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塞冬:BABA 今天宣布再增加 250 亿美元回购,总回购计划达到 650 亿美元,关键时刻还是很有带头大哥风范,确实 NB [good]
老朋友们应该都知道,我此前提过多次,2019 年底我不看好 BABA,将其全部清仓,大多换成了 PDD 等 Anti-BABA 公司。
当时最大的担忧是:1、组织能力老化;2、找不到正确目标;3、国际化不及预期。因此会被 Anti-BABA 们分食。
后来的 BABA,无论业务还是股价走势也确实如此,但向下滑落幅度之大,是超出我预期的,因为宏观环境的变化也超过了我的预期。
一方面,是大家都清楚的某些宏观变化,这里就不提了。举个小例子,如图,全球云计算市场份额变化,阿里作为我国唯一一家能和美国巨头 PK 的公司,从 20 年开始转头向下,逐渐失去了在全球层面角逐的资格。
另一方面,我国消费升级的进程也没有预期中顺利,正好 BABA 又过于激进地将流量全面 “天猫化”、“精品店化”、提升流量的商业化强度,以及被短期 KPI 裹挟着做了很多不利于用户体验的产品和运营动作。同时,又正好碰上组织能力、制定目标和执行力都爆表的竞品,就被 “N 杀” 了。
2023 年 12 月底,时隔 4 年后,我又买了点 BABA(不多,10% 仓位),因为 4 年前我担忧的 3 个问题(组织、目标、国际化),看上去都开始有了好转的迹象。
以及,我还有个不成熟的观点 —— 买 BABA 在一定程度上等于相信国运。
因为,我一直觉得,无论社会舆论怎么看待这家公司,BABA 都算是国内互联网公司中,比较有理想的,是从内心里看多中国的。
为什么?为什么 “** 资本家” 居然有理想,为什么 “** 资本家” 也会看多中国?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继续补充两句:BABA 买得不多,10% 仓位,我现在也不在这家公司工作,也从没收过它的钱帮他说话(甚至过去几年大多是在批评它),所以我的言论可以算作利益无关,我只是朴素的对国运仍有一些期待。
因为,按照我过去一段时间说过多次的逻辑,一个 “聪明的”、“完全利益最大化” 的 “资本”,在我国这样的市场,正确做法就应该是在国内尽可能低成本、极致执行力的卷,只雇佣很少员工、只做应用层技术、利用我国供给侧无限丰富的特点,卷死商户 ,迅速扩大用户规模。
不是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而是 “让天下的生意都很难做”。
然后,当自己成功卷赢后,在自己估值和利润最大化的短暂窗口期(在这样的市场很难保证不会被别人继续卷死),迅速跳船,All In 欧美市场,让自己变成半个欧美公司,从而真正进入 Easy 模式。
而不是像 BABA 曾经做的那样:
花大价钱雇佣大批优秀员工,发力云计算、芯片、AI 技术等等基础研发工作;
大力推动电商正品化、品牌化,扶持优质线上品牌,有时甚至过度考虑商户利益而没能做到消费者价值最大化;
花大价钱投入会长期赔钱的线下生意,试图培育中国自己的中高端生鲜商超模式,赌消费升级,赌欧美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会普及到全中国。
甚至,在中国这样的文化、这样的市场,给自己立了个 Flag,“要做一家 102 年的公司”—— 其本质上就是赌中国能真正实现高度发达现代化并长治久安。
所以,我选择在 4 年后又买了一点 BABA,继续选择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If Not Now,When?”,“If Not Me,W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