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刘勃:暴君翻面,还是暴君——随便聊聊隋炀帝
这些年来,大概很少有历史上的暴君,没有被研究者或者历史爱好者论证为“其实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了。
确实,许多暴君留在史书中的形象,尤其是他在传统文学中的形象,往往和历史原型距离比较远。改朝换代之后,新王朝要论证自己的合法性,史书上会给他泼脏水。暴君身份已经被认定,民间文艺就喜欢借他讲色情、暴力的故事,——毕竟,人性深处,就有这种爱好,但把这种爱好安在好人身上不合适,所以把暴君塑造得很黄很暴力,总是不错的。
商纣、隋炀帝之类文艺作品中的热门皇帝,命运大概总是如此。
但问题是,剥掉外面这层暴君的皮,露出来的里子到底是什么?
隋炀帝刚即位的时候,接手的是一个汉朝灭亡后,几百年来不曾有过的强大帝国,也是一个巨大的火药桶。
首先,长期分裂在极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统一,南方人对现政权是不服的。
其次,他的父亲隋文帝有一些重要的制度改革和政策实践,从国家层面看非常有利,但社会层面的感受并不舒服。
比如说,隋朝的户籍管理做得特别到位。官方统计的人口数据,短短不到30年的时间,从2900万增长到4600万。这1700万人,绝对不可能仅仅是天下太平了,大家拼命生孩子生出来的,而是原来隐藏的人口,全部被搜刮出来了。朝廷的视角看,这是国家可支配的人力、物力极其充沛,但是你如果代入到当时普通人视角,这些人原来不用交税不用服役,现在所有这些担子都压过来了,他们未见得乐意。
如果这些人都是一盘散沙,他们就算不满也毫无办法。但是隋文帝还有另外一项重大改革,就是把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改成了州-县二级管理,郡这个层级取消。于是,从郡的长官到一般官吏,大概有几万人要下岗。国家层面看,这是减员增效。但是这么多官吏丧失了既得利益,肯定会怒火中烧。如果说,隋朝把因此节省下来的开支,都还利于民,那么老百姓应该是很乐见这些人失去官位的。但问题是隋朝把所有的收益全部集中到朝廷,隋朝的老百姓没有从这项本来可以给他们好处的改革当中,获得任何好处。
上述两项改革,加上其他新政策,结果都是隋朝的收入极大增长,开支则有所减少,所以很多学者都注意到,历朝历代说到“国计之富”,那是没有比得上隋朝的。但同时,这也意味只要有人想造反,立刻就有这几万有行政组织能力的失业官吏,有上千万心怀不满的老百姓可以利用。
但隋炀帝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出身太好,从小太顺,脑子也确实聪明的皇帝,对这种普通人的痛苦,他是没有共情能力的。
他只看见现在朝廷里资源那么多,所以想做大事,于是开挖大运河,三次征辽东,这都属于对社会承受力的极限测试。隋炀帝也不是没有感受到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胁,但不是来自这个巨大的火药桶,而是原来隋朝赖以成功的关陇集团。
偏偏当皇帝之前,隋炀帝指挥平定南方的战争,又特别成功,他笼络南方士族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关陇集团老一辈的名将名臣。这大概又给了他一种错觉,我有新的势力可用,你们也没什么了不起。于是又加剧了统治集团的撕裂。
这样一来,顶层的被排挤的关陇权贵,中层的下岗官吏,底层的被繁重徭役、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普通老百姓,从上到下怒气值都满了。
最后,隋炀帝确实不是文学作品中的色情狂和虐待狂,但是,挑战面前,他完全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顺境的时候太任性,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干不成的事情,撞墙了也不放弃。而真到逆境的时候,又缺乏韧性和意志力,心态说崩就崩了。
天下大乱,隋炀帝到了江都,其实已经不指望夺回北方了。但是他的军队都是北方人,就害怕不回去,于是都在商量着要造反。有个宫女听到了消息,就和萧皇后说了。萧皇后还是很精的,说你自己去说。结果一说,隋炀帝就大怒,这是你有资格说的吗?就把这个宫女杀了。后来军队要造反的消息越来越多,萧皇后就和宫里的人说,不用和陛下说了,何必再增加他的烦恼呢?
其实,就隋炀帝当时手下军队的战斗力来说,还是非常强悍的,但人生最后关头,隋炀帝已经放弃治疗了。
总结就是,作为一个政治人物,隋炀帝这个人:
第一,没有能够调和复杂的政治、社会矛盾;
第二,没有打造一个忠于自己也有能力的核心团队;
第三,形势开始不利的时候没有变道的意识;
第四,形势非常不利的时候没有坚持的意志。
至于他干了一些事,长远看来代表历史前进方向,则不妨这么看:讨论中长时段的历史,一个人哪怕是皇帝,他的影响力,其实没有那么重要。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等因素的研究,足以说明问题,不妨不要涉及人物评价。
要做人物评价,看的就是短时段的历史。历史意义上的短时段,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一辈子。隋炀帝引爆的隋末社会大崩溃,那是几千万的人死亡和流离失所,这是实实在在的。这不是昏君暴君,什么是昏君暴君?
所以,传统史书和文学作品,往往给人物涂抹太多油彩,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但若是觉得把传统记载翻过来才是真相,还是省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