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mer最聪明:今天我和我老公请了假,来陪我爸办住院。
我老公开车带我们来,医院旁边停车非常紧张,只能把我们父女俩先放下来,他去远一点的地方停车。
我用轮椅推我爸。
我已经是女人里壮实级别的了,产房里生孩子最后差一口气出不来都是我爬床上去帮孕妇压肚子。但我真推着他有点费劲。我爸174cm,170多斤。但凡地面有个2cm的高度差,我推轮椅就过不去,等我想用点力冲一下,就感觉轮椅一个趔趄。但凡我推轮椅有困难,他就要架拐站起来自己走,他不愿意麻烦别人。
在X线室外,我看见另一个男人可能也是外伤,双下肢带着支具,都骨折了,两个脚肿的一塌糊涂。那个男人比较年轻,四十多岁,比我爸更高更胖,目测体重可能有180斤—190斤。他拍片子需要从平车上挪到检查床上,因为下肢都动不了,得三个人照顾他。两个跟他一样壮的年轻男人+跟他差不多年龄大的女人(可能是他妻子,负责拿东西,办手续、付费,搭把手)。
看见这一幕,我跟我老公说,咱再生一个吧,你看看,一个人生病了才知道啥叫人多力量大。
有人这时可能要说,老了可以请护工。
今天我进了医院,骨科的在院护工200/天,不是一对一,整个病房一共就3个护工,住了三四十个病人,而且是中年女护工,还不是男护工,真到抬人的时候也是3个护工一起搭把手。护工能做的,就是帮你翻翻身,打打饭,倒个尿盆,喊下护士。
跟病人聊天缓解病人心理问题,手术签字,医疗缴费,办理各种手续,还是得家属自己来。
而且这些护工只照顾在院病人,由于床位周转快,绝大多数病人还来不及到“一直绝对卧床卧到精神崩溃”的地步。而精神崩了的病人才是最难照顾的。
急门诊、住院部大厅拥挤的人群里,绝大多数病人都是1-3个家属陪护的,即使像我这样整天出入医院,大同小异流程都懂,已经不需要怎么咨询,直接进门就能顺溜地完成所有事的人来跟着陪护,也难免有手忙脚乱的时刻。
我想,等到有一天我老了的时候,年轻人稀缺,如果每个病人都需要至少1名陪护,贴身的长时间的护工仍然不是大部分病人的选择,劳动力市场到底要收多高的价格才能跟得上这么大的人力缺口。
除非我们80后90后00后到时候能接受像幼儿园和养老院一样集中式的管理模式。但集中式管理,如果还相对平价,就意味着对每个个体来说,一定是不够细致,甚至粗放的。
但从——目前80/90/00后年纪轻轻来生孩子住院时,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的高标准要求、对家属心理支持需求、对房间硬件的挑选、对细节的追求——来看,就知道,我们到老了,可能很难像他们50后60后如此“忍耐”粗放的康养护理模式。
今天我还跟我爸说,其实在上海看病,医疗费不见得比在老家贵很多,甚至是持平或略低的。因为医院周转快,辅助性质的用药能不用就不用。但对于病患来说,医保报销以后,最大的开销是异地就医的吃、住、行、康养、家属误工的费用。
假如一个人生了大一点的病,父母要带孩子异地就医,如果还需要住院治疗,前后等床位,加上等待的时间,加一起可能也要一两个星期了。这笔异地就医人吃马嚼的费用,也是大头。
人在健康的时候,从来都意识不到,一走一跳,一呼一吸,一笑一闹,这样自然的生命活动是如此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