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riv:听到件挺无语的事。某外资公司乙方给某中国公司甲方提供了一大批工业装备,开具的质量保函金额高达3000万。这个质量保函还是见索即付的那种,不管实际上有没有质量问题,只要甲方认为质量有问题,都可以去银行兑付。乙方不服,那就仲裁把钱要回来。
结果呢,项目执行中确实有不少纠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眼看保函到期了,乙方估摸着甲方肯定要去银行索偿。于是问自己的律师F记,能不能向银行提出异议,不要让银行支付。F记是中国最优秀的律师事务所了,在保函纠纷方面也很专业,分析了半天,给出的结论是没戏……保函写得很绝对,银行肯定会支付,等着打官司吧。估计F记高兴坏了,老外的诉讼最好赚钱了。
到了保函最后一天,乙方就静静的等待银行支付的通知,F记开心的等待仲裁的委任。
结果没想到的是,银行拒付了。
银行内部争论了半天,拒付了。
乙方很好奇,为啥呀,我们都躺平了,咋你们还拒付。
银行说,甲方提交的索偿材料,形式要件有问题。项目名字写错了(用的是甲方内部俗称的项目名,而不是合同约定的项目名),此外还有几处错误。有些规定动作,也没做。银行内部争论了半天,但是毕竟形式要求错误太多,只能拒付。
由于甲方是在保函有效期的最后一天提交的,这一被拒付,保函就过期了,这3000万质保金,就不能立刻划转到甲方了。甲方只能证明质量有问题,找证据定损,打官司要钱了,能要到多少,可就不好说了。
这下F所还是会很开心。甲方就傻眼了。
最近几年呢,有些企业,为了合规,找律师从来都要招标,招标还经常是最便宜的中标,看起来是避免了资产流失,甚至还专门强调能不请律师就不请,尽量用法务处理。结果好多时候企业经办团队就懒得走流程,直接让一线人员弄。
这不,本来花个常法律师几个小时工作量,最多一万块钱成本(这还是F记这样的顶级所的价格,换别家更便宜)就能做好,做不好还能追责的事,就这么搞砸了。
3000万,够请常法律师干100年了。
嗯,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