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连清川
法新社的记者阿尔诺·理查德(Arnaud Richard)特别不理解,他问身边的凤凰网记者:为什么大家都这么支持孙颖莎,而不是支持陈梦呢?
凤凰网记者很直截了当:这就是饭圈文化。
可是当被反问他支持谁的时候,他说更愿意支持陈梦,因为这不公平。
但是饭圈不相信公平,所以当陈梦夺冠的时候,孙颖莎的饭圈痛哭流涕,大声咒骂,比手势,喊退票。
本来金牌已经锁定在中国,可以心情放松地享受一场精彩的“内战”对决,看顶级乒乓球华山论剑。可是一切都毁在饭圈手中。
然后饭圈也毁在了自己手里,整个社会都在对他们口诛笔伐。
体育界发生了什么?
原本只在娱乐明星领域中风起云涌的饭圈文化,怎么就侵入“毒化”体育界了?饭圈真的是不可救药了吗?
01
郑钦文可真好看呀,阳光,力量,匀称,一切美好的词好像都可以加到她的身上。
可是我又一次被震惊了。
因为有知名女运动员的饭圈开始攻击她。这两者有关系吗?她们根本就不是同一个运动项目,并且没有任何竞争关系。
但是后来我研究了一下,才发现,她们的代言有重叠。
原来,饭圈的好恶,并不是那么简单地只是对于某个人的爱憎,而是背后牵扯着巨大的利益。
2015年,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赞助费用仅仅为1000万元,远不能覆盖乒超联赛的3500万元成本。这还并不包括选拔、训练、教练、场馆等等一系列更加庞大的费用。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商业化运作的话,乒乓球运动就依然要全部建立在国家财政支出之上。所以,当年的国乒总教头刘国梁就说,“乒乓球需要明星效应”。
今天的乒乓球“明星效应”已经出来了。
“明星效应”当然并不是仅仅只是依靠在几场国内或者国际比赛上获得奖项。既然是“明星效应”,就必须有商业化的运作,出现在综艺里,出现在短视频里,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出现在品牌代言里。
这样做也很符合整个世界体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只有商业化,才能解决单纯依靠财政进行运动员培养的困境,才能把体育效应普及到普通公众身上,才能把运动员的努力、拼搏、荣誉的精神,灌注到整个民族的血液里。
但是“明星效应”就难免会带来粉丝和粉丝群,并且随之产生应援、粉丝俱乐部、品牌打call等等一系列的明星运营所带来的结果。
按理说,也只有粉丝的热切支持,只有粉丝足够热情,“明星效应”的结果才能放大,商业化的利益也才能随之放大。
这是一个正常的商业逻辑。很难说,你只要明星化,而不承受明星化所必然要带来的可能的后果。
饭圈之间的对立,并不仅仅出现在陈梦与孙颖莎身上,全红婵和陈芋汐,樊振东与王楚钦,还有郑钦文和谷爱凌。饭圈不仅仅看见“敌人”,而且会寻找“敌人”。
这大约就是“明星效应”的一个后果:无论如何优秀,总有人或者潜在的人会和自己的爱豆抢夺名次、注意力和商业利益,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爱豆的利益。
02
孙颖莎的饭圈在巴黎的表现令人失望,甚或厌恶。
我喜欢郑钦文,但我不会追星。因为我只是欣赏她,她的美好,她的专业,她的阳光。
但如果进入“追星”这样的一个语境的话,那么整个话语体系就已经发生变化。在追星场景中,成为粉丝本身就是需要热情,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需要不计回报的投入。
有些粉丝为什么会显得那么疯狂,那么不理智?因为爱,所以恨。如果我们觉得孙颖莎的粉丝疯狂,那么你大概没有见过迈克尔·杰克逊的粉丝在现场晕厥,以及泰勒·斯威夫特的粉丝跟随她跑遍了全球的所有巡演。
有人责怪孙颖莎,说当她的粉丝在赛场上表现不理智的时候,她一言不发。可你要她怎么发言?是当面痛斥自己的粉丝吗?是向陈梦道歉吗?是把粉丝赶出赛场吗?她该站在一个怎样的立场上去发言呢?
人们习惯于当一个负面信息出现的时候,就去寻找一个“替罪羊”。孙颖莎就是被寻找的“替罪羊”。
还有一个方便的“替罪羊”,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有些人认为,是社交媒体放纵了饭圈的疯狂。问题是,饭圈的存在并不是社交媒体推动的。
说白了,“明星效应”是由于运动员自身的卓越特质而产生的,饭圈是粉丝自发建立的,应援与打call是饭圈自行组织的。社交媒体的存在,只是让明星和粉丝之间建立联系的一个虚拟空间。
作为社交媒体,无论是理性不理性的声音,都会落到其上。不能说,社交媒体只能承载这部分声音,而不能承载另一部分声音,这是不现实的。
当明星效应,当商业化蓬勃向上之际,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发生了令人不愉快的事件,我们要反思背后的成因,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制度建设,而不是要把它一棍子打死。
当然,对于任何一个社会而言,维护公序良俗都是必须的。饭圈干扰比赛,侮辱运动员,产生网络暴力,就必须予以迎头痛击。
在这方面,多数社交媒体响应速度都很快,快手、抖音、今日头条、微博,都几乎在第一时间强力介入,快手处理200多个账号,抖音处理445个,而微博处理了300多个账号,清理违规内容1.8万条。
都可谓是使出雷霆之力。
03
与其它的社会领域一样,在体育追星这件事情上,放与收,都需要一种平衡。
许多运动员生活如同苦行僧,尤其是一些小项运动,一生中能够得以绽放的次数都屈指可数。
哪怕成为全民偶像的运动员,也需要过日子。全红婵进入跳水领域的原因,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愿望,赚钱给母亲治病。成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能够被人看见,能够多赚点钱,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这具有天然的正当性。
而需要被人看见,被品牌看见,获得更多的收入来源,他们就需要观众,需要为他们应援与打call的粉丝。
这不仅仅是运动员个体的需要。中国的体育要向前发展,需要更多的资金,需要更多的关注,需要更多的粉丝,这并不能仅仅依靠公共部门的努力,更加需要动员中层底层的力量。
在过去,饭圈是一种亚文化。当饭圈文化走向一种极端的时候,需要收。但收的方法不能光是打,而是有甄别地、有策略地、有引导地进行。
体育界饭圈文化,乃至饭圈的极端化,是体育商业化过程所带来的附加效应。事实上,它是社会的共同问题,从管理部门、品牌方、社会、平台、媒体以及运动员个人,需要总体性的反思,以制度化的建设,寻找复合性的解决方案。
饭圈是一种自发的组织,但贪婪与恶毒在任何地方都不可避免,饭圈亦是如此。
庞大的人群,庞大的流量,庞大的利益,就必然会有人上下其手,推波助澜。在许多时候,原本只是出于热爱的粉丝,会被粉头、运营者、品牌方等利益相关方所劫持、扭曲和利用。煽动对立,制造矛盾,编制谣言,多是这些别有用心的收割者。
所以,该下狠手的下狠手,例如那些居中获利,煽动情绪的粉头、饭圈运营,以法律的准则,该调查调查,该出手的出手。对于劫持和利用饭圈,造谣生事,煽动对立,干扰秩序者,在法律层面,也是容他不得。
而对于饭圈中那些孤独的、迷失的个体,他们要么在成长之中缺乏陪伴,要么在饭圈中寻找认同,要么在嘶吼疯狂中寻找发泄。对此,我们或许应该更多地寄予同情,而非厌恶。
追逐体育明星,原本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因为往往他们身上所呈现的美,坚毅与耐力,就是人类所追求的目标:更高更快更强。体育管理应当更加开放,让体育之光能够向下闪耀;品牌应当更加正派,不要暗戳戳拱火;公众应当更加敞亮,让体育回归体育;运动员应当更加阳光,不辜负粉丝对自己的期待。
体育是美好的,运动员是美好的。热爱他们,原本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
来源:冰川思想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