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1
降薪
一个来自金融圈的悲剧,牵动了全国人的心。
这两天,中金公司上海地区一“94年”女员工离世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
关于这件事,互联网上的消息五花八门。流传最广的版本是,她高位入手了上海大平层房子,贷款部分的本金就有1100万,还不算上利息。如今被降薪、退薪或者裁员,压力巨大……
对于这些传言,中金公司方面对媒体表示:网传我司员工跳楼为谣言,希望大家尊重逝者隐私,不信谣、不传谣。
感慨之外,大家更多的还是惋惜。主人公高中在天津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就读,大学考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后保研至浙大经济学院。
有人翻出她以前写的文章,里边提及“发现这大千世界,包罗万象,生活因此而无限可能”。
一朵年轻、优秀、充满活力的花,在最好的年华凋零了。果然,真正的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流言纷杂,但她任职的中金,确实在降薪。
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2021-2023年,中金公司员工人均薪酬由116.42万元下降至70.04万元,降幅高达39%。
▲图源:贝壳财经
从高管薪酬看,中金公司2023年高管年度薪酬由两年前的9441.6万元降至3266.6万元,减少了65.4%。
此外,根据此前媒体消息,中金公司拟自2024-2026年,削减三分之一境内投行员工,每年减员约13%。
仅仅两年前,中金还是高薪的代名词。
2022年的时候,中金一名交易员的妻子在网络上晒出了丈夫的收入证明。印有中金公司公章的证明材料显示,该交易员的月均收入为8.25万元。一个93年生的人有这个收入,着实令人艳羡。
这场“炫富”事件,让中金成为了舆论焦点。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中金人均年薪115.57万元,平均下来:每个员工月薪近10万元。
根据当时的薪资水平,我做了一个大概的测算,中金员工的平均工资,大致相当于:阿里的3倍,中国烟草的6倍,中科院的10倍。
谁也没想到,转眼之间,羡慕就变成了唏嘘。
2
失速
中金降薪背后,除却行业大环境的因素,也和业绩变化有关。
从财报看,2023年,中金营业收入229.9亿元,同比下降11.87%;归母净利润为61.56亿元,同比下降18.97%。
拉长时间看,这已经是中金连续两年营收净利润“双降”。
翻阅财报,2022年中金实现营收260.87亿元,同比下降13.42%;净利润75.98亿元,下降29.51%——这也是中金自2016年之后,再一次出现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双降的情况。
业绩连年失速,问题出在哪?
答案同样可以从财报中寻找。以2022年为例,中金旗下各业务板块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其中,股票业务收入下降29.68%,资产管理业务下降20.15%,投资银行业务下降13.72%,私募股权及财富管理业务分别下降了13.62%、7.99%。
这种趋势延续到了2023年。报告期内,中金的投行业务收入下滑40%,投行业务利润更是下降80%。进一步看,同期中金的IPO承销额,在内地同比下滑39%,在香港更是下滑40%以上。
Wind数据显示,2024上半年,中金保荐了55家公司。而在去年同期,这个数字是99家,几近腰斩。
曾经的“投行贵族”,在金融强监管、IPO严审核的环境下,逐渐有些力不从心。
来自监管的点名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例如今年4月,北京证监局发布《关于对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行政监管措施的决定》称,中金公司合规管理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聘用未取得从业资格的人员开展相关证券业务;二是多名员工曾存在买卖股票、出借个人证券账户的行为,公司对员工行为监测监控不到位。
更早些时候,根据独角金融的梳理,仅在2022年,中金公司就被监管“点名”4次。
3
变革
往更深处看,中金也只是一个缩影。
早在2022年5月,中证协就发布了《证券公司建立稳健薪酬制度指引》。2022年8月,财政部进一步发布了对国有金融行业的“限薪令”:
金融企业高管及重要岗位员工基本薪酬一般不高于薪酬总额的35%,绩效薪酬的40%以上应当采取延期支付方式,延期支付期限一般不少于3年。
寒风吹来,金融行业的降薪已成定局。
看券商——
已公布2023年报的27家上市券商中,80%以上的券商管理层年度薪酬总额下降。
看基金——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年内离任的基金经理数量达165人,创近9年来的同期最高水平。究其原因,不外乎:压力大,激励少。
其中,薪酬下降是一个重要因素。传闻中,基金公司的薪酬峰值已从1500万元一路降至120万元,缩水90%以上。此外,根据财联社报道,部分央企公募基金已启动退薪工作,达到一定标准后,部分退回。
北京基金业协会编制的《PE/VC机构薪酬调研报告》也显示,2023年创投行业整体年薪水平较2022年下降20%—40%。
看银行——
最近某大行总行降薪10%的消息不胫而走。在此之前,第一财经统计了2023年已公布年报的38家A股上市银行的薪酬数据。与上一年相比,有20家银行的人均薪酬同比下降。其中,人均薪酬降幅超过6%的上市银行共有6家。
此外,2023年至少有11家上市银行在年报中详细公布了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情况,累计“反向讨薪”金额近亿元。
难怪有人感慨,现在连“金饭碗”也不好端了。
4
尾声
金融行业的降薪,倒也不完全是件坏事。
一方面,金融行业的薪酬,长期偏高。
《中国经济周刊》就曾做过统计,2018年至2021年,金融业员工年度平均薪酬是制造业的2.35倍、是其他行业的1.69倍。其中,证券业更是一枝独秀,员工同期年平均薪酬是制造业的3.76倍、其他行业的2.71倍。
但这种高薪,又是极度割裂的。拿券商来说,他们内部既有年薪过千万的高管,也有年薪百万的专业人士,还有固定工资8000的营业部人员,更有月薪6000的合规专岗。
尽管如此,无数毕业生还是对金融趋之若鹜。哪怕是几千块钱一个月的实习生岗位,也有大把人抢着进去。
这种割裂还体现在机构与投资者之间。你看基金,一众基民亏得哭爹喊娘,基金公司照样旱涝保收,拿着大把的管理费。
试想一下,当一个中科院科学家的薪资还不到普通金融员工1/10、不到金融高管1/50的时候,这是令人担忧的。金融应该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重回常态薪酬。
另一方面,金融的“回落”,是为了让其他行业更好地“崛起”。
正如经济学者姚洋所说,“金融业降薪不是惩罚性的,而是为了降低金融业吸引力,转向发展制造业。”
高薪是一个很好的平衡杠杆,钱给得多,顶尖人才自然扎堆涌入。过往的地产、教育、互联网、金融,都已经验证了这个逻辑。
不破不立,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总是惊人的相似。
来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