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成都,遍地销售岗

640.png

在人们的印象与认知中,近几年一直同时存在着两个成都。

第一个成都,是一片理想生活的应许之地。它的生活节奏闲适安逸,茶馆、火锅店星罗棋布,文化潮人聚集,夜生活丰富多彩——支撑这一切的,还有相对低廉的房价和生活成本。

第二个成都,则是一座近两年已经正式晋升为“卷都”的城市。网上被戏称为:孙悟空来了,也得先在成都打上五百个电话才能走。天府新区彻夜通明,年轻人在网上吐槽:找工作千万不要来成都。

这两个成都,都反映了一座充满活力、正处于上升期的超级经济体的AB面。

在成都的A面,作为过去10年来,几乎是国内发展变化最为迅猛的城市,在各种利好政策和资本扶植下,成都已从二线城市变身为“巨无霸”。

其具体表现为:成都的注册公司多如牛毛。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起,成都的市场主体数量,已仅次于深圳,成为市场经济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在排名前十大城市里,它的增速也是最快的。

经济的活跃背后,自然带来人才的涌入。根据成都统计局数据:到2021 年底,成都跃升为人口第四大城。其常住人口2119万人,已超越广州、深圳,排在3212 万人的重庆、2489 万人的上海和 2188 万人的北京之后。

人口的增长,进而会极大地拉动消费经济的活跃。据公安部统计,今年上半年,成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600万辆,这一数量仅次于北京,成为全国第二大汽车保有量城市。

但将繁荣翻转来到成都的B面,在疾速发展之中,错位也同样难以回避。

在社交媒体上,许多年轻人抱怨:成都的工作多以销售、客服岗位居多。知名大厂虽然在成都几乎都设立分部,但多以支持性部门为主。

据58同城招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是全国销售、客服岗位需求最为旺盛的城市;2021年,成都的客服类岗位需求量依然保持在国内第一。

而根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2022年的“人才吸引力报告”显示,成都人才需求最大的四个职能分别为:java、大客户销售、销售代表、区域销售经理/主管。

销售、支持类岗位机会更多

一切迹象显示,这座西南新一线城市仍处于高速的上升期,它的自然和文化气息,对于人才有着天然的吸引。

从2017、2018年前后,因房价飙涨、生活成本增加等综合因素影响,国内开始兴起一阵“逃离北上广”风潮。而在年轻人眼中,作为“北上广”之外第四城的成都,不仅拥有闲适的生活节奏,而且在新兴产业上积极探索,能够提供不错的就业机遇。

比如2012年前后,成都开始着力发展手游行业,并于2013-2014年迎来了游戏行业的第一个巅峰。最高峰时,曾有1000多家公司在成都扎根,成都也因而被称为“千游之城”。

近年来随着电商直播行业的发展,成都也着力打造相关产业生态。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年直播产业人才报告》,成都直播人才需求位列全国前五。

此外,在新能源领域,统计显示,在171家四川上市公司当中,已经有超过30家企业涉足新能源相关领域,其中近20家成都上市公司跨界布局了新能源。有关部门也在着力布局先进制造、新能源等领域,产业结构颇有“多点开花”的态势。

但近两年来,当求职者们真正走进成都的就业市场,也发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缝隙。

今年8月,某985院校英语本科毕业的林玲开始进行自己的又一次求职面试。

这一次,她沟通的岗位是成都一家公司的“业务维护拓展”岗位。HR开出了一个看似极具诱惑力的条件:“保底8000,一个月下来最少可以拿个1.5W-2.3W。”

但随着林玲追问薪资结构,HR又坦言所谓的“保底”有一些水分,没有五险一金,只有一份人身意外险。

聊到这里,林玲心里有了底。她挂断电话,在心里默默给这次面试打上了“失败”的标签:“对方经常用高薪或者业务拓展这类话术来包装,其实岗位就是销售。可能还要涉及到’电销’,每天机械性地打大量电话。”

类似的情况,林玲今年已经遇到过很多次。她的心态已经从找不到工作的焦虑,切换到了对现状的接受。

“最开始,幻想在成都找个朝九晚五的工作躺平。谁知道找工作时,发现英语专业背景几乎没有用武之地。接触到最多的,就是销售这种低底薪、机械重复的机会。”

而林玲最为属意的翻译、市场等发展空间较大的岗位在成都非常有限,且竞争极其激烈。她在今年得到的为数不多的几次面试中,林玲都被刷了下来。接下来,她的打算是一边面试,一边准备考公。

2022届硕士毕业生孟韬也曾遭遇过类似的困境,他的职业规划原本是进入一家科技大厂或者国企。积累几年后,再买房置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成都人”。但是,这两个职业选择最终都被现实“打破”了。

“投递的几家大厂都没有顺利走完面试流程。几家国企虽然给我发了offer,但是要么工资很低,只有几千元,要么很难保证965的工作节奏。”

据孟韬观察,他身边的不少同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去年我的一些同学最终去做了销售、技术支持这类不对口的岗位。我也考虑过,但我的性格比较内向,真的不适合。”

最终,孟韬选择了“曲线救国”,加入了一家杭州的本地小厂做工程师。“发offer时,这家公司承诺未来几年会在成都开设办事处,到时候优先把我调回成都来”。尽管与预期有所偏差,孟韬仍为自己找到了工作而感到庆幸。

而林玲与孟韬的遭遇并非孤例。据“网易文创&数独”统计微博、小红书上的“成都就业”相关发帖,“就业难”“多是销售等人力密集岗位”已经成为求职者对成都就业市场的共同感受。

这让年轻的求职者们满心困惑:身处新一线城市的成都,为何理想工作机会如此有限。只能让人才们流连在一个个销售、服务等人力密集型岗位的面试机会中。

相关人士向「市界」表示,一方面,由于成都在过去十年整体增速极快,产业结构升级与高技术岗位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暂时还未追上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高端岗位要求,转型不是朝夕之功。

另一方面,在成都庞大的人口基数之下,它自身便代表着一个极具活力的经济体和消费市场。作为辐射整个西部的门户,大型企业也会将其视为打开中西部地区的首选城市——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支持岗位人才去支撑产业发展。

高端岗内卷

“这里本来是东方的瑞士平替,来的人多了,就成了瑞士卷。”流行于网络的调侃,道尽了人们对成都的期待,以及认清现实后的落差。

在逃离北上广风潮兴起的2017年,成都同时加入了“抢人”行列,并推行了宽松的“人才新政”。优待政策在4年内,吸引了 50 多万“蓉漂”青年落户。据官方数字显示:其中30 岁以下年轻人占比 78.8%,本科以上学历的更占到九成。

加之成都天然的文化和生活吸引力,据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2年,成都的城镇常住人口数从1604.47万攀升至2126.8万,5年涨了约522万——几乎涨出了一个桂林,其人口增长速度已经仅次于深圳。

在新一线城市中,在人才吸引维度上,成都的各项数字经常居于榜首。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在新一线城市中,从2016年到2021年,成都连续 6 年应届生流入占比第一。

不过随着城市规模过快增长,成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难以适配的问题,也逐步涌现出来,“诗与远方”的滤镜开始在年轻人心中慢慢消散。

据官方数字显示:现阶段成都的产业结构基本处于“三、二、一”的合理状态,即第三产业(交通运输、信息传输、批发零售等)GDP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等)所占比重高于第一产业(农林渔牧)。

但从细分来看,成都的第三产业主导行业仍集中于房地产、金融业、批发零售业等,而非科技互联网等创造大量岗位的行业;而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约30%,吸引就业能力有限。

这种产业结构的“偏科”状态,造就了供过于求的人才存量。也让为数不多的优质企业在招聘时,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得以贯彻“优中选优”。

但在求职者眼中,成都的就业环境表现出的,是极致的内卷。

曾经历过成都校招的孟韬告诉「市界」:“海康威视、成飞研究所等大厂,都只面向‘双九(本硕学历均为985高校)’的那一撮人招聘,即便这样,很多大厂岗位的报录比也达到了几十比一,很难挤进去。”

就职于一家互联网大厂成都分部的刘晰则发现,自己所在的部门的每一个空缺背后都有不少候选人在排队,“我们起码有两三年都没有放出新的HC(Headcount,名额)了,每当有同事离职留出空间了,很快也会有新同事补缺”。

在求职者“卷生卷死”的另一面,也有招聘方看中了这种供需错配下的机遇,选择来到这个极具性价比的人才市场。自媒体大V卢克文是其中之一,就在今年年初,他将自己的公司从东莞迁来成都,并为这里人才招聘的容易程度感到惊喜:“全是高学历年轻人,薪资则是北京深圳的60-70%。”

不过,除了能够“轻装简行”的自媒体公司,选择将“大本营”放到成都的企业毕竟是少数。从企业经营角度出发,成都海量的人口加上薪资优势,让更多企业更愿意将客服、销售等部门转移、落户在成都。

而如支付宝、京东、美团、腾讯等大厂都将客服等相对轻量级的部门设在了成都。但其更为硬核的研发、科技部门,则很难花落成都。

据一位猎头观察,这种安排能为企业节省下不少成本:“新一线城市里,成都普通客服的底薪非常低,比2022年刚成为新一线的合肥还低。”如亚马逊,更将其AWS业务的全球呼叫中心设在成都。

大厂这样出于用工成本的考虑,也让高端人才感觉在成都工作,很容易就会遇到天花板。要想从事职位更高阶、收入也更高的工作,必须去北上广才有空间。

曾在上海从事基金行业的Tiffany告诉「市界」:“之前我在上海做的工作,在成都基本没有同类型岗位,最终我进了成都一家外企的市场部。”但即便如此,相同的工作成都给到的工资水平仅是沿海地区的一半,生活成本也并不低。

曾在美国谷歌从事技术研发岗位、2022年回国发展的Max,则选择了和Tiffany正好相反的道路:由于不愿意接受在成都“降维”找工作,他最终接受了一家上海公司的offer。

还需要一点时间

实际上,成都眼下的诸多发展和就业错位,主要仍源于在过去的时间里,它的发展速度过于迅猛所导致。

此前,作为一座典型的内陆城市,成都的工业基础相对比较欠缺。曾被称为城里只有“三根半烟囱”。据近年来的数据统计,成都的GDP虽然在2022年已跃升至全国第7位,但工业增加绝对值仍只排在13位。产业结构仍在持续的变化和调整中。

过去几年,对此问题认知最为深刻的,实际上当属成都市政府。

今年7月,成都市委在十四届三次全会中,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其中着重谈到了:成都存在实体经济发展不足、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等短板。未来,做大做优做强制造业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赢得竞争主动、维护经济安全的关键所在。同时,要把加强科技创新、赋能产业优化作为拉长板、补短板的战略之举。

而支撑起这些决策最大信心的,是成都的人才流入数量仍在攀升。

据脉脉发布的《2023年新经济行业中高端人才就业观察》显示,成都中高端人才存量已位列国内Top6,排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之后。并且人才流入流出比显示出:从2022年起,成都对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在持续上升。

▲(成都青年人才画像。图源/共青团成都市委)

而成都良好的营商环境、开放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年轻人来说,也意味着强烈的吸引力。

据《2023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成都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综合指数排名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重庆。

特别是在政务环境、社会服务这两项上,成都高居所有城市第一。在招商引资上,成都市政府提出了“三到”: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做好企业的服务伙伴。也因此,2022年成都更荣膺“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榜首。

与之相伴的,是过去数年来,成都在新兴产业上的积极探索。

前面提到,成都曾大力发展游戏行业,被称为“千游之城”。坐落其中的游戏工作室就包括著名的腾讯天美工作室,这也正是现象级手游《王者荣耀》的开发团队。

即使近年来,游戏行业经历了一轮资本寒冬,据《成都游戏企业发展情况报告》显示:成都在2022年,仍有517家游戏公司及团队,相关从业人员约5.4万人。

而近年来成都直播电商行业仍保持快速发展,2022、2023年,快手直播电商、京东“新百货-仓储式”直播产业园分别落地成都。

此外在先进制造、新能源等领域,成都同样进行了布局,并从政策层面予以支持。

比如今年上半年,成都市先后印发了《关于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优化调整方案》,计划打造电子信息等8个产业生态圈、集成电路等28个重点产业链。

一位在成都负责招商引资的工作人员告诉「市界」,目前自己所在区已成立了十亿级规模的产业基金,为了吸引智能制造等先进科技企业落地到成都,有计划多方给予政策支持。

至今,成都已经拥有17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涵盖生物医药、物联网、芯片微电子等领域,其中不乏细分行业龙头。比如国内智能投影产品出货量第一的极米科技,科创板无人机“第一股”中航无人机,后者曾率先研发出实现军贸出口的中空长航时察打一体大型无人机等产品。

整体来看,成都本土孕育或扎根于此的一批企业普遍还处于积累期,但已呈现出规模爆发的潜力。在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之前,这座承载了无数人美好想象的城市还需要一点时间。

(文中人名除林玲外为化名)

来源:市界 ,作者让商业更具价值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