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一个成功男人背后是一个神一样的女人

@推拿熊:阅读李安访谈录很快发现,其实李安在1986年(他的33岁时)执导了纽约大学艺术硕士毕业作品《分界线》,当时在纽约电影圈就被视为新星。获得了纽约大学电影节“最佳导演”和“最佳电影”两个奖项。而且他自己写剧本。

(用现在的话讲,基本上等于从远离电影圈核心的贵州凯里,忽然迸发了一颗新星,野路子,狂风一般,毕赣老师那种级别,拍了一个很牛的东西,用一个时间的笼子去托举一只名为情感的翠鸟,完全就是另一种叙事角度,就是从百京到伦敦,那些搞电影创作的人都愣了,因为没人这么拍电影,如此别具一格,作为异乡人,外来者的视角,如此注重家庭关系和潜在的情感,还有正在瓦解的传统价值)

但是没有好的经纪人和机会找到他,他的剧本卖不出去,投拍无望。所以他在家赋闲六年带孩子,妻子林惠嘉则找到微生物学家的工作,负责赚钱养家。

1991年是因为他参加台湾的一次由电影局举办的剧本比赛想拿到一万六千美金的奖金。这个故事在李安内心酝酿了两年。这六年赋闲在家他自称是“制作地狱”的时光里,他除了带孩子做家务,每天在思考剧本创作,甚至有时候坚持不下去了偷偷想报社区的计算机课程,想转码农(……)。

而林惠嘉回到家发现老公竟然想转行很是生气,她说这世界不缺一个李安这样的程序员,却缺少一个李安这样的导演。于是李安继续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每天在家磨剑。三个剧本一部接一部地拍,足以证明李安在家不是白给的,不要说荒废人生了,他几乎是在厨房和车库里没日没夜奋发图强。

林惠嘉的行为与其说是传统妻子的那种不顾一切不问值不值得地托举丈夫,做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那一套传统叙事,不如说是具备了极强的识人智慧和投资人精神。

因为李安去美国念电影前已经在台湾戏剧界混过一些年头了,他是因为短片拍得好被录取的,去纽约大学念电影的研究生,毕业时,也已经声名在外。李安不是一个啥也不懂的盲流子,他太懂电影了,太热爱电影了,讷于言,不善表达和包装,他太需要机会。

林惠嘉在陪丈夫坐冷板凳等待的过程中,依然坚信这是一个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拿出一些成绩的电影人了。她并不是蠢,也不是传统。她是真正的天使投资人。

于无可救药之地,救人性命,不断地在本人都绝望的时刻坚信对方的存在很重要,价值很稀缺,给了李安几乎全部的尊严和慰藉,简直是菩萨行,甚至是侠客行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