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森堡:在加拿大这段时间,我对自己之前的消费习惯有了些反省,具体而言,就是我越发觉得,一个人只应为商品的使用体验付费,而不必为自己的消费观念付费。
温哥华的消费相当高,路边店里一份平平无奇的黄焖鸡饭,加上配料和小费,总价能到150元人民币左右,我在这边随便逛个超市,买点日用品,结账刷卡时就直咂牙花子,仿佛被人从大腿根上拧下了一把肉,这种高消费的环境孕育出当地一种二手货文化,花低价买别人用过的旧物是稀松平常的一件事,只要能过心理上那关,就能省下一大笔钱。
比如,我表哥家地下室有套沙发,宽敞柔软,无论坐卧都相当舒适,一次,我无意中问这套沙发多少钱,我表哥说1加元,还没一瓶矿泉水贵,我问怎么可能,我表哥说,当时他在网上看见有户人家要换新沙发,正愁旧沙发没地方搁,于是就在网上发了篇文章问谁能帮忙把这套旧沙发拉走,转手费给1加元就行,我表哥住的不远,正好缺台沙发,就直接拉回家了。
说实话,这套沙发打理一番后,干净舒适,甚至都看不出有多旧,如果说它当初是从家具城买来的新货,只怕也没人怀疑,坐在那沙发上我就想,自己要是在北京,若遇上同样的情况,会花一块钱去别人家里收一台旧沙发吗?只怕不会,原因出在观念层面,我不喜欢别人剩下的东西,但若是不影响使用,买别人剩下的东西又怎么了?
一个人在没有经济压力时,不会去主动思考这个问题。
说到买别人剩下的东西,我想起之前在国内认识的一位老板,是做尾货生意的,所谓的尾货就是商家在经营过程中,因为尺码、颜色和流行趋势等原因没卖出去而剩下的商品,怎么处理这些商品是个难题,挂出去没人买,放仓库里占地又费钱,还得雇人管理,成本受不了,于是就有人专门做这种尾货生意,他们以极低的价钱收购商家仓库里剩下的货品,再加一点钱卖出去,售价极低,有时甚至能低到原价的三折甚至两折。
我之前对尾货生意很不屑,说这都是别人挑剩下的货,谁要?那位老板就笑,说这些年尾货生意好的很,而且越来越好,首先就在于这些尾货在质量品质上和店面出售的现货没有任何差别,只是因为一些随机因素没卖出去而已,第二就在于价格极低,原价上千的羽绒服在他的店里才300多,这些尾货由于价格太低,只能在微店里低调着卖,否则会给原商家添麻烦,我说这羽绒服都是旧款,老板又笑,说现在挣钱多难啊,大家买杯咖啡都选那不到10块钱的,谁还在意一件2折买来的羽绒服是不是新款?
后来我想了想也是,现货和尾货在物理层面上其实没有差别,人们在现货上多花出的那笔钱其实是在为自己的观念买单,然而,钱越来越难挣,原来的观念已然支付不起了,我盘算着若是以后衣食日用都选择尾货,生活成本能压缩到原先的三分之一。
虽然我哥的二手沙发和老板的尾货羽绒服都是别人剩下的东西,但随着收入的下降,这些东西将愈发契合人们生活的实际,甚至成为一种新的理所当然。
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被高消费的生活教训一顿后,我越看手里血淋淋的账单,就越觉得屁股下这1块钱的沙发坐着舒服,尾货店里的羽绒服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