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给学新闻专业的学生们一点建议

给学新闻专业的学生们一点建议

@理记:昨天跟同学聊了很长时间,她说让我给学新闻专业的学生们一点建议,我想了半天实在是没啥好建议的。

新闻专业我觉得最核心的问题是毕业了之后没有单位能接住毕业生了,学了这么多年,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养活自己,这是最可悲的。

自从2017年之后吧,受新媒体冲击,绝大多数体制内新闻单位都逐渐走向亏损。报摊已经绝迹了,订报?朋友开玩笑说,订一年报纸比我买优酷➕爱奇艺的会员都贵。

电视台情况更惨,因为各种复杂的因素,电视台是不能裁员的,收入不够发薪,很多电视台负债累累,广告收入连还贷款利息都不够。

所以就出现了一个现象,报社电视台靠着欠薪或极低的薪水,把最有能力的人慢慢挤出去,留下的不能说都没能力,也不能说都混日子,但精英肯定是都走了,恶性循环。

地方台省台也在微量招人,毕业生去了地方台,月薪一两千,怎么过日子?

收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社会资源。我20年前当记者的时候,记者在社会上是非常体面的职业,上至达官显贵下至三吊九流,就连黑社会都给记者几分面子,所谓记者见官大三级就是非常形象的比喻,普通记者见到县委书记平起平坐,还能说上句,记者部主任跟市委书记直接对话(注意我说的必须是由上往下,例如省对市)。

然而这几年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已经降至冰点,除了少数央媒还有些贴金长脸的价值,很多媒体就传播价值而言已经基本接近于零。已经很少很少有人找电视台记者帮忙发个宣传报道。

说白了,传统媒体人手里的资源不值钱了。而人与人交往的本质是资源交换,你手里的资源不值钱,你就交换不到有价值的资源。

就新闻而言,记者的职业权利被严重稀释。咱就拿车圈举例,你会发现很多车评本质上就是在做新闻做采访。新闻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事儿,我在台里的前同事替我去过一次车企大型活动,他回来后非常惊讶的告诉我,整个活动请了几百家媒体,几乎全是自媒体。

自媒体没有门槛,去了之后也会分享新近发生的事儿,这本质上就是新闻。而且很多自媒体做的还是严肃新闻。

除了时政类,各领域的新闻资源已经被自媒体和领域本身抢光了。即使是时政类也很难,举个例子,有个新华社老师跟我讲过,以前纪委双规个什么人物都要请新华社发报道,但现在呢,纪委自己就可以发,媒体只是被当成二传手工具,就是转发链上的一串之一,转发的价值不抵原创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没价值就没有聚焦,没聚焦就没有广告投放。

说回到新闻专业面临的困境,简单讲就是新闻专业的娘家不行了,包括播音主持和编导专业。寒窗苦读十几年,毕业了之后没去处,就算费劲巴力去了,每月挣的钱连生活都困难,而且没有社会资源。

那些学播音主持的也一样,没有专业对口的就业可选,要不就当抖音网红去,可抖音网红没门槛,学了四年的普通话一级甲等字正腔圆,到短视频平台根本竞争不过平翘舌都不分的网红。

归根结底是技术改变了劳动就业结构,十年前只有传统媒体手里有麦克风,这麦克风是纯金镶钻的。而5G新媒体时代,人人手里都有麦,人人都能喊麦,麦克风不值钱了。

与之同理还有网约车,当大街小巷都是网约车,出租车的标也不值钱了。

能看到本质的远不止张雪峰,只是体制内的人没法讲这些话,大学更不会讲,脑子有病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91897/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