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扑落:很多人,还是没有正确理解中国工业崛起的意义。
我说的正确理解,是指从“规模”理解中国。不能从规模上理解中国的区别,并不能真正理解中国工业化。
譬如,前几天又在知乎看到一个论述,作者是好心,想提示制造光刻机的难度。大意还是老一套:光刻机是很多国家、很多公司合力的结果,中国一个国家自己搞是不行的。
他的结论不一定错,高端光刻机确实很难,中国能否成功肯定是不确定的。我是半导体行业出身,当然明白这一点。(当然了,我认为中国可以成功。这是另一个话题)
但我想说的是,即使他的结论合理,但论据和论证就明显不合理了:因为现有光刻机是很多国家搞出来的,所以中国一个国家搞不出来。这类论证,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一类情况,没有从规模上理解中国工业化的区别。
就说光刻机这件事。很早就有人扒过ASML的核心供应商,重要供应主要就来自七八个国家(美日德荷英法以瑞等。其中也有个别少数来自中国的,就不算了)。
其实仔细算一下这些国家就会发现,他们的人口之和还不到中国50%,工程师可能也就中国30%多。
中国那些工业强省+北上广深,规模上都足够看成一个个国家,放到欧洲都是大国。广东1.2亿人口,放到欧洲是压倒性的最大国家。浙江7000万人口,和德国相当。上海2000多万人口,抵得上三个的以色列。北京,抵得上瑞典+瑞士再多50%,更遑论北京顶级高校和研究所云集。还有江苏、山东、安徽、福建、天津、西安….
所以,如果说ASML的光刻机是联合了很多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那大可以说中国现在联合了更多的人口、更多的“国家”在努力。中国当然不一定成功,主要是因为缺乏积累和know-how,但并不是因为规模上我们吃亏了。我们的合作规模其实更大。
甚至,中国内部这些“国家”之间的合作,比美日欧的合作更高效。因为中国联合起来的“国家”,处于同一市场,同一法律架构,讲同一语言,没有时差,地理相近,交通便利…… 这样的合作联合显然效率更高。(一个02专项的人不久前曾说,从没看过全国各地这么多国企、民企、研究所上下游的人,趴在一条产线上一起干活)
谈中国,很多时候就是吃亏在一个“国”字上。人们即使知道规模有差异,但往往还是喜欢把凡是带“国”的都等量思考。从政治法律主权上,不同国家当然是平等的。但搞工业化搞研发搞市场,国家是完全不平等的。就像同为平等法人,沃尔玛和小卖部在资源上是不平等的。
整个20世纪,是西方工业化国家(包括日本)影响力统治世界的时期。但说穿去,他们的规模是多少呢?20世纪初,美欧日合计5亿人口(不算俄国)。20世纪末,不超过10亿人口。平均来看,整个20世纪大部分时间,全球的工业化人口就是七八亿。这七八亿人口之间还有内耗折损(两次世界大战、冷战)。那现在中国没有内战、14亿工业化人口,又会怎么影响世界呢?
在中国的工业化现状、当下发展阶段、智力财力的基础上,还要理解中国的规模(当然不能脱离这些只谈规模)。从规模上,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工业化的意义,才能理解“百年大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