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里,贾诩的传记在《魏书》第十卷,和荀彧、荀攸合传,说明这三个人,在陈寿看来,是曹操创业时代最重要的三个文臣。
读《贾诩传》,不妨关注三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是看故事。
这篇传非常好看,因为聪明故事确实多。
贾诩到曹操手下之前,聪明故事主要有五件事:
第一个,贾诩被一伙少数民族叛军绑架了,他冒充名将段颎的外孙,把家人吓住了,成功脱身。
第二个,就是劝李傕郭汜造反,被认为一句话造成了一场浩劫。
第三个,关中大乱之后,贾诩投奔了一个叫段煨的人。段煨表面对贾诩很恭敬,但实际上猜忌贾诩。于是贾诩就投奔张绣去了。有人对贾诩说,段煨对你那么好,你干嘛走呢?贾诩说,我在这里,他会猜忌我,我去了张绣那里,他指望和我帮他和张绣结盟,反而会对我的家人很好。而张绣那里没有出谋划策的人,他会特别需要我。果然,贾诩的预测全中。
第四个,后来张绣和曹操打仗,曹操突然退兵。贾诩先断言张绣追击的话必败,张绣不听,败了,贾诩又说你再去追必胜。
第五个,官渡之战前夕,袁绍派使者找张绣结盟,张绣打算同意。贾诩站出来了,骂走袁绍的使者,并建议张绣归附曹操。果然,张绣见了曹操,曹操开心得不得了,又拉着贾诩的手说:让天下人都知道我是个值得信任的人,就是你啊。
贾诩到了曹操手下后,展示他神准的预判能力的,又有五件事:
第一是官渡之战时,帮助曹操树立必胜信心,尤其是火烧乌巢的时候,帮助曹操下定了出击的决心。
第二是赤壁之战前夕,贾诩全曹操不要招惹孙权,曹操没听,果然败了。
第三是曹操和马超、韩遂作战的时候,贾诩建议曹操用离间计,结果成功。
第四是选谁做继承人,曹操在曹丕和曹植之间犹豫,贾诩帮助曹操下定决心,立曹丕做太子。
第五是曹丕当了皇帝之后,想讨伐东吴,贾诩说别去,曹丕不听,结果又是果然打败了。
曹魏文官的传记,就是贾诩和郭嘉的最好看,因为很多这种预判神准的故事。相比较而言,荀彧、荀攸这种重量级的文臣,主要工作是处理复杂的行政事务,还有进行人才梯队建设等等,故事就不怎么好看。
第二个角度是关注一下人物的职务信息。
贾诩到曹操手下后,曹操封他做“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执金吾是中二千石的高级官员,卿一级,但是东汉末这个职务是没有实权的,都亭侯这个爵位和待遇有关,和权力无关,冀州牧听起来很厉害,但是冀州当时是袁绍的根据地,所以是虚的,更加是一点权力都没有。
也就是,贾诩到了曹操手下,曹操没有让他到哪个实权部门,而是让他“参司空军事”,当时曹操自己是司空,让贾诩留在身边当参谋。
灭了袁绍之后,曹操有没有兑现诺言呢?没有,曹操就自任冀州牧,这么重要的地盘,当然要亲自牢牢占住。贾诩的职务,变成“太中大夫”,太中大夫的级别是比千石,而贾诩刚到曹操手下可就是中二千石,现在级别反而低了很多。所以这中间肯定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三国志》给贾诩留面子,没有写。《三国志》还说,贾诩这人基本没什么社交,儿女婚嫁,也不找高门大姓。这也像是给贾诩留面子,也许不是不找出身好的,而是找不到出身好的。
然后贾诩在太中大夫的位置上待了多长时间呢?整整十八年,曹操时代,贾诩再也没有升过官。所以曹操对贾诩或许是有防备心理,限制使用的。但是,贾诩对曹操确实也还是有影响力的,曹丕能够即位,贾诩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这个记载应该属实,不然就无法理解,曹丕一当皇帝,贾诩就一下子翻身了,当了太尉,成了三公了。
实际上当时的人很多都无法理解这件事。贾诩当太尉的消息传到了东吴,孙权一听就笑,说贾诩这种人,怎么能当三公?说明贾诩之前确实是名气不大,或者名声不好的。
还有,陈寿把贾诩和荀彧、荀攸写在一篇传里,自古以来一直是受人指责的。裴松之就说,贾诩有什么资格和荀彧、荀攸并列?曹魏像贾诩这种人多得是,把贾诩和程昱、郭嘉放一篇,差不多了。
一般人容易觉得,这个人故事多,说明他很重要;但实际情况很可能相反:平流进取稳步上升的人往往没什么故事;还有就是,这个人可写的重要的事情少,写历史的人,倒可以放开了讲关于他的精彩故事。
另外,陈寿把贾诩和荀彧、荀攸放在一起,应该包含一个原因是,荀彧、荀攸也好,贾诩也好,都是后代在晋朝混得很好的,不把他们的祖宗放在史书的显要位置,陈寿有压力。而程昱、郭嘉他们的后代,在晋朝都已经不重要了,你们就归了归齐放一篇吧。所以有时候,也是子孙后代的重要性,决定祖宗的历史地位。
第三个角度,关注这个人的世系和籍贯。
汉末三国是一个看重家族背景的时代,也是老乡抱团的时代。所以必须了解世系和籍贯,才能理解一个人的处境。
从这个角度看,又会感受到,贾诩确实是聪明人,不过这个聪明,和前面讲故事时说的那个聪明,有关系,但不完全是一回事。
贾诩是凉州武威人,祖上三代,都做到太守、刺史或杂号将军,显然他们家是当地豪族。所以贾诩可以举孝廉,到洛阳的朝廷去做郎官,这是东汉大族子弟惯常的仕途履历。虽然他很快称病辞职,不过这种出身加上这段经历,贾诩对汉朝的行政机器是怎么运转的,有认识。
牢记这两点:第一,贾诩是凉州人;第二,贾诩是有能力和汉朝官方沟通的凉州人。
董卓掌权的时代,贾诩又出来做官了,这是我们凉州人掌权的时代。
董卓被杀,贾诩一眼看穿王允政府的虚弱,告诉李傕可以反。从天下的角度看,这是浩劫,从凉州军人的角度看,不就得这么选吗?
李傕掌权的时代,贾诩做了凉州军人和汉献帝之间的沟通媒介。
凉州军人把汉朝整个行政系统完全搞砸了,贾诩先在段煨那边,但主动离开去找了张绣。个中缘由,《贾诩传》说了一堆漂亮话,但还有另外一个可能:段煨是这些西凉军阀里,最有行政能力的人,和文化官僚的相处之道,他自己就懂,换言之,贾诩的中介作用,在段煨这里是最小的。
到张绣那里就不同了。张绣的军队,当时已经失去了一切补给,他们杀到南阳,其实就为了找一口吃的。南阳是荆州最北边的郡,这就和荆州刘表的势力,发生了冲突。荆州的军队野战不行,守城还是很有一套的。所以当时张绣非常茫然:和刘表打,胜算貌似不大;想和谈,却不知道该怎样和刘表这样名士出身的地方官沟通。
贾诩来得正是时候。贾诩帮助张绣去和刘表联合。凉州军人是天下精锐,张绣的队伍只要得到补给和修整,战斗力是很可观的,就让他们驻扎在南阳,对荆州的安全也是好事。果然,一说,就成了。
后来,贾诩又劝张绣归顺曹操,这事对张绣本人来说是不是个好选择,其实不好说。因为之前的战争中,张绣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曹操的猛将典韦也战死了。
曹操想报仇吗?开始是摆了个宽容大度的姿态的,后来恶人让儿子曹丕做了。张绣追随曹操远征乌丸,曹丕几次对张绣发怒说:“你杀害了我的兄长,还有什么脸在这里见人?”张绣内心不安,就自杀了。
但是,这件事有没有谁会感激贾诩?有。对张绣手下这支西凉的军队来说,归顺曹操是最好的归宿。毕竟,不懂如何组织行政发展经济的凉州军人,终究无法自立,总是要追随某个势力的,那么追随一位最终的胜出者,显然胜过其他选择。
后来,曹操和马超、韩遂这些凉州军人作战的时候,向贾诩问计,贾诩说,可以离间他们。史书上就一句话,但实际上贾诩肯定是做了很多具体工作的。整个“离间”的创意容易,怎么去离间,你要在对方阵营里有人脉的。贾诩作为一个前半辈子不管别人看他做了多少缺德事,但始终在凉州人立场上做事的人,他在凉州人那里说话,是有影响力的。
可以作为对照的人物,是程昱。
很长时间里,程昱比贾诩混得好。汉献帝给曹操加九锡的时候,群臣劝进,程昱排名还在贾诩之前。
程昱是兖州人,曹操虽然最初在兖州崛起,但重用的人,基本没有兖州的。
程昱是难得的被重用的兖州名士。程昱为曹操效力,也堪称竭尽全力得突破底线,曹操军粮最短缺的时候,程昱洗劫了自己的家乡,最后他交出来的那份军粮,其中混杂着许多人肉做的肉干。所以可以想象程昱在家乡的名声有多坏。
曹操去世,据说曹丕本来是想让程昱为三公的,但这时程昱也去世,这事也就没成。很多人议论,程昱就是太作孽,所以才做不成三公的。
其实要论杀孽,恐怕还是贾诩更恐怖。但贾诩当了一辈子配角,晚年却混了个主角脸。要论分别,大概还是贾诩始终护着自己的凉州基本盘,程昱却把自己弄成了个光杆。
来源:不是东西刘老师 微信号:gh_cf0008676a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