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好多帖子都在吐槽日本买米难、买米贵的事。
旅居当地的朋友发现,今年新米价格比往年高出了近一倍。
某些品牌的新米,5千克要卖到3200多日元,折合人民币158元。
而且即便你有钱也买不到米。
好多商店里的米架都空了。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要问了:
大米自给率100%的日本,为啥忽然缺米了?
故事还得从两个月前说起。
早在五、六月份,米价上涨的报道就频繁出现在日本的产经新闻里。
越光米的现货交易价格一度达到每60公斤2.4万日元,比去年上涨了近八成。其他品类大米的采购价也比从前涨了两到三成。
由于进货价变高,一些商超提高了大米和各种米制品的售价。
“每周日九折”的大米促销活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每包大米10%-20%的涨幅。
便利店里的寿司和饭团也越来越贵。
鉴于日本这几年生活物资一直在涨价,多数人对此已经见怪不怪,没有太纠结这个现象。
《朝日新闻》当时采访了不少上班族,他们说自己应对米价上涨的办法就是控制食量、少买米。
到了七月份,越来越多的家庭担心米价还会飞涨,于是换了逻辑,开始疯狂囤米。
你三包,我五包,一通操作搞下来更加速了市面上库存米的消耗。
而超市里空荡荡的米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恐慌,促使更多人加入抢米大军。
恶性循环根本停不下来。
为了稳定大米供需,好多超市推行限购政策。比如,伊藤洋华堂就规定每位顾客每单只能购买一袋大米。
农林水产省也发声呼吁公众保持理性,不要跟风买米。
只是,这些建议没有发挥多大作用。
尤其当气象厅8月9日发出巨大地震警报后,谁都无法阻止日本人出门抢米抢水抢卫生纸的脚步。
不久后,地震警报解除了,可市场上可以流通的米更少了。
除了囤积效应的直接刺激,这次米荒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直以来,日本的耕地面积就在不断减小。
从1962年到2022年,一共减少了三成。
考虑到他们国家人口递减的大趋势,以及民众饮食结构的变化,余下的耕地理论上也能养活现存的1.25亿人口。
可不巧的是,去年夏天遇上极端酷暑,造成全国大米减产。
这就带来了一个糟糕的结果:2023年,日本稻米收获量仅有661万吨,创下历史新低。
供给端一发烧,需求侧自然会跟着一起感冒。
从今年一月开始,大米的民间存量就明显下滑,到了四月份以后,愈发捉襟见肘。
而除了“天公不作美”的因素,一些日本媒体人认为,大量涌入的外国游客也加剧了米荒。
今年前7个月全球旅日游客较去年同期暴增61.7%至2107万人次,创下历年同期新高纪录。
本来粮食产量就少,多了2107万张嘴,大米就更不够吃了。
这种说法听着有道理,可专家却觉得不靠谱。
农林水产省的智库学者表示:
即使每月有300万游客在日本逗留一周,三餐都吃米饭,消耗量也只占大米总消费量的0.5%左右。
况且,也没有多少游客真会三餐都吃米饭。
面对这场令和年间的“米骚动”,满朝文武支支吾吾。
现在,大阪府已经正式向中央政府发出请求,希望他们投放储备粮入市。
但农林水产大臣却表示,这得谨慎考量。因为九月是新米大量上市的时节,这时候释放储备米可能会影响大米市场的稳定。
大阪府知事深感无奈。面对媒体采访,他就说了一句:
“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具体事务的危机感上存在差距。”
农协估计,9月新大米上市后,短缺现象会得到缓解,但高米价的趋势恐怕会延续到年底。
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希望,这场米骚动能让官方反思一下当前的农业政策,重新考虑“粮食与人口”、“城镇化与耕地”、“农民利益与消费者需求”的关系。
然后再多想想那些被废弃农田,还有严重老龄化的乡村。
“如果乡村农业后继无人,谁来保证我们的饭碗呢?”
某位日本学者在一篇短评中写到:
“如果想从根源上告别米荒,还得扭转当下扭曲的稻米政策。 过去,日本政府和农协为了保持大米价格稳定,有意识地引导农民减产,鼓励他们种植饲料作物,还有那些用于出口的精品大米。 现在,是时候改变这种想法了。”
稻米是国家的命脉。
别到了米缸见底的时刻,才去思考耕地安全的重要性。
居安思危真的很重要。
来源:雷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