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一篇论文,关于当代青年的“上岸”之旅

截屏2024_01_09_08_49_19.png

@游识猷:#世上神马研究都有# 一篇论文,关于当代青年的“上岸”之旅。

🏝️“上岸”,是当代青年在“内卷式奋斗”与“佛系式躺平”之间寻求暂时平衡与稳定的权宜之计,是青年在文凭通胀、就业难和个体发展路径不确定性激增的背景下,走向成年个体、探索自我生平的“悬浮”之旅。

🏝️ 研究者从2023年1月至2023年7月,在豆瓣“当代年轻人永远在等待上岸”话题小组进行了为期7个月的观察。

同时,为了弥补线上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在线下的付费自习室对“上岸”青年进行深度访谈。

▍1. 文凭“通胀”下的确定性选择

🏝️对优势阶层家庭来说,在教育机会扩张时期,抵制向下流动或维持现状是其最关注的现实命题。

❝选择法学专业的时候就考虑过就业,考选调的竞争比直接考公要小很多,所以我比较明确走选调生的路线。我父母也是法律系统的,相对能给我一些帮助,争取一毕业就‘上岸’。❞(F10)

🏝️对于非优势阶层家庭的青年来说,“上岸”首先是生存性的。但其个人发展目标、路线及相应职业准备并不明晰,充满了直觉与经验的拼凑。

❝我大三才开始准备考研。之前想毕业后留在上海,平时在学而思做兼职助教,但没长远想过一定要做什么。大三参加学校的招聘会发现没什么岗位适合我的专业才决定换路线考研。❞(F13)

🏝️非优势阶层家庭能够提供的指导与社会资本有限且薄弱,部分青年学生临近毕业季,仍对未来的职业与生活方向感到迷茫。此时,遵循学校引导的成功榜样是“不会出错”的“标准选择”。

当前青年“就业难”“求职难”使就业率、升学率成为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的关键考核指标。豆瓣话题“当代年轻人永远在等待上岸”最热的帖子直言“建议大学成立两个学院,一个考编学院,一个考研学院”。

🏝️❝我其实挺迷茫的,身边人都在争取保研、考研和考编,跨专业的大一、大二就开始了。刚进学校时就是考研、考公学长、学姐的生涯规划经验分享,不考研、不考编就显得很另类,辅导员、班主任会盯着让你尽早规划。❞(F1)

🏝️对普通学子来说,“上岸”也并非毫无自主性的迷茫选择。准备考公、考研与他们熟悉的学习模式类似,答案具有一定的标准性和确定性,能够通过记忆和练习提高成绩。

❝本科生的就业优势太小了,想留在南京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除了继续读研没有其他办法。考研、考编其实也有技巧,好好复习准备,找准合适学校或者岗位,利用应届身份‘上岸’概率还是很大。❞(F11)

▍2.“上岸”想象中的现实困境

🏝️国家编制稳定的收入与职业地位想象,是部分青年投身于“考编”“考公”的重要原因,与非公经济部门相比,“上岸”意味着职业的高度稳定与体面。

❝虽然公务员降薪但它很稳,短期内不会失业。现在这种经济形势公职人员与做律师相比收入上可能没什么优势,但起码不用做卑微乙方到处拉业务。❞(F14)

🏝️对部分学子来说,“上岸”名校或进体制工作是重写高考失败结局的重要“自救”方式。

坚持“上岸”的意义不仅在于学历和工作本身的实用性,更在于其改写个人命运的“逆袭”叙事。

❝休息的时候我会幻想考上后类似‘范进中举’的兴奋,想象自己有哪些经验和弯路可以和别人分享。备考的暑假主要做英语和专业课笔记,看不懂、做不对,天又热,独居做饭,饭后看一些考研成功博主的分享,熬日子地挺过这俩月。❞(D2)

❝高考前我并没有意识到第一学历的重要性,上大学后大家讨论大学生活才发现,一流高校的氛围和出路与普通本科是完全不一样的,我想去更好的学校证明自己。❞(D5)

🏝️“上岸”的规划与青年当前的现实困境有关。

❝疫情后我们整个业务团队都被裁了,之前完全没有想过读到硕士依然会失业……28岁在我们这个行业算是大龄,市场根本不缺应届生和年轻人。❞(D7)

❝虽然我来(互联网公司)之前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工作压力和时长还是令我喘不过气。房租就占工资的60%,这样的连轴转到底有什么意义?我想考回家过日子,过那种‘朝九晚五’的生活。❞(D4)

▍3. 走向成年之旅的人生抉择

🏝️走向成年并不是孤立事件和线性过程,而是多项重要生命事件交织的“悠悠球式”探索之旅。

❝毕业时我也犹豫过,最后还是决定去工作。现在想考MBA是希望对工作有所帮助,或者能换个更好的工作,有更好的经济基础再结婚。所以我觉得‘岸’是阶段性的,永远都在‘上岸’。❞(F8)

🏝️稳定的物质基础和职业生涯影响青年的婚育行为,部分青年选择先“立业”再过渡至成年的下一阶段。

❝幼儿园的工作岗位是合同制,如果进编更稳定、工资更高。不考编工作不稳定,也没有心思谈恋爱、结婚。❞(F3)

🏝️求学、毕业、初职、初婚等事件的叠加也带来了“上岸”的时间困境,“上岸”成为逐步逼近的“截止日期”(deadline)。

❝毕业后我进学院,一直边工作边准备考研,现在已经是三战,还是差一点点。真的非常怀疑自己也非常焦虑,考上毕业时很可能已经超过35岁的年龄限制。❞(F16)

🏝️对中国青年来说,人生规划和重要事件的选择并不是完全由自身能力决定,或自由选择的。它受结构的限制,同时还镶嵌、渗染着父辈的“烙印”,产生代际间的交锋与矛盾。

❝爸妈让我回家考特岗教师,他们觉得师范毕业考教师编制、去学校上班、结婚生子的人生是最圆满的。但我不想过这样可以一眼望到头的日子……今年跨专业考研失败我压力也很大,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D6)

▍何处是岸:“上岸”的实践策略与反思

🏝️(1)逆卷而行:反向“上岸”

❝学长、学姐传授的真实经验是,保本校很卷,从大一就开始卷,更好的学校保研更难。考研风险太大,能保就不要考。所以最好是保研本校,不行就找一所水平和本专业差不多但排名没那么好的准备保研,这样不至于四年都在无意义地卷,‘上岸’概率也大得多。❞(D3)

❝就考研来说,太好的学校考不上,名额大部分都给保研了。权衡自身优势和能力,策略性地选择目标院校与专业更容易上。❞(F12)

反向求学实践是在内卷式竞争下反思自身水平,主动或被动降低理想目标的“上岸”策略。

🏝️一些在城市打拼发展的年轻人由于经济、工作压力与精神困境在权衡中选择“逃离北上广”。

❝备考之前研究公考APP发现,加上限制条件后老家附近的一些岗位竞争小很多,考编不异地,异地不考编。如果能在家‘上岸’就太幸福了。❞(D4)

🏝️(2)赶考青年:“增加概率”

多地赶考增加了备考者试错的机会,提高了“上岸”概率。

但赶考不仅是对个人综合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备考者时间、经济成本的考验。从复习材料到各类培训课程,再到“赶考路上”的各种花销,赶考青年在“上岸”之前就付出了巨大成本。

❝从11月开始到第二年2月,是各种选调、省考的密集时期,到后面还有事业编考试。这些都可以针对性地选岗选地区去考。考一次就上的概率太小了,都是考行测、申论,考点都一样,多试几场增加实战经验和‘上岸’概率。❞(F4)

❝有的学校是冬令营,有的夏令营活动3月就开始发通知,5、6月到暑假前是高校集中发布各种夏令营、竞赛活动的时候,只要符合条件就都去报名。❞(D9)

🏝️(3)等待上岸:坚持与怀疑

经济学用“沉没成本效应”来形容决策者因顾及沉没成本而继续投入更多成本或做出某一行为。

考研、考公的知识技能专用性较强,难以迁移到其他方面。备考期间投入的金钱、时间和努力都是沉没成本,这使许多备考青年因为“路径依赖”而感到进退两难,部分受访者认为自己离成功就差点“运气”。

❝有时候和第一名就差0.1、0.2分,因为只有一个名额,‘上岸’就与你无缘。你不知道下一次‘上岸’的是不是就是自己,所以要坚定自己可以,继续坚持下去。❞(D1)

❝我‘一战’准备时间挺晚,虽然没考上但进了面试,所以觉得还是有希望的。今年‘二战’失败挺不甘心,如果放弃,之前的努力都浪费了。❞(F5)

🏝️面对经济压力和父辈可能的期待、支持或冲突,“上岸”似乎成为解决眼前问题的“救命稻草”。由于不确定与不连续的个人生涯、自我定位和社会角色,等待“上岸”的青年无法发展相对稳定、一致的自我认同,产生对自我的怀疑与否定,甚至陷入抑郁与苦闷中。

❝同学有的找到工作,和我一起备考也有考上事业单位的,自己就有点焦虑。在家也复习不进去就到自习室来,和父母的冲突也少一点。❞(F15)

❝没有娱乐、社交,每天除了吃饭和午休其他时间都在备考,别人有正常的生活,你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上岸’,甚至怀疑自己,不知道这样做是对是错。就和溺水的感觉一样,迫切想要‘上岸’。❞(D8)

▍对“上岸”的反思

🏝️过往教育经历中,刷题、复习和考试是学生最为熟悉的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性活动相比更易“上手”,有明确的提升路线。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它们是求职求学“工具箱”里的拿手策略,也建构了青年连续与安全的主观认知,使其生平更加有迹可循。

❝行测就是考数学、语文和逻辑之类,拿粉笔听课刷题,做各地历年的真题,看公众号上大神的考试经验,勤奋一些总是比找工作时不知道HR会问什么没办法准备要好。❞(F9)

❝有时候觉得考公考编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刻舟求剑,虽然不一定有用,但是相对于喜怒无常的浪,没有目的地的船,此刻,它是我们心中唯一确定的指引。❞(D11)

❝去年这个时候我还在公司偷偷背单词,确认考研意向后在家人的支持下我离职回家准备考研。作为非应届选手,我没有那么大的试错空间。一路上克制着内心的不安按部就班地学习,虽然偶尔也会怠惰摸鱼,但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就应该无畏风雨。❞(F9)

❝如果你认定了一个目标,就应该付出努力去实现,而不是抱怨或什么都不做。虽然考研失败,但尝试、经历过才不会后悔,考研经历给我的坚持与勇气是未来奋斗再出发的底气。❞(D10)

🏝️部分青年相信文凭可以改变命运,获得更好的人生;因此,即使讨厌考试他们也遵守、依循学校文化。

但学历的“上岸”并没有让他们看到理想的生活,又由于远离社会现实,并未完成从学校到社会心态、行为上的转变,而招致诸如“脱不下孔乙己长衫”的批评。

❝从小到大经历了无数考试,老师总说考得好就能上大学,上大学就好了。但实际上到了大学只是换了一种‘卷’法而已。不卷害怕未来赶不上别人,卷自己又很累很厌恶。现在看到‘上岸’两个字我都产生了生理性厌恶。❞(D4)

🏝️❝三年前考上研究生,我有大功告成的感觉,但现在毕业就业压力依然非常大。我又一次进入‘考编’大军,看着同学在本科毕业时就考上编制,我甚至有点怀疑考研的意义。❞(F7)

🏝️“上岸”并非轻松容易的,也并不代表生活工作的恒长稳定。

❝‘上岸’并不意味着躺平,基层工作是很繁杂的,哪是办公室喝茶看报。台风天出外勤、冬天铲雪都是正常,‘上岸’只是工作的起点,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F6)

🏝️在高度内卷、持续加速的绩效社会,青年被迫成为功绩主体而陷入无法停滞的全面竞争。

🏝️如果“躺平”与“内卷”是两种极端的生存状态,那么当代青年的“上岸”实践则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求暂时的平衡与稳定,是走向成年汹涌波涛中的一刻“喘息”和策略性调整。

📄周恬恬,苗国.何处是岸:当代青年“上岸”思潮建构与自我生平实践反思[J].中国青年研究,2023(12):76-85.DOI:10.19633/j.cnki.11-2579/d.2023.0153.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