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司的出海大战有多少种方式?
头部玩家 SHEIN 和 Temu 给出的新玩法是,在北美请律师互泼脏水,争先把对方送上大洋彼岸的被告席。
近日,拼多多旗下的跨境平台 Temu 在马萨诸塞州提起诉讼,控诉 SHEIN 违反美国反垄断法。
起诉书指出,SHEIN 已要求平台上约 8338 家制造商签署独家经销协议,用罚款与 Temu 合作的供应商、以及强迫供应商签署 “忠诚宣誓” 等手段搞 “二选一”。
SHEIN 同样不甘示弱,早在去年 12 月,就在芝加哥法院起诉,指 Temu 付钱拉拢网红,鼓励他们抹黑 SHEIN,呼吁 “SHEIN 不是唯一便宜的服装选择!去 Temu 看看,更便宜,质量也更好 [11]。”
除了法庭相见,这两个公司也逐渐以对手的身份出现在各种海外报道中。比如彭博社就关注到,5 月份 Temu 美国销售额比 SHEIN 高出 20%。几个月来,Temu 一直是美区下载次数最多的 APP [8]。
估值已冲破千亿美金的 SHEIN,是当下全球最火的快时尚服装网站,在美国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快时尚鼻祖 H&M 和 Zara。而拼多多国际版 APP Temu,更像是 9.9 包邮的翻板,上面塞满着 8 美元一个的吹风机、1 美元 12 块包邮的洗碗海绵。
翻译到中国语境里,就像韩都衣舍和拼多多互抢卖家用户,投诉对方搞二选一。本该各自安好,志在抢夺亚马逊市场份额的他们,怎么就着急杠起来了?
01 变形的拼多多
事实上,拼多多出海曾认真考虑再造一个 SHEIN [1]。
据媒体报道,拼多多曾把办公室迁到了 SHEIN 供应链大本营广州番禺,不但调研了 SHEIN 供应链各个环节,还挖了不少当地的员工。甚至 TEMU 还曾学着 SHEIN 组建专门的团队深入服装生产环节,给衣服打板 [1]。
但这个方案最终还是被放弃 —— 去年 9 月上线的 TEMU,从各个维度来看,都更像是国内拼多多的高像素复制版。
从产品类别来看,Temu 满屏飘满的是大量 0-3 美元的商品:2.99 美元的空气炸锅,1.87 美元 10 双的袜子,1.85 美元的运动鞋 —— 低价白牌商品,这是拼多多曾经的起家秘诀。
从营销手法来看,国内有横扫微信聊天框的 “砍一刀”,美国则有席卷 Twitter 评论区的 “Code for code”(交换促销码获得折扣)。甚至是在 5 月,《连线》杂志在 Twitter 上发表了一篇 Temu 供应链的调查文章里,评论区里都是不看正文就热情分享 Code 的美国老铁。
读者留言:“你也喜欢 Temu?这是我的砍一刀促销码,来试试!”
但披着国内拼多多的皮的 Temu,实则运营内核却是 SHEIN 屹立欧美市场的秘诀:严控供应链。
目前 TEMU 对卖家的管理模式被称为 “类自营”。流程上依旧类似国内拼多多平台,平台招募卖家,卖家上线产品。区别在于,TEMU 一手包揽了此后的审核、物流、仓储、运营服务等环节。
商家最初或许会觉得大大减轻后端压力,但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彻底沦为供货渠道。
首先,定价权被牢牢掌握在拼多多手里。拼多多的买手经理会在核价环节利用价格抓取软件进行比价,直到将卖家供货价压到 1688 同款批发价以下,商家则毫无议价权 [2]。
其次,与平台模式下,卖家自由上架、优胜劣汰不同,Temu 严格掌控了平台的控货权。有时商家寄给平台 100 件产品,平台会因细微的质量问题退回所有产品。一旦出现货品质量问题,拼多多也可以直接罚款。
在这种模式下,TEMU 表面看来仍是一个跨境电商平台,实则是一个没有自营工厂的 “超级卖家”。
拼多多选择这样的模式并不难理解。低价商品作为一把双刃剑,如果无法有效控货,往往就会吞噬平台口碑。
曾被冠于美版拼多多称号的 Wish 就是一个例子。一度坐拥 3 亿用户的 Wish,曾是全球下载量最大的购物类 APP,风靡全美。但采用平台模式的 Wish,一边要讨好消费者,另一边却不得不拉拢商家,导致平台政策游移不定,最终货不对板、泥沙俱下的现象让消费者逐渐流失。
在攻城略地的重要时期,Temu 的这种模式不仅能保证商品质量和价格,同时可以快速复用国内拼多多积累的大量商家,免于 SHEIN 改造供应链的漫长周期,直接弯道超车。
但从 Temu 的主营品类来看,9.9 包邮的锅碗瓢盆固然是拼多多的看家本领,让欧美人大呼上瘾的 10 美元连衣裙也让其垂涎不已。
在这次 Temu 对 SHEIN 的诉讼中,Temu 对 SHEIN 旗下 8338 家服装制造商虎视眈眈,控诉 SHEIN 对其 “进行了威胁,恐吓,以及试图施加毫无根据的惩罚性罚款”,来阻碍他们倒入 Temu 的怀抱。
在 TEMU 努力撬 SHEIN 墙角的同时,SHEIN 却变得越来越像拼多多。
02 犹豫的 SHEIN
SHEIN 的发家史,概括来说就是 “用 Zara 的魔法打败 Zara”。
Zara 的母公司 Inditex,旗下有 9 个品牌,在西班牙小镇阿尔特索里拥有数以千计的工厂。而 SHEIN 旗下有超过 10 个子品牌,供应链体系里有超过两万家中国工厂,把对流行趋势的快速反应,再提了一个高度。
SHEIN 的数据系统每天抓取上万个服装商的图片,拆分出流行的颜色、图案款式,由近千位设计师组合出新衣服,再交由厂家小批量、高频次、快速滚动翻单生产(也就是所谓的小单快返模式),最后贴上 SHEIN 的标签销往大洋彼岸 [3]。
通过对设计生产流程的强力掌控与效率改进,SHEIN 一年能上 60 万个新品,而 Zara 只能上 1.3 万个 [9]。可以说,SHEIN 做出了一个比快时尚更快的 “超快时尚” 服装品牌。
自营品牌帮助 SHEIN 闯出了最初的天地,但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自营的规模天花板正在接近。近年来 SHEIN 的营收增速和利润率都在下降。
此前 SHEIN 连续八年营收增速在 100% 以上
2021 年,SHEIN 获得 11 亿利润。2022 年收入更高的情况下,利润却大降 36%,只有 7 亿,净利润率下降到了 3.2%。
与行业巨头普遍 10% 以上的利润相比,这个数字不太够看。要知道优衣库 2022 财年净利润率约 12.37%,被 SHEIN 抢走风头的 Zara,母公司 Inditex2021 财年净利润率也有 11.7%。
SHEIN 利润率下降是由物流和生产成本提升造成的。小单快返模式帮助它迅速获得消费者,但自营供应链的管理成本,正随着规模扩大变得越来越沉重。
与此同时,离 IPO 只差临门一脚的 SHEIN,定下了野心勃勃的营收目标。
据《金融时报》,SHEIN 设立了 2025 年营收 585 亿美元的目标,这比 H&M 和 Zara 加起来还要多。并且要在未来的 3 年内完成 10 倍的利润增长,在 2025 年达到 75 亿美元净利 [4]。
顶着巨大的营收压力,曾把 “更好的 ZARA” 作为目标的 SHEIN,在今年 5 月正式宣布转型平台模式,将 SHEIN Marketplace 推广到全球市场。
事实上,SHEIN 早就为转型平台招兵买马:去年 11 月,SHEIN 高价聘请了拥有第三方品牌管理经验的 Lazada 前总裁刘秀云,又在今年从亚马逊挖来了经验丰富的高管,主导扩品类战略。
甚至极少在公众视野出现的 SHEIN 创始人许仰天,也现身为平台化站台:“将通过平台模式,引入更多第三方卖家。[5]”
转型平台模式,不仅意味着能快速提升的品类丰富度,阻挡用户向 Temu 进一步流失,同时也能为 SHEIN 带来佣金和广告收入,扩充营收来源。
更重要的是,摇身变为收过路费的人后,估值的参考模型将是万亿市值的亚马逊,而非上个时代的 ZARA 了,这对如今估值下滑的 SHEIN 来说非常具有诱惑力。
经过一轮团队搭建、招募卖家、大兴基建后,如今打开 SHEIN 的界面,动动手指下滑一屏,就恍惚从网红潮流前线穿越到了隔壁厕纸包邮的拼多多。
SHEIN 首页第一屏与下滑后的商品界面对比
拖鞋、充电器、手机壳、电风扇、婴儿背带…… 甚至稀奇古怪的宠物护理用品、艳丽夸张的节日装饰,一应俱全,全在打折。点开商品详情,往往能闯入一个进驻不久的第三方店铺页面。
在转型平台路上蒙眼狂奔的 SHEIN,终于与 Temu 狭路相逢。
03 从容的亚马逊
当 Temu 和 SHEIN 短兵相接,让北美人民天天 “Prime Day” 之际,北美真正的电商霸主亚马逊却一片岁月静好。
“Prime Day” 是亚马逊一年一度的会员日促销节,约等于国内的双 11 大促。在全球形势扑朔迷离,北美老铁消费降级的当下,TEMU 和 SHEIN 不断发起冲锋之际,亚马逊却迎来了史上最强销量:
短短两天内,亚马逊的 Prime 会员就购买了 3.75 亿件商品,比去年多买了 7500 万件。Adobe Analytics 数据显示,购物欲望高涨的美国老铁,一举消费了 127 亿美元 [10]。
某种程度上证实了亚马逊的阻击有效。早在今年 6 月,亚马逊美国站就针对 10 美元以下的所有商品(TEMU 重灾区)推出了物流利好政策,不仅配送费骤减 0.77 美元,还免去了假日高峰配送费用。
这一举动被媒体解读为针对 TEMU 的反击,意在基于低价小商品更多的政策倾斜,从而促进平台上低价小商品的销售 —— 此举无异于降维打击,Temu 一般会在下单十天内送达,而亚马逊只需要 2-3 天。
在亚马逊的速度背后,则是亚马逊物流部门背靠的 86 架货机、超过 1500 个物流设施,以及亚马逊在过去数年间将超过 50% 的投资,都投入到了仓储和配送环节上。SHEIN 和 Temu 想要攻破亚马逊的护城河,难度可想而知。
SHEIN 和 TEMU 目前向北美的冲锋,不约而同地避开了亚马逊的核心腹地,分别从女装和日用小商品发起包抄,更像是在亚马逊的地盘边缘先打了一架。
上线 6 个月后,Temu 已经超越 SHEIN,稳坐 IOS 全球购物软件的下载量榜首。深得拼多多真传的它,低价战略玩得比 SHEIN 更狠:你比快时尚品牌低价?我要做到什么都全球最低价。
根据浙商证券的抽样调查 [6],TEMU 单品价格低于 SHEIN30% 以上。今年 7 月,Temu 更是打出了 “服装、鞋子以及厨房用品 1 折”、“1 美元内促销专区” 的口号,可以说针对性明显、杀伤力极强。
SHEIN 和 TEMU 的快速交锋也很容易理解,看似模式迥异的两者,实际上都在做同一件事:搬运中国的低价制造业,填补海外的下沉市场。
04 尾声
今年 4 月,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发表了一份关于 SHEIN 与 Temu 的分析报告 [7]。
报告中详细分析了这两个平台的商业模式,并着重列出了他们可能带来的种种风险,其中包括利用贸易漏洞逃避关税、对生产流程、采购关系、产品安全和使用强迫劳动的担忧,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
尽管面临的监管挑战众多,但很显然,Temu 和 SHEIN 都明白自己有存在意义,并学会了在适当时刻用上述问题相互攻讦。
Temu 在波士顿联邦法院对 SHEIN 提起的诉讼中,就指控其违反美国反垄断法,要求平台上的制造商签署独家经销协议。
这 8000 多家制造商,占有能力供应超快时尚的商家总数的七到八成。Temu 说,这些卖家无法在其他平台上销售,其实是损害了美国消费者的利益,让他们买不到更多更好的便宜货 [12]。
这场争当美国通缩神器的战争,才刚刚打响。
来源:远川研究所 微信号:YuanChuan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