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端到端”奇袭:中国内卷到了必须结束的时候

“端到端”奇袭:中国内卷到了必须结束的时候

2024年1月,特斯拉FSD(Full Self-Driving,全自动驾驶)升级到了V12版本,赢得这样一个评价,“更像是人类在驾驶汽车”。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越朴素,越牛逼。“像人一样开车”,自动驾驶,有了质的飞跃。

这次迭代,特斯拉使用了一种叫做“端到端”的技术,往后的七个月里,科技江湖翻江倒海,再无平静。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是人类科技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同时写下两个凿凿的结论:

第一,GPT技术有了超级应用,这次AI爆炸不是泡沫。一直有一种观点,ChatGPT爆火之后,始终没有超级应用,AI难逃沦为玩具的命运,并最终泡沫破裂。但是特斯拉用“端到端”完成自动驾驶的质变,就是基于transformer技术的超级应用。他来了,就在今晚。不仅自动驾驶的上限被打开,而且怎么做自动驾驶的方法论彻底改变。

“端到端”之前,车厂都在用模块化做自动驾驶,也就是基于规则(rule-based)。这个路线,特别适合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人海战术,堆人处理各种corner case。得益于中国市场火热,中国汽车品牌掀起智驾军备竞赛,头部公司的智驾团队干到了4000人-8000规模,最穷的,没有1000人的智驾团队,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在裁员和就业难的背景下,HR和猎头针对智驾工程师的挖角,却剑拔弩张。但是,正当卷的火热,“端到端”来了,技术路线变了。特斯拉做端到端的团队在200-300人。这路线不堆人,但掀起另一场军备竞赛——算力,今年年底特斯拉要把英伟达GPU的H100囤到8.5万张。这让人联想到OpenAI,几百人的创业公司,做出十万人大厂做不出的变革,再一多想,背脊发凉。

不久前还形势大好,因为挖人吵架,立刻180°掉头,各大车厂智驾团队停止招人,HQ变僵尸岗位,转而开始裁员。

“端到端”带来的第二结论是,中国必须结束内卷,必须立刻马上结束。另一个佐证是激光雷达,中国供应链+工程师红利,简直无敌,轻易就卷死了欧美玩家,但是最后证明——这样卷,没用,立刻被新技术降维打击。

激光雷达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美国创新,中国等着,不着急,直到有了商业前景,利用中国供应链+场景+工程师红利+牛马加班,冲进去,摧枯拉朽,高端科技品干成白菜价,几万美元被卷到几千人民币,卷死了欧美品牌。结果,“端到端”问世,彻底杀死了激光雷达的商业前景。中国那么多资源砸下去,但是在商业上是不可能有高回报了。

这是一个很严酷的警示,靠“卷”,中国到了今天的位置,未来,再“卷”,没用了,即使卷死同行,也卷不出未来,卷不出中国的出路。缺乏创新视野、底层技术和高阶战略,只会被降维打击。

要珍惜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不能再这样挥霍了。未来不是靠人才的数量,而是靠人才的厚度和高度。“端到端”是一计棒喝,揭开残酷的事实。

01 卷死美国激光雷达

无人驾驶从诞生起,就在依靠激光雷达。直到马斯克的出现。这家伙说要靠“纯视觉”实现无人驾驶,留下那句,严重的挑衅:傻子才用激光雷达。(Lidar is a fool’s errand)

马斯克的解释是他经常用的第一性原理——人就是这样开车的,不用雷达,用“看”。

有趣的是,马斯克的观点在中国收获最多嘲笑。这里流传着一个经典的中国叙事——马斯克不用激光雷达仅仅是贵(的确,当时还几万美元一个),只要中国发力,把价格干到几千,你看着,马斯克这厮用不用。

检验用了九年时间,给了我一个极度震撼的答案。

无人驾驶的起源,一般认为是2004年,DARPA组织沙漠无人驾驶挑战赛。Velodyne从起点就参与其中了,这家成立于1983年,原来做音响的公司,开发的传感器装在了参加比赛的车上。第一届,没有一辆车完成比赛。第二届,也就是2005年,已经有车完成比赛。自动驾驶确立了四件套——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摄像头。其中最重要,也是最贵的,就是激光雷达。

观众席里,Google创始人佩奇,看的热血沸腾。Google最早下场做无人驾驶,2010年,拿出第一代原型车,车顶一个“罐头”(一个旋转式的激光雷达),从此确立无人驾驶的标配。霸主地位属于Velodyne,一个激光雷达7.5万美元。一辆测试车一两百万美元,大头是激光雷达。

简单来说,无人驾驶就是激光雷达,激光雷达就是Velodyne。

随后,AlphaGo赢围棋冠军。AI大火了,带自动驾驶小火一把。Velodyne的64线激光雷达数十万人民币一个,你还别嫌贵,供不应求,付钱后提货,排队半年起。激光雷达是一个精密的光学仪器,彼时依赖工程师调试校正。64线激光雷达产量非常低,一周只生产几台。

2016年8月,福特和百度两家公司共同投资1.5亿美元入股Velodyne,只为获得优先提货权。百度在阿波罗1.5版本的发布会上骄傲地说,只要加入阿波罗平台的合作伙伴,可以以百度的价格体系,优先拿到Velodyne的激光雷达。兄弟们,天大的福利啊!

后来是经典的中国故事。硅谷诞生酷炫屌炸天的高科技,中国不着急,让美国人搞去。我们的特长是专注搞钱,不见兔子不撒鹰。从2004年开始,十几年了,Velodyne在激光雷达,建立了看似无法撼动的巨大优势。

然而,2019-2020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突然爆发。中国力量排山倒海而来,傲慢且缓慢的Velodyne,让你见识一下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2020年1月,禾赛科技完成1.73亿美元的C轮融资,光速中国、博世集团领投。6月,速腾聚创又融资一轮,背后站了比亚迪、上汽、北汽、宇通等汽车龙头。

不造车的华为,说要帮车企造好车,最重要的事之一就是搞激光雷达——这个汽车智能化最重要也是最贵的部件。

还有大疆孵化的览沃科技、蔚来扶持的图达通,还有赛瞳科技、镭神智能等等等等,还有完整丰满的供应链,激光器有炬光科技、瑞科激光、创鑫激光,探测器有阜时科技、光特科技、宇称电子,做芯片的有芯视界、安路科技、圣邦……

就这样,激光雷达从高大上的几万美元,被干到白菜价的几千元人民币。依靠的是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中国极强的供应链体系+中国新能源汽车订单爆发等等,等一下,还有,一张“催命符”,中国汽车市场的“年降”制度。

年降,是整车厂要求供应商每年都要降价,一般每年3%-10%,多的可以到20%-30%。兄弟之间不谈钱,只谈生死,要么跟上组织的步伐,要么从此抛弃你。

降价!比亚迪等几个大买家,一直就是这个态度。

还不跟近大哥!

2019年行业龙头禾赛科技激光雷达的平均售价是1.74万美元(约12万人民币),2023年,变成了3200元人民币。速腾聚创、一径科技、亿咖通、森思泰克都把价格拉到了千元甚至千元以内,

欧美品牌,搞十年都无法量产大批量上车。让开吧你,还是要靠中国的人民战争掀起激光雷达的“上车潮”。从前,高端车用个激光雷达就不得了了,但现在中端车都尽管用,中国汽车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激光雷达4颗以下,请别说话”,闭嘴吧你,让隔壁老外看到,还以为我吃不起。就是那么奢侈,中国汽车从此站起来了。

赢了!你永远可以信赖中国能卷死欧美品牌,2019年末,Velodyne决定裁掉中国办公室,在华销售模式从直销模式恢复到“代理”,基本放弃中国市场。2023年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占率排名前五的厂商中,前三名都是中国企业,是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和图达通,三家的市占率加起来有80%。

如果故事就到这里,如果没有AI,多励志热血的一个故事啊。

02 “端到端”的棒喝

AI革命,马斯克一直是那个捣乱的人。我在文章《AI革命,马斯克才是最重要的那个人》,专门介绍马斯克在AI发展中扮演的另类的角色,诡异的使命。

2015年马斯克放狠话,“傻子才用激光和毫米波”,“任何依赖激光雷达的人都注定要失败”。

他倒不是针对谁,他只是单纯地想说,在座各位都是垃圾。

马斯克的理由是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 reasoning),将事情缩减至其根本实质,再来想解决方法,人类就是通过“看”来开车,那自动驾驶就应该依靠纯视觉。

但是,在中国产业界大多数人,选择捂上耳朵,我不听,我不听。你就是嫌贵。你就是只会商业模式,想普及电动车,就不能贵,一颗雷达比车还贵,不允许!你要纯视觉,是因为这样最老款的特斯拉也能通过OTA升级,才能忽悠老车主。blabla。。。最后甩上一句,等中国供应链把激光雷达卷到几千块,看你用不用?!

这些年,其实,单论车,马斯克已经双拳能提百手。特斯拉发新车太慢,2016年的model 3 和2019年的model Y,之后都没有大改外观。或者说,很可能,特斯拉根本没想用快速发新车,来拉销量。而中国这边,群起攻之,这两年我刷抖音,几乎每天都有车企在开发布会,不是发新车,就是”进化日””AI Day”,看上去好像一推新东西。前几天,极氪“一年磨三剑”,被车主堵了办公室,就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写照。

中国车企是真卷啊,传统车企大改款的周期往往是5~6年,而中国车企硬生生把新车换代周期固定在了1年,和智能手机的迭代速度一样了。

卷出了销量,但是卷的质量怎么样呢?

端到端的奇袭。是一计棒喝。

什么是端到端?

“端到端”,对应的是之前的技术路径,模块化的基于规则(rule-based),也就是把自动驾驶系统分成感知、决策、执行三个大类。通过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先感知周围有什么,再做个决策,再告诉汽车怎么做。三个模块,每一层传递都有信息损耗,而且,流程很呆板,会遇到无穷无尽的corner case。

而“端到端”就是把三个核心模块整合在一起,传感器端收集信息,就直接到另一个端,执行端立刻执行。

太抽象了。举一个形象的例子,就很明朗。我的车在自动驾驶,右边有一辆卡车压线了,按照rule-based,感知到卡车压线,决策判断,最后根据规则,大概率就是刹车减速。

但是我本人开车不会那么“笨”,遇到这个情况,我会判断,卡车是要变道?还是不小心压线?或者卡车右侧有点挤需要一个短暂的避让?又或者司机睡着了?最终我的决策,不是猛踩刹车,反而是一脚油门,加速超车,远离卡车。

行业评价特斯拉FSD的“端到端”,“更像人开车”,现在你直到,多高的评价了吧。靠的是,大量优质开车视频灌输进去,AI自己学习,像人一样决策。

当下,小鹏对智驾的提炼特别好,自动驾驶已经完成了“能用”,接下来要“好用”,在到你“爱用”。靠什么呢?就是需要像人一样开车。

在原来的rule-based模式下,也能调优到“像人一样开车”,可以靠人海战术。刚才的卡车压线,无非就是一个corner case,给我弄一堆工程师,分析,加感知,写规则,加很多ifelse,把代码越写越长,做很多判断,得出比较准确的操作,体验就上去了。这个解决方法,特别适合中国的工程师红利,我们人多又便宜嘛。

“端到端”把这个游戏改了,不比人多,比算力,算力多+优质开车视频数据多,让AI自己学习,不要再逐个分析无穷尽的corner case了,瞬间,代码从30多万行缩减为仅有3000多行。自动驾驶的上限打开了。

“端到端”刚出现时候,很轰动,但是大家观望,因为也有很大问题,比如,”端到端”本质上是一个黑盒,无法解释,不像rule-based,每条规则都看得见。但是经过七八个月的检验,行业高度认可了这个新事物。

何小鹏是大方承认的代表,他说过:我个人的建议是别犹豫,赶紧改,“端到端”才是大家伙”,在此基础上,2024年就是智能驾驶的拐点。“大模型+端到端”已经把智驾能力进展从以前的按“年”计算,提升到按天计算。

其他车企,嘴上不说,但是身体很诚实。比如,原来军备竞赛的自动驾驶团队,不招人了,裁人,转“端到端”。

江湖翻江倒海。

比亚迪王传福曾经说自动驾驶是“虚头巴脑”,“皇帝的新衣”,但是看清智能化的未来,又能迅速行动,快速补短板,很快在智能驾驶上,算法、芯片、产业链都有了布局,有了大约4000多人的团队。华为,是给中国无人驾驶弄出里程碑的狠角色,大约有7000人规模。另外,小鹏超3000人,其余主流车企、智驾Tier1在千人规模。一度,猎头挖人,大打出手。

但端到端不一样了,特斯拉端到端200-300人。这像极了OpenAI,也就几百人,做出十万人科技公司,也做不出来的颠覆式创新。

游戏规则变了:rule-based下,优势在工程师红利,人海战术。而“端到端”,优势在算力。马斯克不是不投入,他也搞军备竞赛,不过不是招人,不是剥削牛马加班,而是靠算力。

特斯拉今年还要花100亿美元用于AI的训练和推理,光是向英伟达买AI芯片就要30-40亿美元。2024年底前,马斯克的Dojo 超算中心总算力要提升至 10 万 PFLOPS。怎么理解呢,纸面上比较一下,中国汽车行业比较领先的,华为的超算中心是3500 PFLOPS,长安1420 PFLOPS。

特斯拉是10 万PFLOPS。

“端到端“出现的七个月里,中国车企几乎都跟进了,不过,不是做特斯拉的全局式端到端,而是分段式端到端,被调侃为“端到端到端到端”,行业认为,很大一个原因是算力不够。

马斯克也是大力出奇迹的人。只是下一个时代,大力出奇迹的“大力”,是算力。

03 老一套的“卷”正是当下的障碍

一个端到端,把中国车企的智驾团队,干了个180°掉头,挖人到裁员。血淋淋的教训。

而技术迭代的另一个祭品就是激光雷达。

砸了那么多资源,那么多钱,卷死欧美品牌。现在被“端到端“宣判,激光雷达不会有丰厚的商业回报。

我知道,你要说不服。我们能听到很多为激光雷达辩解的声音。比如,端到端是黑盒,需要激光雷达做安全冗余。李斌说过,谁说不要激光雷达,就是非蠢即坏,马斯克也不是每次都对。禾赛的CEO有一个比喻我很喜欢,说激光雷达是“作弊武器“。特斯拉是好学生,做题快算出答案,但是你用激光雷达,直接翻到答案那一页。激光雷达,是在帮一般学生追赶好学生。

这些都很有道理。但是,问题的核心不是“要不要”,而是——激光雷达的地位彻底变了,一落千丈。之前是自动驾驶的必须品(自动驾驶诞生时完全依赖激光雷达),是绝对C位,以前车企发布会只有请Velodyne领导来站台才有面子,就像现在消费电子发布会一定要找高通站台一样,而现在,激光雷达,地位一落千丈,锦上添花?或者可有可无?武林上的事,真是很残酷啊,一瞬间,卡擦,不重要了,C位大哥变成了哈喽小弟。

何况卷了那么多年,中国遍地产能那么多。如果你的定位是“安全冗余”,你凭什么要高价,我马上换一家,所以在商业上宣判了死刑。资本不会说谎的,激光雷达基本都上市了。欧美那几家几乎被卷死了,跌99%,而现在市占率最大的中国的禾赛和速腾聚创,距离最高估值差不多跌去了75%。

这样的故事不少了。最近,光伏的闹剧在狼狈收场。

2022年,光伏热度起来了,仅上市公司就有108家跨界杀进光伏产业。其中有全国500强企业,还有地方国资,还有无缝服装生产和代工企业,还有珠宝行业,甚至还有生产水牛奶的企业……对,跨界搞光伏。

最近集中爆雷了,不完全统计,超20家公司存在退市、项目终止、延期、裁员、停产、欠债、欠薪、诉讼等公开恶性情况。

电动汽车和光伏,是中国产业政策成绩的代表,“卷”起来的样子也很相似。国家有支持政策,地方政府、金融机构、资本、大企业都打起了自己的算盘。有成绩,卷死了欧美品牌,但也有问题,产能过剩,引发国际贸易纠纷。

“卷”,曾经是功大于过,卷出了竞争力,助力了产业升级和突围,但是当中国已经来到这个体量,再卷,就是路径依赖,依赖老方法,一叶障目,就会看不清未来的路。

还是说车吧,很多“卷“是以破坏法治,破坏产业价值观为代价的。

996践踏劳动法。还有上文提到的,颇有争议的“年降制度”。所谓,降本增效,分享几个中国供应链里有人尽皆知的恶心故事。某大品牌,凡是要进他采购,就要交技术资料,几周后,告诉你,要么降价一半,要么我就自己研发了,我们研发部门看了,觉得没难度。

还有一则故事。某大品牌采购,下1000万的单给A,拿到A的图纸和模具,交给B,你看,图纸模具我给你,你不需要研发费用,价格必须是A的一半。然后再找A,B只要你的一半价格,你降价不?。。。

所以,智驾团队从抢人到裁员、激光雷达一落千丈,不能简单地用“创新就是要试错”来解释,而是,真的太“卷”了,卷到我们的生态底层病了,如今我们想栽创新的苗,但是我们的土壤是病的,这怎么搞?必须改变。

大公司,一年下来,核心精力是很有限的,怎么分配,这就是产业价值观。

特斯拉,分配给“卖车”这事的核心精力,是有限的,赚钱这事,其实耽误了。按照行业规律,快速多出新车,特斯拉会卖的更好。

中国这边,冰箱大彩电,一年那么多新车,我也能理解,很多企业要生存。但稍微苛刻一点,容我说两句,比如,特斯拉最大竞争对手,中国利润最丰厚的新能源车企,这几年新车是多的,各个细分赛道杀进去。更有意思的是,从2020年开始,每个季度,它的单车价格是下降的,但是毛利率反而是上升的,从21%到都干到28%了。为什么?因为工作重心还是老一套,降本增效,扣硬件成本,卷,勒紧裤腰带奋斗,鞭子抽在自己和伙伴的身上,大家咬牙冲啊。

这一套东西,过去是对的,有功的。但是当下,已经是中国突围的障碍。衣公子一直觉得,小业靠自己卷,大业靠伙伴。我们很多企业已经成功到自己当行业带头大哥了,再卷,没用的,你要再进步,除非中国迈过一个槛。风暴要来了,有人想着怎么给自己筑起墙,而有人想着怎么给村庄装个风车。

作为行业带头大哥,你要做的是领导好生态,建立健康的、尊重知识产权的产业价值观,兄弟们都有合理的利润,大家一起帮中国想想,怎么汇集顶级人才。

端到端开启了一个时代,未来比拼的不是人才的数量,而是人才的高度和厚度。

国策常提的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用大白话来说,也是这个道理。

其实,马斯克一直是好对手,甚至是中国的福将。2019年特斯拉入华,作为“鲶鱼”,成为中国电动汽车爆发的催化剂。这一次,“端到端”,希望它还能再当一次鲶鱼,一计棒喝,中国到了必须结束内卷的时候了。

来源:衣公子的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93737/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