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为什么魏忠贤在明朝一手遮天,却斗不过一个刚刚继位年仅 17 岁的崇祯?

123.jpg

作者 / 风大 可稍息否

北魏孝庄帝忧虑尔朱荣势大,决心除掉他。他了解了王允杀董卓的历史以后,认为只要在杀死尔朱荣以后赦免其党羽,就可以解决问题。于是断然行动,杀死了尔朱荣。但是尔朱荣的儿子尔朱世隆在第一时间就逃出洛阳城,随后发动反击。实力极度弱小的孝庄帝连一个回合都没有顶住,就战败被俘了。

王允击败董卓,不仅仅是伏击杀死了董卓这一个关键点。更关键的地方,在于第一,他得到了吕布的支持。吕布的兵力并不十分强大,但是凭借吕布的力量,足以控制京城。第二,董卓身后没有人可以继承力量。倘若不是王允急于消灭董卓余党,导致郭汜李榷狗急跳墙、反攻长安。王允这个时候陷入了捉襟见肘的局面,他要么派吕布出战,那么城中就缺少大将坐镇,无法凭借并州兵去震慑和笼络城中以凉州兵为主的军队。他要么就派徐荣出战,那么平叛军就同样缺乏足以震慑和笼络他们的大将和军队。王允在这件事上,的确急于求成了。他如果接连派人去赦免凉州兵,并依靠他们反过来安定局势,反而站得住脚。

孝庄帝对王允的总结是正确的,但是他去做的时候,就忽略了自己不是王允的问题。的确,王允主要错在没有赦免董卓余党这个问题上。但是王允在其他方面还有更多条件。孝庄帝没有王允的其他条件。所以他纠正了王允的一个错误,却会犯下王允没有犯的错误。

很多人总结历史经验的时候,往往会犯下这种只顾着纠错却把对的地方搞出错的错误。固然没有在别人栽跟头的地方犯错,但却在别人没错的地方栽大跟头。

明信王朱由检杀魏忠贤,情况就又不一样。

很多人以为的魏忠贤,是曹操、诸葛亮、尔朱荣一样,一方面将皇帝的宿卫军都抓在手里,一方面满朝官员都是自己的党羽,一方面国家军队都控制在自己手里,一方面自身幕府体系已经十分完备,先帝安排的大臣被扫荡一空,周边没有敌人可以威胁京师,除了皇帝的名分,几乎控制了全局。他们想象中的魏忠贤,简直比司马昭还要权倾天下。

其实魏忠贤仅仅只不过是明朝内廷诸多宦官之一。

魏忠贤崛起的时间并不长。古人常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宫廷里面,一朝天子一朝伴当,则是更加频繁的事情。魏忠贤在此之前,仅仅是一个饱受压力的太子的皇孙的身边太监,太子当了皇帝没几天就死了,于是他这个皇孙身边的太监一转眼就成了皇帝身边的大太监了。与其说魏忠贤是凭借各种手段成功上位的,不如说他是按照明朝宫廷里多年来形成的规矩上位的。要论根基,他远不如明神宗和明光宗身边的太监。魏忠贤上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明光宗的太监王安在移宫案中站在了杨涟这些外朝野心家一边,因此在宫廷内部必然被剥离驱逐。王安自己砍断了自己并不坚实的根基。

魏忠贤不像唐代的太监。唐代的太监,是长期执掌军权、禁军的将领大多是宦官的心腹。在这种情况下,新君即位前后,如果不取悦太监,压根就没有办法坐稳皇位。而且皇帝也很难培养势力,去分化和取代太监。当时可取的办法,实际上就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直接与太监分享权力,然后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最后培养可靠的人员取代宦官。一个是建立独立的武装,直接取代。后者显然也要有一段时间要与宦官势力合作。

魏忠贤本质上是在协助年幼的皇帝执政。他对宫廷内部的掌握更加依靠自己的伴当身份(这个身份其实更依赖于客氏),而并没有说整个宫廷宦官系统都是魏忠贤的铁盘。他对外朝的控制也主要是依靠笼络外朝不同派系的人物、平衡朝廷关系,而并不是说外朝官系统出自于魏忠贤的私人派系。

在这种情况下,朱由检入朝以后,与魏忠贤虚与委蛇一段时间,本来就应该按照魏忠贤逐步交权的步骤,将宫廷内外的权力移交到朱由检的身边太监等各种代理人手中。

只不过在权力移交的过程中,魏忠贤交出权力后,朱由检直接将魏忠贤杀了。

朱由检对阉党的清算,在大的方向上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对于前任明熹宗来说,百官向魏忠贤效忠,本质上是向明熹宗效忠。只要明熹宗控制住魏忠贤,那么问题就不大。但是现在明熹宗既然去世了,那么朱由检采取较为激烈的手段,用清算魏忠贤的方式,让天下百官将效忠对象从明熹宗转换到自己身上,虽然不能说是十分优秀的手段,也说不上有多么过分,还算是人之常情。朱由检真正的问题,在于他真的以为魏忠贤是司马昭。这就导致他对魏忠贤的处置颇有问题。

朱由检是当时的人,他的资料和信息有限而且混杂,犯这样的错误不算什么。但是我们可以较为完整的看到历史资料,还把魏忠贤当成司马昭,就太不对了。

来源:知乎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