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安乐公,颇思蜀否?”

640.jpg

1

我们该如何评价蜀汉后主刘禅?

说刘禅英明神武吧,他却是蜀汉的亡国之君,说刘禅昏庸无能吧,他在襁褓之中就和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

回顾刘禅的一生,我觉得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刘禅有个特点,那就是从小经历了太多的颠沛流离,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长大,导致刘禅产生了极度的不安全感,以至于一生中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最安全的那个。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刘禅,可能很多事情就清晰明了。

刘禅和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的时候,母亲甘夫人就离世了,那么可想而知,刘禅从小就是缺乏母爱的。

至于刘备晚年娶的妻妾,从正常人的偏好来说,又能给刘禅多少关爱?

你想想看,一个缺乏母爱的孩子,内心是多么的孤寂。

而刘备晚年又常年在外打仗,要么是夺取益州,要么在汉中和曹操死磕,要么在夷陵和陆逊会战,总之不可能常年留在刘禅的身边,给刘禅必要的父爱。

那么陪伴刘禅长大的是谁?

只能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那种事无巨细都要包揽的大管家型人物,极有可能在刘禅的读书生活方面,关怀备至,于是诸葛亮事实上取代了刘禅母亲的角色。而诸葛亮本身又是男性,在遇到原则性问题时非常严厉,于是诸葛亮又取代刘备,在刘禅心中留下一部分父亲的形象。

所以刘备和甘夫人是刘禅的生物学父母,诸葛亮才是刘禅的精神父母。

依赖父母,恰恰是最安全的选择。

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驾崩,临走前和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段话是刘备心胸坦荡的证明,他要的是消灭曹魏、复兴汉室,只要能完成这个目标,一切都可以商量,至于复兴的汉,到底是刘汉还是诸葛汉,可能在刘备心里是排在第二位的。

但对于刘备的这番话,刘禅和诸葛亮,大概率也不会真的心存芥蒂。

对于刘禅来说,那年他才十七岁,尚未成年,并没有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而诸葛亮是他的精神父母,那么让他交出江山,刘禅在心理上是可以接受的,事实上也没有反抗的机会。

对于诸葛亮来说,那时他还没有亲生儿子,刘禅是他第一个倾注心血培养的孩子,早已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只是碍于君臣关系,不能明说罢了。

既然如此,夺走精神儿子的江山,以诸葛亮的高尚品格,是万万做不出来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出现了两件事——

诸葛亮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陛下啊,你放心吧,我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给刘禅写信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既然你和诸葛丞相的关系这么好,以后要继续保持,把诸葛丞相当成真正的父亲吧。

结果就是——”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刘禅从小缺乏安全感,极度依赖诸葛亮,”政事咸决于亮”恰恰给了年仅十七的蜀汉皇帝刘禅,极大的安全感。刘禅把诸葛亮当作精神父母,那由父母来操持家国的一切事务,刘禅也心安理得,正好乐得轻松。

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成就了一段君臣相合的千古美谈。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才能用谆谆教诲的语气,对刘禅提出那么多的劝诫和要求。

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以后,刘禅没有清算诸葛亮的根本原因,甚至在诸葛亮去世很多年后,刘禅还把女儿嫁给诸葛亮之子诸葛瞻。

因为刘禅和诸葛亮的感情,决定了他不会清算诸葛亮,并把诸葛瞻当成自己的家人。

把女儿嫁给诸葛瞻,不过是亲上加亲罢了。

当然了,刘禅的天性就是厚道人,刘禅的两任皇后都是张飞之女,刘禅的女儿,除了一个嫁给诸葛瞻以外,另一个嫁给关羽之孙。

刘关张的后人,依然是紧紧不分离。

2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过: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这番话里流露出来的意思是,陛下要亲贤臣远小人,而贤臣就是我提拔的这些相府属官,您要相信他们,不要轻易改弦更张,频繁更换执政班子。

诸葛亮的话,刘禅听进去了。

因为刘禅极度依赖诸葛亮,觉得听诸葛亮的更安全。

于是在诸葛亮去世以后,蒋琬和费祎相继秉政。

蒋琬在刘备夺取益州的时候,就以”书佐”的身份跟着去了,出任广都长。后来刘备巡游到广都,见到蒋琬不理政事,便准备诛杀蒋琬,但诸葛亮给蒋琬求情:

“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愿主公重加察之。”

有了诸葛亮的求情,蒋琬才保住性命。

等诸葛亮开丞相府理事的时候,又征辟蒋琬为东曹掾,此后几年陆续升迁为参军、丞相府长史、抚军将军,每次诸葛亮领兵出征,都是蒋琬统领丞相府,负责后勤供给。

可以说,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蒋琬就是副相了,他就是诸葛亮说的一员贤臣。

于是在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立即把蒋琬升迁为尚书令、都户、假节、益州刺史、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除了没有丞相的头衔,蒋琬事实上接替了诸葛亮。

早在刘禅做太子的时候,费祎就是太子舍人,刘禅继位以后,费祎升迁为黄门侍郎。诸葛亮北伐时,费祎还到汉中给诸葛亮做参军、中护军、司马等工作,培养了相当深厚的感情。

而且在诸葛亮军中,魏延和长史杨仪合不来,能在他们两人中间穿针引线、缝合矛盾的只有费祎。

费祎,同样是诸葛亮说的贤臣。

于是继蒋琬之后,费祎陆续做了尚书令、大将军、录尚书事,甚至费祎之子也娶了刘禅之女,费祎之女嫁给太子刘璿做太子妃……关系有些乱了。

姜维刚投奔蜀汉的时候,诸葛亮任命为仓曹掾、奉义将军、当阳亭侯,并给蒋琬写信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一句”凉州上士”,保了姜维一辈子,费祎去世以后,姜维成为蜀汉的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为蜀汉奋斗到最后一息。

诸葛亮知人善任,刘禅依赖、信任诸葛亮,并觉得听诸葛亮的更安全,便成就了一段蜀汉后期的佳话。

但刘禅不是懦弱无能、是非不分的人。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魏延和杨仪就合不来,结果在诸葛亮去世以后,魏延和杨仪没有人管了,开始举兵相攻,杨仪斩杀了魏延,统领所有蜀汉军队回成都。

“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仪率诸军还成都。”

然而《三国志·蜀书·后主传》里,紧接着就写了一句——”中军师杨仪废徙汉嘉郡。”

也就是说,杨仪击败魏延,夺取蜀汉军权以后,马上就被刘禅免官、流放了。

刘禅只信任诸葛亮留下来的人,但不信任自己夺权的人。

这样的人,绝不是懦弱无能、是非不分的人。

3

公元263年,司马昭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刺史诸葛绪等人统兵进攻蜀汉。同年冬天,邓艾便进入成都平原腹地,在绵竹击败卫将军诸葛瞻。

绵竹到成都只有100公里,可以说,邓艾已经兵临城下了。

如果你是刘禅的话,你会怎么做?

其实又能怎么做?

诸葛亮北伐多年,刘禅是看在眼里的,诸葛亮失败了。姜维北伐多年,刘禅是亲自领导的,姜维也失败了。

蜀汉数十年失败,曹魏却一战兵临成都,可以想见,这对刘禅一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基本击垮了刘禅的心理防线。

那打一场绝地反击战,行不行?

除了襁褓之中和赵云七进七出以外,刘禅几乎再没有亲临战阵,在兵临城下的时候打一场绝地反击战,我觉得,刘禅没有信心。

在全线溃败、没有信心的情况下死保成都,必然要造成大量的伤亡,连累无辜百姓,而刘禅又是厚道的人,他不愿意因为自家的荣华富贵,连累那么多无辜百姓。

于是,刘禅做出了最安全的选择——投降,这个选择对自己最安全,对君臣最安全,对百姓最安全。

蜀汉就此灭国。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国力差距太大,刘禅做为一个资质不高的守成之主,能坚持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随后,刘禅举家迁徙到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食邑万户、奴婢百人,子孙也有五十多人封侯,虽然不如汉献帝刘协,但也算不错。

司马昭在宴席上问刘禅:”安乐公,颇思蜀否”,刘禅回答了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段问答一向被认为是,刘禅胸无大志,但我觉得在那一刻,刘禅一定经历了电石火光般的挣扎,最终说出一个,对他来说最安全的回答。

刘禅的另一个回答应该是:”那是父亲和相父一生的心血,怎么可能不思念呢”,但这个回答不能说,说出来就没命了。

换个角度来看,与其说刘禅会思念蜀汉,不如说刘禅在思念刘备和诸葛亮,思念那个有众多长辈给他遮风挡雨的年代。

刘禅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但他是一个好皇帝、一个好人。

这个因为亡国被嘲笑两千年的皇帝,却是岳飞、于谦、张居正等英雄豪杰们,毕生渴求的明主。

来源:温伯陵 微信号:wenboling2020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