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一座只活了一岁半的碑

1.png

范仲淹晚年拿出一辈子的积蓄,在老家苏州买了一千亩良田,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家族基金——范氏义庄。这块田地不分给姓范的,也不准姓范的种,但族人从小就可以从这个家族基金里领各种补助,不论是口粮、衣料、婚丧嫁娶还是学费路费。

这个决定家里的晚辈是反对的,问他说为啥不在洛阳这种大城市买房置地,要去苏州这种地方?范仲淹说咱家的祖地风水先生看过,世世代代出大官,不能只旺咱们自己。

范家的子弟是听话的,此后千年,家族里都出过大官,不论战乱还是改朝换代,族人世世代代经营着族田,哪怕在山西当官,也要继续搞家族基金。

中国人是很重视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的。在汉人历次南迁的历史里,他们都不忘把家乡的地标带走,别的不说,大家可以数数福建有多少洛阳桥。

大星在福建看过祠堂,有一个印象深刻,家族里出了户部尚书、刑部尚书之类的大官,牌子只能散在地上,能挂在房上的牌匾只有:

世界冠军和状元

2018年的五一,泉州师范学院的曾老师到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培丰镇孔夫村做了一个田野调查。

孔夫村几千口人,耕地不到3000亩,青山环抱碧水长流,也有代表北方移民历史的土楼,说实话,在福建也没什么特别。之所以选择这里做田野调查,主要是村里有一种濒危的独特方言——孔夫话。

别看龙岩这个城市不大,有说闽南语的,有说客家话的,有说孔夫话的,还有很多分支系语言,甚至大家互相讲普通话都很难互通。一些大型活动比如舞龙舞狮或者求神拜佛,大家还要提前统一一下语言。

具体到孔夫村,村民们在村子里买菜说孔夫话,出村的话要根据去的地方选择不同的语言,据曾老师粗略统计,大概有5种。

时代的发展中,只有年纪大的人才会说自己的方言,很多年轻人觉得普通话能更好开发小孩子的智力,就算是大家都很热心的祭祖、拜神活动,也越来越多地使用普通话,因为:

孔夫话没有新词。

2020年,孔夫村修缮一座张姓宗祠,村里的这一支张姓是数百年前的元代迁来此地,据说族内的考证小组遍走祖国大好河山,只为确定祖先的足迹。在他们的考证文字里,大星也看到了当年家族基金的起点,范仲淹的老家吴郡,也就是苏州。

去年11月,宗祠修成,典礼上,主持人用普通话念了刻在宗祠门口的一段话——科甲联第,氏族荣昌,文能辅政,武可安邦,勿忘祖训,忠孝贤良,报效国家,睦邻友乡。

修宗祠大概花了族人800万,其中超过四分之一来自一位背井离乡在外奋斗的晚辈。在祠堂重新落成前,族人给踊跃捐款的族人在祠堂内起了几座碑。其中就有这位捐款最多的晚辈的碑。

碑上刻了晚辈的成就,刻了他的家风,刻了他设立了一支5亿元的基金用于家乡晚辈教育,也刻了他捐建宗祠。在他家的祖宅大门上,大星看到了这样的对联:

宁心静气参科学,远瞩高瞻法自然。

最近一段时间,这座碑曝光了,相信大家都看到了,碑上刻的名字就是张一鸣。很多网友对此冷嘲热讽,有人说土,有人说他不配。当然,也有很多网友说这是人家宗族自己的事情,外人管不着。

大星不知道张一鸣知不知道族人给他立碑的事情,但大家议论多了,这座碑就没了。

大星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但不忘祖先,照顾乡梓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一点也不土。

来源:星球商业评论 微信号:xqnews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