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夕:微软搞了一个惊为天人的骚操作。
去年有家主打情感和语音聊天能力的聊天机器人产品 Pi,跟着 AI 浪潮火过一段时间,也拿了包括微软在内的不少投资,据说日活最高达到百万级别。
但跟 OpenAI、Anthropic 这样的顶级玩家比起来,Pi 还是有点不够看,而且逐渐在越来越激烈的算力大战里被边缘化了,想卖,但是报价 40 亿美元 —— 投资者认为这个价格才足够退出回报 —— 各方都觉得贵。
当然在 AI 赛道砸钱砸出瘾来的微软还是对它有兴趣的,微软的策略就是广撒网多敛鱼,反正都要集成到云计算业务 Azure 里,靠着卖服务器挣钱。
但是财大气粗如微软也觉得 40 亿有点宰客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自己已经被美国司法部的反垄断给盯上了,如果真要收购,会有很长的流程要走,搞不好还会重蹈 Adobe 收购 Figma 失败的覆辙。
结果真实的商战剧本,谁都猜不到会这么来写:
Pi 的 2 名创始人突然宣布,离开公司并作为员工加入微软,跟他们一起跳槽过去的还有不少 Pi 的工程师,而 Pi 则请来了前 Mozilla 副总裁、一个没有任何 AI 从业背景的老哥担任新 CEO。
这就意味着,在一夜之间,Pi 这家公司就变成了一个空壳,除了带不走的物理资产 —— 比如屯的显卡之类 —— 整个技术骨干都跑了,而微软则以人才收购的方式,实际上买到了 Pi 的全部代码。
甚至竞业禁止在此刻都是无效的,因为竞业条例一般都是老板为了约束员工设立的,但现在的情况则是,老板自己跳槽了……
这有点像当初 OpenAI 宫斗过程里的一幕,就是在 Sam Altman 被董事会开除之后,微软公开欢迎 Sam Altman 加入微软带领 AI 部门,而 OpenAI 内部则有几百名员工表示 Sam Altman 在哪里他们就会跟到哪里。
这让 OpenAI 的股东们都急了 —— 真要这么发展下去他们的投资都会打了水漂 —— 直接导致董事会被孤立,而在 Sam Altman 赢得内斗重返 OpenAI 之后,微软提供的候选方案也就无疾而终。
没想到这招还能用第二次,而且和第一次不同的是,第二次还真的搞成了。
微软的整个操作做得滴水不漏,现行的监管措施也对它没脾气,因为反垄断的对象只能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并购行为,像微软这样形式上只是在网罗人才,完全合法合规。
而 Pi 的投资者也只能选择接受微软的补偿方案,不好意思,没有 40 亿美元,只有 6.5 亿美元,加上 Pi 的等价资产,基本上算是平价退出,没有拒绝余地,因为 Pi 实质上就是一个空壳了,空壳是卖不了钱的。
而跟着创始人加入微软的 Pi 原始团队,都拿到了股权置换权益,可以从 Pi 在 Azure 上的业务获得未来收益,Pi 官方博客也发了供稿,将调整产品方向,不再服务 2C 用户,转而向企业出售模型定制化的能力 —— 也就是完全变成了微软云计算业务的形状。
太牛逼了简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