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备受争议的女拳王把JK罗琳们告啦?

最近看热搜说陶晶莹直接呛声JK罗琳。

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有啥矛盾?

原来是因为JK罗琳指责性别争议拳手参加奥运,其中包括中国台北拳击冠军林郁婷。

同样身为台北人,陶晶莹忍无可忍,怒发冲冠,为其打抱不平,痛斥罗琳没有礼貌,滥用影响力,只知道通过外表评价别人。

不光是她,还有不少台湾公众人物站出来力挺林郁婷,称其“才是哈利波特”。

并焚烧《哈利波特》表示立场。

我去看了JK罗琳的原文,尖锐得言简意赅:

“怎样才能阻止这种疯狂的事呢?一个身负重伤的女拳击手,还是一个被杀害的女拳击手?”

配图不只有林郁婷,还提到巴黎奥运会另一位女子拳击冠军,阿尔及利亚的伊曼·哈利夫。

实际上,这不是罗琳第一次为此发声。

某场比赛中,哈利夫的对手在比赛开始46秒后,就宣布退赛,并且情绪崩溃,大呼比赛不公,“她就是个男人!我不想被打死。”

当时她就直白地谴责对方,称其是“男性拳手”、“殴打女性并欣赏对方的痛苦”。

马斯克和特朗普也为此发声抗议过:

“男人不应该参与女子运动。”

“当然。”

“我会让男人远离女子运动!”

后来,哈利夫在决赛中击败中国拳手杨柳,获得冠军,更是争议四起。

有人评价冠军名不正言不顺,“男人凭什么参加女子拳击,xy就是男人别沾边女人。”

痛骂奥委会眼瞎,“男女不分。”

在外网,尤其是X上,相关言论更多。

“这个人比女性强壮太多。这种情况必须在女性严重受伤前停止。”

“允许这个人和女性比赛,完全不公正。”

“懦夫应该和有相同染色体的人对抗。”

搞到现在,哈利夫觉得不堪其扰,通过律师向X平台(原推特)以及JK罗琳等人提出起诉,指控他们涉嫌“严重的网络骚扰行为”。

大家为啥偏偏针对这两个人呢?

因为成绩太好?

外表太男性化?

不,当然不是这样浅显的原因。

事情得从IBA(国际拳击协会)的裁决说起。

2022年,哈利夫和林郁婷参加拳击世锦赛时,收到投诉,随后IBA请两人进行了性别测试,结果显示“两人不符合女子参赛要求”

因为以前没见过这种情况,又考虑到检测可能有误,IBA没有立即取消成绩,而是向IOC(国际奥委会)做了通报。对方没有回应。

随后,IBA决定二次检测。

于是在2023年世锦赛第一场比赛开始前,两个人在印度新德里完成了血液采集,由另一家实验室检测,结果与第一次完全相同。

二次复核,结果统一。IBA宣布取消两人参加女子组比赛的资格,并表示可以向国际体育仲裁法庭CAS上诉。(哈利夫曾提出过上诉但中途撤销,林郁婷并未上诉。)

考虑到运动员的隐私,IBA不能公开血液测试结果的文件,但公布了哈利夫当时的签字文件,证明哈利夫知情,且接受了这一决定。

根据文件,他们做出这一裁决是援引了IBA技术和竞赛规则4.2.1。其中明确写道:拳击手将与同一性别的拳击手进行比赛。

也就是,女子对战女子、男子对战男子。

值得关注的是,同年5月,IBA对其技术和竞赛规则4.2进行了补充,明确了男性/女性的定义,即由个体的染色体来决定。

这则声明表示,主要是考虑到“性别发育差异(DSD)”运动员参加拳击比赛时,可能对他人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危险。

所谓DSD,是一种性发育异常疾病。

简单来讲,男婴在发育过程中因睾酮合成不足或作用障碍,或女婴在发育过程中因暴露于过多雄激素,导致性征发育不足,出生时男女性别难辨的临床表现,被认为是“两性畸形”。

这种性染色体与性腺、外生殖器的表现不一致的情况,被称为性发育异常疾病,即DSD。

结合这几点可以推测,哈利夫和林郁婷都属于DSD患者,性染色体为XY。后来,IBA的工作人员在采访中证实这点。

那为什么两人能参加奥运会呢?

因为奥运会有自己的规则。这是由IOC来决定的,和IBA没啥关系(IOC今年还撤销对IBA的承认,更不会理睬他们的裁决)。

按IOC的说法,两个人出生就注册为女性,并且都持有女性护照,“遵守比赛资格和参赛规定”,所以能参加奥运会女子组别。

这话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人类的性器官通常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但有些婴儿由于染色体异常,并没能发育出符合性染色体的性别特征,这就导致了DSD。

DSD患者的染色体往往和自身性征并不匹配,介于中间人的状态,不便归属某一方。

而这两个人出生时都没有体现出男性的生理特征,一直被当女孩养大,身份证件上的性别信息没有发生过改变,的确符合IOC的要求。

甚至,哈利夫的父亲还曾以“不适合女性”为由反对她练拳击。其之前的比赛成绩也菜菜的,输过其它女运动员很多次。

所以支持者们认为这不是靠染色体获胜,而是靠自己的勤学苦练才走上了颁奖台。

但是无论怎样论证,人们并没有足够的证据,将DSD运动员的成绩与XY染色体分割开。

而这恰好就是当下性别争议的核心问题。

高中生物就教过我们,XY染色体会分泌相对高浓度的睾酮。而睾酮可以用于调节体内多种指标,具有维持肌肉强度及质量、维持骨质密度及强度、提升体能等作用。

有报道指出,对2011年和2013年田径世锦赛中的1332名女运动员检测后发现,高睾酮水平的运动员表现明显优于低睾酮水平。

国际田联也做过研究,“女性睾酮水平从0.9 nmol/L增加到7.3nmol/L,能使肌肉重量增加4%,肌肉力量增加12-26%。”

同为女性,基于不同的睾酮水平都会产生明显的对比。在男女性本身睾酮水平差异巨大的前提下,无疑会造成更大的差异化。

(通常来说,携带XX染色体的女性睾酮水平一般在0.06-1.68nmol/L,拥有XY染色体的男性睾酮水平则介于7.7-29.4nmol/L。)

这也是导致男女生理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受睾酮水平及其他因素共同影响,男性的肌肉力量、骨密度、体力水平普遍高于女性,这些在竞技体育中都会转化成明显的优势。

你看田径赛场上,女子百米至今未破10秒大关,但10秒已是参加巴黎奥运会男子百米的入场标准。差距可见一斑。(当然顶级女子运动员的成绩,也不是一般男性运动员追得上的。)

如果男女进行混合竞赛,男性运动员可能会在多数项目中占优。尤其在某些接触性或高冲突性的项目,男性运动员的存在,还会增加女性运动员受伤的风险,降低参赛动力。

考虑到性别平等问题,女子组应运而生。它的初衷就是为了保障女性运动员的合法权益,为女性提供参赛机会,让她们被看到。

实际上,所谓的男子组和女子组只是一种习惯性的叫法,真实情况更接近于普通组和女子组。因为女性运动员往往可以参与前者的比赛(虽然通常没有人这样做),而后者只允许女性参加。

那么,怎样获得女子组参赛资格呢?

起初,有些赛事要求女性运动员携带相关的医学证明,比如Femine card(女人卡)。

到了1966年,欧洲田径锦标赛首次组建了用于性别检查的委员会,由三名女医生确认所有女运动员的生殖器及性征,讲究眼见为实。

这种检查很快被指控不尊重女性。

紧接着,“巴尔测试”这类遗传检测被引入,即通过检测性染色体来验证运动员的性别。

但正如最近的争议,这类测试的公正性值得商榷,有些特殊人群会模糊地介于边界间。

再加上现在性别开始变得更为灵活且流动。考虑到赛事的公平公正,大家普遍以睾酮标进行衡量,然而标准并未完全达成一致。

比如世界田联(前国际田联)2023年更新规定,要求女子组所有项目参赛者,必须保证其睾酮水平在赛前24个月低于2.5nmol/L。

这个标准比修改前降低了一半。

而奥委会的标准放得更宽,要求女性运动员必须保证其血清中的睾酮水平在赛前12个月低于10nmol/L,无论跨性别还是顺性别。

(但有些奥运项目可以单独制定标准)

但这也不是完全公正的。

世界田联所要求的2.5nmol/L,和普通女性的睾酮水平似乎还相差不远,但奥委会给出的10nmol/L,却远远高出一大截。

顶尖比赛中,这样的差距足以决定胜负。

另一个问题在于,对运动员的检测并非是全年无休的。或许有这样一种可能,运动员以高睾酮水平进行训练,再降低水平进行检测。

虽然伴随着睾酮水平降低,肌肉质量、骨密度都会下降;但过去的高睾酮水平还是能让运动员获得更有优势的骨骼与肌肉强度。

结果就是出于平等所制定的规则,最后似乎又会带来新的不平等,有悖于初衷。

其实你得承认,在这场性别争议中,无论是支持者和反对者,他们背后追求的东西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只不过大家带入的视角不同罢了。

所以光在这里争论这类人有没有参赛资格,配不配拿女子冠军,永远得不出结论。

因为现有规则并没能充分考虑到这些特殊人群的存在,就导致他们只能强迫自己去融入。

结果大家都看到了。

那么,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或许,直接以睾酮水平来分组?

就像拳击和举重里的体重分级一样,让低水平与低水平比较,高水平与高水平比较。

又或许,为这类人设置单独的赛事?

毕竟现在残奥会、特奥会都有,再多一个第N性奥运会似乎也无伤大雅。

最后,男子与男子对抗,女子与女子对抗,跨性别与跨性别对抗,DSD与DSD对抗。

大家都能找到合适的战场。

其最后的逻辑是相似的,就是尽可能地营造相对公平的环境,让大家进行竞技。

这才是对运动员们最好的尊重、认可和正视。

相信他们也希望能更名正言顺地获得胜利,而非始终笼罩在“不公平”的言论中,不是吗?

来源:雷斯林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