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逆行人生》:外卖骑手的壳,大厂中产的核

《逆行人生》:外卖骑手的壳,大厂中产的核

这个暑期档,能看的电影并不多。有话题性的还能说出一二。

前些天徐峥的《逆行人生》上映了。好不好看先不说,但争议性是拉满了。

还没上映前,《逆行人生》的宣传片就招来骂声一片:“消费苦难”“贩卖苦难”“穷人看富人拍穷人”等等。

其实这都不是重点。最主要的是,掰开《逆行人生》外卖骑手的外壳,里面仍然是一个爽片。只不过这个爽剧主角换成了中年失业都市白领男。这个限定词很多,但每一个都不能少。

换句话说,《逆行人生》拍的不是外卖骑手,而是失业中年男性体验当外卖骑手的故事。从这个角度看,电影打出的现实主义类型都不成立了。这根本就不是现实主义影片。

从《泰囧》到《囧妈》再到《逆行人生》,徐峥一反喜剧风格,想走现实主义类型(不排除是因为在《我不是药神》上尝到甜头)。但放置徐峥的导演影片序列中,这个现实主义真的不现实,更像是“囧途之外卖骑手”。

徐峥一囧多吃,连续吃,作为导演的徐峥,被困在“囧”里了。作为现实主义影片的《逆行人生》也被困在展现“现实”层面了。

坠落的中产家庭

中产家庭,是这部电影剧情发展的核心因素。男主角高志垒在某大厂做程序员,兢兢业业十一年,混到开发部组长,年薪几十万。但薪资高并不是意味着就是我们现在广泛讨论的“中产”,它只是一个必要条件。

中产更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比如影片中,高志垒的老婆拥有的一些奢侈品包包、化妆品;女儿即将要上的一学期3万的国际学校;以及最重要的在这所大城市里买到的房子。

高志垒就靠着几十万的年薪维持这一大家子人的生活。就在这种关键时刻,高志垒被裁员。本应得到70万失业金,但大厂只开出30万。祸不单行,高志垒的爸生病住院。高志垒只能妥协,拿30万给父亲治病。

唯一的经济来源没了,那意味着这样的生活方式也要保不住了。影片在后面也写到了,高志垒的老婆肖妮转卖二手包、二手口红;女儿不再上国际学校;父亲也不再住康复中心;甚至房子最后也被迫卖掉。

其实,高志垒一家丢掉的这些都不是生活的必要选项,奢侈包、贵族学校、康复中心等等,都有替代品。这里就有一个非常强烈的割裂感和冲突感,高志垒家庭进入绝境的处境就是卖二手包,而真实外卖骑手的绝境或许就是下一顿饭没有着落了。

高志垒家卖包,相当于《古惑仔》里“三鸡”虽然是跑路去台湾,但是至少还有劳力士傍身,不着急,不是陷入绝境,只是猛龙过江。

所以,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高志垒一家子活不下去了,只是原本的生活方式一点一点的被迫放弃了。不管是原本的大厂开发部组长高志垒去跑外卖也好,主管家务的全职太太肖妮打几份工也好,这都是他们为了保住所谓中产生活的底线。

这也揭示了这部影片的核心:重点不是拍外卖骑手,是拍一个中产家庭即将坠落,以及那个支撑家庭的中年男人的故事。

制造爽点

有了中产家庭坠落的前提,就可以讲到影片的高潮,也是影片中的爽点。高志垒从一个城市精英变成外卖骑手,这个落差,爽。再从骑手的最低级别青铜到最高级别钻石,一步一步打怪升级,爽。

高志垒做骑手这一段的叙事完全是爽文逻辑,制造矛盾、制造低谷、解决矛盾、稳步上升、突破自我、达成目标。以至于在争夺单王的那个片段,我们看到了好莱坞最常见的手法——“最后一分钟营救”。

高志垒在最后一秒钟送达了外卖,成为单王。同时伴随着酒吧里所有人的欢呼和喝彩,情绪值拉到最满。

当然我们可以说这至少还是部商业片,要制造一些看点,为观众服务。但是这里面的有些看点实在是有些刻意和不现实。

就拿出车祸举例,高志垒每每到关键时刻就要来个车祸。给老婆买了蛋糕要回家的时候,车祸。决胜单王的最后一单要完成时,车祸。

更扯的是,在被卡车撞了后还要继续起来去完成最后一单,拿到单王(跑单最多的骑手)。卡车司机要送他去医院,他拒绝去医院,还说他有保险。这到底是在讽刺算法,还是在为某平台开脱?(影片前面提到了平台强行给所有骑手买保险)

我猜徐峥大概也没有这个意图。只不过想让主角在从青铜骑手到钻石骑手,最后到单王这个历程更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点。另外这过程中还不得不提到高志垒程序员的身份。

在他跑外卖的过程中,还写了一个为外卖员服务的小程序,能够计算出最短最快的路线,不仅帮他赢得了单王争夺战,还让高志垒所在的片区所有骑手受益。影片结尾时,小程序被平台大佬看见,是否会再次进入大厂,影片留了个悬念。

这里影片讲的和现实情况似乎倒置了。现实中,高志垒这样的人物写出小程序后的正常操作不应该是利用此前的大厂资源去卖出产品吗?或者自己融资走创业的道路。但影片结尾,他女儿却说,爸爸当了单王,还要当站长。

而且此前引起热议的报道,哲学硕士、前南方系记者失业后做骑手,但他后来也找到了一个大学的教职。还有一个出圈的是大学老师去体验做外卖骑手,最后也回归了本职工作。

所以这不是关于外卖员的现实,这是中产坠落的剧情。

在这个剧情发展中,影片中高志垒其实不做外卖骑手,做网约车司机、工地工人也能表达出同样的意思。但导演徐峥选择外卖骑手,估计因为这个群体在当下最具话题性,主角在体验这个职业时也最具冲突性和戏剧性。毕竟为了顺应剧情,让剧情有爽点,其他的都是次要。

被工具化的骑手群体

也因如此,这部影片中对外卖骑手的刻画也是次要的。这也导致骑手群体在影片中的脸谱化和工具化。也就是说,外卖骑手只是为了服务高志垒这个角色。为了更好地讲一个中产精英男跌落的故事,顺便呈现了一下其他外卖员。

毕竟普通外卖员哪有什么爽文故事。大家并没有什么高尚的目的,都是简简单单赚钱、实实在在生活。但影片中的几个外卖员似乎都出于特别的原因,才要去跑外卖、去争单王。

老抠因为女儿白血病,急需筹钱;老黑因为转单让一个小伙截肢,因此背上道德债务。相比之下,唯一的那个冲着赚钱娶媳妇去跑外卖的倒更真实一点了。

这样呈现的潜在意义就是:外卖骑手是一个绝境之中、无路可退的选择。

这让那些普通外卖骑手怎么说,我都替他们感到一丝尴尬。我想他们会不会总有种感觉:我就正常跑个外卖,你们怎么就这么看我?再往深了说一点,还是涉及一个职业等级的问题。做什么都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讲到这里又能显示出这部电影的尴尬之处了。电影在宣发阶段,一直在强调外卖骑手这个卖点,但这又并不是关于外卖骑手的职业电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它最主要的批判都隐形了,通片只是用“系统”“算法”来一句话带过。

所以,这部电影还有一个拧巴的点在于,徐峥天真地认为大厂、系统、算法与外卖骑手是串联起来的,因此这个也想讲,那个也想呈现。这样的结果就是,每一个方面都没讲到位。

反观去年年底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年会不能停》,它的主题就聚焦多了。《年会不能停》很直接地刺激到打工人的痛点和爽点,是一部纯爽片。

但《逆行人生》就做成了反面教材。也可以说,徐峥要的太多了。既要现实主义类型,又要社会关怀,还要爽点和爆点。

话说回来,困在“囧”里也没有什么不好。很多大导演也是一直专注于自己擅长的类型片。而徐峥这个转型看起来不是那么成功,如果他单纯做一个关于大厂的喜剧片,是不是效果还好一些?

毕竟,我们的生活已经完全依托于大厂了。近些年,大厂为社会贡献了那么多话题,也实质性地制造了那么多的岗位。

关于大厂的梗、故事、笑话、经验,甚至是神话,难道还少吗?就像影片中,虽然只是开头和结尾出现了大厂,但大厂的掌控力却一直施加在每个角色的人生决策中。

来源:指北Focus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93636/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