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带头大哥英伟达跌到,以及2000年科网股泡沫往事

2024_04_22_17_31_24.png

4月19日,本轮美股牛市无可争议的带头大哥英伟达单日-10%

如果它讲不出更颠覆认知的故事,或者交不出更超预期的季度业绩的话,本轮AI行情的士气将极受影响。

从去年开始便有相当多人开始拿本轮行情与2000年的科网股泡沫做比较,本文罗列了25年前互联网导入人类社会初期阶段的种种事件,旨在为大家补齐那段历史的一些细节,借古修今。

1991-1992年,美国经济经历了一小段经济衰退,不算严重,但还是让老布什竞选连任失败,年轻的克林顿执掌白宫,1993~2001,这八年间,美国经济全面复苏繁荣,也是美国历史上普遍投资狂热的8年——一如当下。

1990s早期,美国政府决定将现有网络转为公共管理和商用,互联网正式开始导入人类社会。

1993年,Mosaic浏览器问世,开发者是一个21岁的年轻人,尽管互联网早已存在,但这个浏览器实现了用图像技术来浏览网络内容。今天它天经地义,但在当时堪称前无古人。

浏览器之外,当时互联网的另一项基础业务就是服务供应。用现在的话说,实体经济中的所有行业都值得用互联网再做一遍。服务商也成了这波浪潮中第一批吃到肉的企业。

1992年美国在线上市,4年时间,公司市值从0.7亿美元涨至65亿美元。夸张的赚钱效应让其它同行对IPO趋之若骛,上市即翻倍稀松平常,暴富只需一天。而且一切才刚刚开始。

1994年,社畜贝佐斯因为自己在网上卖书的建议没被傻X老板采纳,愤而入库创业。一年后,亚马逊在全美以及十几个国家打开了书的销路。

1995年,网页浏览器公司龙头—网景上市,这家公司的首席技术官正是当年开发出了Mosaic浏览器的那个年轻人。网景上市当天的最初一两个小时几乎没有成交,因为几乎没有卖盘,而买盘早已拥挤不堪。上市首日,网景股价上涨2.5倍有余,震惊行业。除了梦幻般的致富神话,行业还惊讶地意识到——原来上市已经不需要用持续稳定的利润来证明自己了,像网景这样的零利润公司也可能成功上市还如此受追捧。

比尔盖茨也是当时眼红的人之一,他很快宣布微软会认真对待互联网革命,之后微软开始不遗余力地在自己的操作系统中安装自家的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20年后,同样的剧情再次上演,微软开始强制在操作系统中上线copilot智能助手。

在1980s年代,炒股票对美国老百姓而言仍是比较陌生的事。1982-1987年的美股大牛市让大量散户入市,像嘉信、富达这样的公司顺势而为,大幅降低交易佣金,磨损费用的骤降让频繁交易成为可能。

在互联网上讨论股票也成了一种流行,大量类似今天的雪球、reddit社区冒了出来,市场信息传播速度进一步加速,且带着情绪。当然了,“客观的”媒体也向来是牛市旗手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上经纪公司纷纷开张,接着是抢客户和佣金大战,每笔交易的成本从当年的几百美元下降至个位数。用电脑买卖股票既方便,又便宜——新一届韭菜对此习以为然。

高频交易甚至日内交易作为一种新的方式横空出世,虽然人数有限,但巨大的交易笔数很快占据了纳斯达克约15%的交易量。后来的科网股泡沫中,这股交易力量成了拉高股价的绝对主力。一如今时今日,巨大的ETF新增规模对M7灌入流动性。

与此同时,美国城市和县城中冒出大量短炒交易室,这些场所给股民们提供办公空间、桌椅和电脑软件用以入市交易。最多回报,它们会像赌场一样从每一笔交易中抽取佣金。

至此,美股买盘力量得到了大幅增强。

互联网的下一波主题是搜索引擎,当时的网民都对网络世界相当陌生,搜索引擎这样的工具能让信息更加易得。

1996年,Lycos、Excite和雅虎陆续上市。

雅虎招股价是13美元,上市首日涨了150%左右,两位创始人大卫·费罗和杨致远一夜成为一万富翁。

但身价和口袋里的钱不是一个概念,paper rich不是真富,cash rich才是old money的真谛。真正赚到大钱的还是当时负责承销的各种投行们。

1996年12月5日,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在一篇演讲中提到股市正处于「非理性繁荣」的状态。简单一句话,全世界股市立刻出现抛售潮。格林斯潘似乎从中吸取了教训,此后对估值和互联网泡沫三缄其口。股市的问题不是它自己的问题,更是国民财富问题和选票问题。此后的美联储主席似乎个个都是打太极的高手,含糊其辞,反复横跳。

这一轮大通胀期间,不少人怀念保罗沃尔克的坚决。可大家真的需要沃尔克吗?你鲍叔的口头缩表不好吗?椰奶的财政宽松不好吗?一直涨不好吗?

1997年5月,亚马逊以18美元的招股价登陆美股,首日小涨33%,出师不利,涨太少了。

1997年10月27日,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着全世界的股市。这一天恒指跌了6%,美股道琼斯指数触发熔断机制,停市30分钟。复盘后,市场再次加速下跌,再次触发熔断,股市当天提前收盘下班。

此时,恒生指数单日跌幅14%。

截至本文发稿时,恒指16500点,梦回1999年。
回头看来,这段波折是科网股牛市途中的一次重要震荡,但美股扛住了,牛市继续,信仰加深。

时间带来1998年,科网股泡沫正式进入高潮期——

大量涌入股市的新股民,每天上演的新股IPO夸张涨幅和造富神话,新老媒体对互联网公司山呼海啸般的报道。三者合力,买盘群情激奋。

2021年:勿cue!
任何公司,只要能想办法和.com沾点边,再发个公告,股价就会应声而涨。

1998年8月末,俄罗斯国债违约,货币危机影响了股市。但媒体鼓吹和新股上市夸张的涨幅还是稳住了牛市叙事。

当年的畅销书包括:

《道琼斯3万6千点不是梦》(Dow 36000)——当时道琼斯指数不到1万点,直到2023年才摸到3万6千点。

The Roaring 2000s》——本书预测道琼斯指数会在2009年冲到41000点。

《道琼斯10万点:现实还是科幻》(Dow10000:Fact or Fiction)——人有多大胆,话有多大病。

这两年,美国的杂志都非常厚,因为广告页实在太多了,某种程度而言,这一现象和股市高度正相关。几年后,这些杂志薄到一阵风就能吹走。

到了1999年,1998年的一切叙事都在加剧演绎。

1999年8月,eBay上市,首日涨幅超过150%。

同年,一家叫iVillage的公司上市前期,公司CFO因不想配合骗子诈骗而公开辞职并发表公告。放到现在,这种事的潜台词大家心知肚明。但监管并没有叫停上市,上市首日,高盛带头冲锋,股价收涨230%+。

每次泡沫当然都伴随「这次不一样」,一位给亚马逊定了超高目标价的券商分析师(类似宁德可以看50年后的那位)如此评价:

互联网股票整体或许有泡沫,但现在和其它泡沫至少有一点重大区别:持有这些股票的理由都很充分,股票背后的公司要么在急速增长,要么会对很多经济部门产生颠覆性影响。

1999年4月,雅虎以超千倍PS的估值收购了一家还在亏损的网站。

同年,VC行业在单个项目上的平均投资金额比1998年涨了3倍。

同年,《连线》(Wired)杂志7月份的专题文章的标题叫《怒吼的零》,副标题是这么说的:

好消息是,你快成为百万富翁了。坏消息是,其他人也一样。
文章先抑后扬,先提到了郁金香泡沫和聪明朋友的警告,然后话锋一转——可万一我们面对的是长达10年甚至更久的好日子呢?万一我们碰巧站在一个超级繁荣周期的起点呢?

同年,《时代周刊》封面作为叙事的最顶点(因此也是著名反指)把贝佐斯选为时代封面人物。

《财富》杂志的封面则是一个人痛苦地发问:

为什么除了我之外大家都发财了?
99年底到世纪之初,美联储已经连续加息6次,但美股无视一切,拼命上涨。

2000年3月初,上市公司3com把自己的业务分拆独立上市,这家后上市的子公司开盘暴涨,市值是母公司市值的2倍。

2000年3月13日,纳指见顶——当然,这都是时候才确实是顶。

科网股泡沫开始破裂,市场快速杀跌,惨烈程度堪比2023年的中概股。

3月20日,《巴伦周刊》封面专题叫《烧糊了》,预警股市过热,大量互联网公司的现金流都将在1年内枯竭。

不久后,微软在操作系统中强制绑定浏览器的行为被美国最高法认定为垄断。

大概从1999年开始,市场上有一种说法,认为美国是资本家的乌托邦(呵呵,难道不是吗?),地理上不受其它大陆的干扰,可以无止尽地繁荣发展下去。

2001年,911事件发生,美国本土遇袭。

2002年《沙宾法案》出台,上市圈钱变得不再那么容易,公司必须支付高昂的费用并且通过繁琐手续才能IPO。

2002年,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专栏中写道:

美联储需要创造一场房地产泡沫,为互联网泡沫买单。

与过去几个世纪的诸多泡沫不同的是,这场泡沫的受影响者数以百万级,且跨地理跨行业。

同时,这场金融泡沫也哺育了新的技术革命,泡沫期间的很多铺张浪费都成了后来者们的基础设施。
新一批公司从焦土中成长了起来,那是一长串耳熟能详的名单。
VC行业虽损失惨重,但它与硅谷一战成名,从此相爱相生,三藩市的湾区生态渐成,并在日后成了美元循环的重要蓄水池和高新科技的发动机。

来源:老钱日日谈 微信号:tobeoldmoney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