于现在的几块钱,逼近近些年来的最低点,确实很便宜。但是,那是因为黄州人原本不吃猪肉,富贵人家更愿意吃羊肉,穷人家原本就消费不起。赶上猪肉存量也不小,价格就很便宜。
等他走后,黄州猪肉就出名了,黄州人民也就享受到了更高的肉价。
一如这二三十年来,猪大肠的经历。原本这东西富人不肯吃,穷人也嫌弃,所以非常便宜,起初价格是猪肉的几分之一。近些年却越飙越高,是猪肉价格的几倍。以至于许多同学不明白,为啥《儒林外史》里的胡屠户这么抠的人,会拿着大肠去看自己那不争气的女婿。
还以为大方了一回呢!
其实抠得出奇。
啖大肠,本是骂人的话,如今却成了夸。
你找谁说理去?
来源:知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