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高考之后的事

math_5247958_1280.jpg

大部分地方高考都结束了,应要求写填志愿的问题。

时代变得很快,前几年还有计算机、芯片等几个行业特别火,读出来就可以赚别人几倍的工资,但现在优势也明显下降。当然优势还是有,只是比以前变小了,主要还是因为行业增速下来了,虽然还没到夕阳那个程度,但也不能算朝阳了。

我的本行是大学老师,但如果你现在非要问我哪个专业好,我无言以对。

的确有些专业目前看起来就业好一些,但四年后是什么情况谁也不知道,如果再读研就是七年后,诸位在七年前能想象今天的情况么?

这几天看到一篇讲德国社会的文章,里面有两个真实案例。某个小镇上有一个执业医生和一个公证律师,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医生地位高你们应该都能理解,公证律师也是贵族职业,比方说公证一份遗嘱就能拿走1%左右。

医生家俩娃,大娃有出息去了大城市,二娃一般家里一直培养,到了39岁终于也拿到了执业医生资格,重复老爹的人生历程。律师有个笨女儿,读书很差,最后送到东欧某国买了个博士文凭,花了很多年也终于获得执业资格,继承家里的公证事务所。他们的收入一年都有50万欧以上…

医生这里不讨论,所谓的公证律师,在我看来初中毕业就能当,摆个AI上去也没问题。但德国社会硬是设置了很高的门槛,形成了家族性的垄断。

查了下,在我国公证一份遗嘱收费150元人民币,80岁以上老人首次公证遗嘱免费。

假设一个北京人有套值1000多万的房子,加上其他各种财产加起来2000万。在北京办一个遗产公证只要150元或者不要钱,在德国可能就需要20万左右。

如果你问我150合理还是20万合理,其实我觉得都不太合理。

150太便宜了,实在配不上那么大笔的财富传承,你就很难想象公证师会为了这点钱尽心尽力。

但20万又太贵了,感觉就和收遗产税差不多。

但这也就是我们和欧美的一个巨大区别:我们这里倾向于消灭一切超平均水平的盈利模式,欧美那里倾向于维持一切已有的盈利模式。

这个道理放在行业和职业上就是,如果你是在国内混,就不要指望一直会有超额收益,因为整个系统都会来消灭你这个超额收益。即便是目前人人追捧的公务员,其实也有一个十年周期,就是过十年好日子、再过十年苦日子。

这也是A村特别难玩的核心原因,除了极少数公司能稳定产生超额收益,其他所有的垄断都会被打破,形成强烈的周期波动。

如20年前,煤老板在京城一买一幢楼;10年前,国企煤矿的科长每月也只能拿几百生活费;现在煤厂则又成了资本市场最靓的仔。

行业如此,附属于其上的专业和职业,当然也会产生巨大的周期波动。

那你说这个周期是好是坏呢?

对寒门来说当然是好事啊,因为你可能只读了一个冷门专业,随便找了份工作,但猛然间会被时代推向你自己做梦都不敢想的高度。

但反过来,入学时热门,毕业时冷门的专业也比比皆是。举例来说,前几年几乎所有大学都在新建金融专业,这几年很多都面临裁撤;前几年特别热门的会计专业,这几年似乎也不太行了。

所以,从就业的角度来选择专业,越来越成为一个伪命题。

再过四年或者七年,哪些专业会冷也许还能猜下,但哪些专业会热实在无法预测。这就像炒股一样,四年后哪些公司依然不行还能判断,哪些能涨几倍太难了。

但是,无法判断不代表没有策略。

按我目前的标准,抛开家庭出身这种无法改变的东西,一个人最重要的几件事排序如下:

1、健康的身体

2、乐观积极的心态

3、运气

4、学习能力

5、婚姻和朋友圈

6、学历

健康是一切的基础,周末我看到董宇辉说自己吃了安眠药每晚也只能睡一两个小时,内心深感同情。小董就算赚了泼天富贵,每晚只睡一小时人生又还有何乐趣呢?

乐观积极的本质是心理健康,敢于冒险和试错。因为我们这里在消灭超额盈利模式的同时,也必然会创造新的赢利模式,俗称红利期,大家都看不懂的时候你靠着直觉敢杀进去。

运气有两种,一种是纯粹的随机事件如彩票,但更多的则来自于人与人之间偶然发生的关系,俗称贵人相助。后者的来源通常是和专业无关的个人特质,如颜值、善良、运动能力、游戏水平、善解人意、文笔、见识、审美、酒量、坚强、忠诚、忍耐、勇敢等等,运气就是这些特质所发挥的意料之外的关键作用。

我这里还特意把学习掰成两半,分为学习能力和学历,虽然两者可能有很大关联,但并非100%重合。

因为学历是可以开挂的,投入一两百万可以把一个普娃拱进211甚至985;但进大学后挂没了,学习和工作中都会体现普娃的本质。当然学历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资产,但如果按照3%的无风险收益水平计算,从工作到死亡要每年多赚3-5万才能收回成本。

而学习能力是内生的,是一辈子的挂,可以帮助你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比别人强一些,所以学习能力明显比学历重要。

婚姻和朋友圈就是所谓的人脉。大学及所在城市当然是一个普通人获得人脉最重要的地方没有之一,但和专业关系就没那么大。

所以综合来看,高考填报志愿可以有两条策略。

路线一:完全忽略专业要素,优先大城市、名校,就选那些随便学学就可以毕业的专业。把尽量多的时间用于锻炼身体、社交、培养兴趣爱好、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用4-7年的时候,慢慢找到自己兴趣所在,转型过去。

路线二:聚焦有硬科技的专业,如数学、物理、计算机、芯片等等,因为无论未来科技和行业怎么发展,这些基础学科总是需要的。但这条路很艰苦,注定要终身学习,可以琢磨下自己家娃是不是这块料。

但说真的,如果成绩一般,选择硬核专业也没啥意义。你高中那点东西都学不明白,难道还指望大学硬核专业能学明白?

我见到的都是无数在高中觉得啥都难不住自己的英雄豪杰,到了大学被专业课给锤子扁了,所以何必为难自己呢?最终既没有度过愉快的大学生活,也没有学好专业。

总之,认真填志愿是对的,但这东西没有那些焦虑制造者所说的那么重要。

那些给你传授经验说我因为填对专业获得了人生辉煌的人,其实大部分都是幸存者偏差。

就像坐着电梯拿大顶的人,把成功归结于自己拿大顶。

真正成功的人,都不是因为学了什么所以去干什么。

而是因为想干什么,才去学什么。

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实在不知道自己想干嘛,开个盲盒也是可以的,万一有惊喜呢?

来源:刘备教授 微信号:LiuBeiJiaoShou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