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仅就业而言,困难的,主要是上了大学的,确实难

2024_04_07_18_08_41.png

@陈如是说:这几年,走得比较多,北上广、到省市、到县乡,再到村,东部西部都有。我的观察啊,仅就业而言,困难的,或者有困难流量的,主要是上了大学的,确实难。一个银行基层支行的营销岗,一大堆的海归抢,还求人打招呼。叔因为干过银行,又是一堆的同事同学,也不免有人打扰叔。叔一般的套路,一是,滚,娃儿自有娃儿福,这种岗位你娃儿德国硕士都都读了,会不甘的,去了心里也恶心,你不如顺其自然,至少他不喜欢也不能埋怨你;第二,叔没有办法,大城市招聘正规着呢,打招呼也讨人闲,咱不能干这事。你又不缺钱,找不到就养着呗[哈哈]。总之,上了大学的,在大地方,确实不好搞,就业很“差”。

但在县乡似乎并没有网上逼逼的这些问题,人家期望不高,手边有事,哪怕芝麻绿豆,人家先捡起来。

案例一:老家兄弟媳妇,从来没有“正式”工作。做点特色食品,赶集天卖(一周两集),赶集天能卖个7、800,平时两三百。这次回去,她连饭都没有请,忙啊,没空做。除了卖食品,还参加红白事专业队,做了气氛组,天天白天赶场子,晚上做食品。这就业算是很充分了。一个专业队,搞宴席的、杂物协理、气氛组、物资支援组,2、30个人,忙得团团转。一个村镇,有好几个这样的专业队。[笑cry]但是在统计上,他们既不是GDP,更不是就业数据。

案例二:男性晚辈。大专毕业,没有正经单位上班,没背景嘛。去烧烤店学了徒,出来单干。从路边摊开始,现在在县乡开连锁,从县到省城,房子买了一坡。前年回去,见了一面。这小子开的奔驰,还是绿牌,比老叔的车都好。这小子不过30几而已。另一个侄儿也是,不过手艺是修车,状态差不多。

案例三:女性晚辈,三本,做了几个销售工作,最后在卖车上找到了感觉。卖了十几年的车,应该是吃透了。带着几个妹妹妹夫一起,现在全部在市里买房安家,离开了大山。也是三十几。

我这几年的总结啊,但凡做得还可以的,都幸亏她们/他们没读上啥书,大多数是高中、大专,三本就算顶级的了。不等不靠,无法躺平。十几年就干一件事情,最后结果都还不错。这些就业,除了卖车的几个,其他的也不算就业数据。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