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今年这选专业这事确实比较懵逼

今年这选专业这事确实比较懵逼

2024_06_19_13_14_17.png

最近不是要报考志愿了嘛,每年都会写一篇,倒也不是因为我懂,而是说我说点我了解的,你再看看别人的,总是多少能有点启发。但是今年彻底懵逼了,已经看不懂啥专业比较靠谱了。
80后成长过程中,一直觉得自己这代人比较倒霉,认为红利都被70后给吃了。
其实从现在来看,80后也没那么惨,也吃到了,比如WTO红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崛起,电商、大基建、房地产还有最近的直播红利的一代人。不过大家也注意到了,这些东西主要都集中在大城市。
80后一代人觉得高考重要,主要也是那时候你考上了一个好点的学校,人生几乎是立竿见影发生改变。到了今年,高考其实已经变得很平淡了。
如果把社会比作一列火车,以前整个火车是空着的,有了文凭基本上就有了座位。如今的文凭更像“入场券”,可以上车了,但是上车之后有没有座位,到底是一等座还是二等座还是站票,得看你自己机灵不机灵,运气好不好。
这两天有亲戚问该报考什么专业,我现在也懵逼了,有点不太懂到底啥专业是这个市场需要的。
以前我会推计算机,但是到了今年,好像也变难了。端午节我还专门找我们HR问了下,也跟阿里腾讯的聊了下,都表示严重供过于求,门槛拉得高的离谱。
那AI呢?前段时间中午吃饭跟公司的AI科学家聊了会儿,关于大学选专业的,我问他AI是不是个好方向,他有个说法很有启发。

他说AI需要两种人,一种是顶级计算机和数学高手,这种人其实是一目了然的,在高中阶段就能看出来,AI的开发并不需要太多人但是需要顶级高手。毕竟那个openAI这样的改变历史的公司,在很长时间里都不到500人。

另一种需求很多,就是骗子和推销员。大家应该有感触,新技术出来,自然而然就会涌现出大量的真假难辨的产品,这些产品背后,挤着参差不齐的人。

AI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找不到应用领域,尤其是消费领域,需要很多能说会道的人让大家给AI花钱,搞一些能卖得出去的产品。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涌现出大量的产品经理、推销员和骗子。他认为未来职业大爆发,研发其实是指望不上的,并不需要很多人,极少量的天才就可以了,主要是销售和产品这一块会吸收很多人。
看了几个张雪峰的视频,他好像挺热衷于推荐大家去体制内,比如公务员和央国企,当然了,也不是他推荐,而是整个社会都挺热衷这事,他估计也是顺势而为。
有人说最近几十年一直体制都很热,但是我清清楚楚记得十多年前我毕业的时候班里就没人想去考公务员,而且那时候是非常容易的,当时说是要考的那几个人当年就全上岸了,以至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觉得那玩意很好考。
后来突然反应过来了,我当时毕业的时候正好赶上了通信的黄金时代,移动互联网也刚刚露出曙光,电商也马上要爆发,直播带货还没开始,腾讯还没微信和游戏业务,没有滴滴,没有美团,也没有字节。那个时候在北京只要有个985毕业证,会写几行代码几乎被抢了,一个月两三万工资,大家也就看不上公务员的收入了。
不过在类似山山河四省,就没咋吃到上边说的这些红利,那边的年轻人没有太多的选择,进体制进国企确实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才产生了这种观念上的脱节。
以前我说所有大家一起追捧的领域,收益率都会下降。

后来想想,也分情况。如果一个领域,大家一起追捧,而且都能进去,那这个领域的收益率是不断被拉低的,计算机和自媒体其实就是这样。

如果一个领域想进去的人很多,但是真能进去的并不多,那也能保证收益率。很多门槛拉的很高的领域,还有那些不管多少人申请,但是每年就录取那么些,这些领域还是能维持住收益的。比如欧美律师和医生就是这样,有行会控制输入,也就能维持高额利润。国内也有一些行业是这样,尽管每年申请加入的人好像很多,其实放出来的名额却很少,这样也能一定程度上维持收益。
2020年的时候张雪峰是挺推荐大家去土木的,谁也没想到土木就在两三年前大猛子爆火之后大家突然就发现不行了。前些年他和我一样推计算机,现在大家都发现计算机可能也费点劲。
我去年推荐医生,今年依旧推,问了下周围,大家都表示医生太苦了,不过再怎么苦,也比找不到工作强。
此外中国后续大概率也会推欧美那种分级诊疗,也就是大家有病不能随便去三甲医院,那样三甲被挤爆了,尤其中国已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社会”。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就已经是深度老龄化社会。我国截至2021年底,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已经超了联合国的标准。
这种情况下,社区医院缺人缺的就太狠了,需要大规模补充人力,到时候简单的头晕脑热先在社区医院过滤,解决不了再升级。
很多人看不上社区医院,可能过几年心态就变了,觉得一个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也不错。就好像前些年还嫌公务员一眼看到头,这些年又觉得能够一眼看到头是多么的幸福。
关于中医,但是我倾向于觉得这个方向也凑合。
一方面国家是在推中医的,因为可以降低进口药的使用,还可以扶贫(很多中药是云贵川和“新西兰”种植的)。另一方面确实有个巨大的群体是相信中医的,这就足够了。
还有一个问题,关于花钱找张雪峰咨询的事。
为啥那么多人花两万块找张雪峰?他真能从这个卷到极致的环境里给大家找到财富密码或者人生天梯?

我理解不是,他最重要的是优势是“避坑”。我这些年见过太多家长一厢情愿给孩子选了个专业,等读了几年,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后悔也来不及了。举个最基本的例子,很多专业毕业后想就业,是要被送去边远地区的,这倒不是说大家都应该躲着边远地区,而是说很多家长孩子根本不知道也不能接受,报了之后往死里后悔,最后一毕业就改行,大学读了个寂寞。如果有人提前跟他们说一句,可能就不用走弯路了。

至于需不需要花钱,你钱多就随意,如果没啥钱,把他最近几个月的视频都过一遍,也差不多了。
关于未来,我想说的是:
多年以后往回看,会发现当初觉得大不了的事都没啥,比如选专业,太多人觉得玩意选错了一辈子就悲剧了。其实90%以上的人,毕业过几年都从事了跟自己专业完全无关的领域。
国内有种严重的“过度焦虑”,国外三十岁以前混日子是很正常的,三十岁以前没啥人生规划也是正常的。今后咱们国家也是常态,毕业之后反复横跳几次,才能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做啥。
很多人大学时期就在搞什么职业规划,我当年也搞过,后来发现完全没按照那个规划走,其他人也一样,除了极少数家里确实很厉害把一切都给安排好了,其他靠自己的那群人,都过着浮萍一样的生活,哪怕你混的很好,依旧很浮萍。
未来除了传统医师公比较稳定(随着孩子减少,教师可能也保不住铁饭碗了),其他行业大概率会延续现在的这个趋势,到了一定年龄就会“个体户化”。这个不分学历,到了三四十岁确实找工作非常非常难,只能是自己干了。
有储蓄和背景的可能去创业什么的,没有的话,那就只能是加入“铁人三项”了。
不少中年人去开滴滴,都是准备过渡一下,等找到工作就不开了。然后发现不想去找工作了,主要是受不了别人管自己,而且中年人事多,老人去医院,孩子家长会,孩子打疫苗,还有其他各种跟政府相关的事,都是工作日上班时间才行,确实需要自由,慢慢就一直做上了。
反正我自己是看不上那种一眼看到头的生活,也可能我受我们那个年代影响很大,我们毕业那会儿,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未来充满光明,总觉得生命的意义,就是不断去探索不断去尝试。如果指望从一开始就寻求稳定,绝大部分人既得不到稳定也得不到幸福。不过因人而异吧,每个人条件都不一样,还是得按照自己的节奏来。

来源:六镇 微信号:gh_9c702d5489b6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92125/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