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夕:刷到张宁分享的The Verge对Evernote的采访播客,一个小时的对谈听完,感觉信息密度还是有的,但也不是特别多,整个叙事的亮点在于对触底反弹的复盘,贡献了不少来自一线产品端的视角。
Evernote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这是我们都知道的,十年前就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生产力应用,即使它家道中落了,后来崛起的各种笔记应用也没有哪个触及到Evernote曾经抵达的出圈高度,嗯,Notion应该也没有做到。
不过可能也正是因为心态膨胀了,才让Evernote头也不回的走上了歪路:它开始想要成为一家生活方式公司,就像科技行业的Nike那样,把重心放在了自营电商上,努力贩卖那些贴牌的袜子、便利贴、咖啡杯等实物商品,结果可想而知,连带着主营业务全面下滑,换了几任CEO都无济于事。
2022年,Evernote被意大利公司Bending Spoons收购,并裁掉了所有的美国员工,这被视为摆烂的信号,昔日的创新领头羊被垂暮的欧洲互联网捡走,这个故事大概也不会有什么下文了。
Bending Spoons也是一家很有意思的公司,它有点像不良资产收购商和初创企业孵化器的混合体,奉行的策略跟芒格喜欢的那种专在市场上「拣烟屁股」很是接近,就是瞄准发展受阻由盛转衰的产品,在估值大跌的情况下压价买入,然后回炉重造。
重造手段也很简单粗暴,把人全部裁光,由自己的团队接手,每个产品也不再是独立的项目了,都共享着同一个开发中台,突出一个节约成本,这套反常识反硅谷的做法也加深了当时对于Evernote命运的悲观态度,但同样很反套路的,Bending Spoons好像还……真把事儿给做成了。
这次Evernote能找The Verge做PR,就是因为数据表现非常不错,经过两年时间时间重新实现了起死回生的上升曲线,而播客标题也是长吁一口气的「The great Evernote reboot」。
产品负责人表示,Evernote有着特殊性,它和Bending Spoons善于重造的其他工具类应用不同,代码库里的最早痕迹甚至可以追溯到2004年,光是理解和消化它的客户端,就花了很长时间,并意识到重造是不可能的,只能尽可能翻修,一边刷漆一边营业。
减少技术债务(Technical Debt)是Evernote改造工程里最难的一件事,不光是屎山代码让人头大,砍功能也是非常容易得罪用户的做法,如果把那些依然留在Evernote里的用户视为忠诚顾客,那么惹恼他们的最直接手段就是让他们在打开Evernote后总会隔三差五的发现有几个按钮又不见了。
所有的取舍都关乎平衡,平衡这个词在播客里出现了很多次,在语境里的意思是用最少的痛苦换来最大的改变,Bending Spoons似乎还去找微软咨询过技术问题,而微软那边的反馈是,运营Excel这样的产品,最大的难点在于哪怕你删掉一个只有1%的用户点击的功能,但这仍然意味着千万级的用户在依靠这个功能工作,但是如果一款产品永远只会做加法不能做减法,那到最后一定会变得臃肿不堪并无法使用。
「你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满意,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明白,新的Evernote必然会搞砸一定比例的用户体验。」
Evernote的选择是把「改善生活」这个基础能力当做唯一的竞争力去改写产品,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圈定它的核心用户,同时也承受非核心用户骂骂咧咧的退出群聊。Bending Spoons以最快的速度改掉了Evernote曾经伟大却不切实际的平台化使命,把Slogan回归到了最通俗的价值点上:「驯服你的工作,管理你的生活」(Tame your work, Organize your life)。
至于基础能力的标准是什么,Evernote采用了高频调研的方式,去对用户需求做量化统计,投票越多的,开发排序越是靠前,回归少数服从多数的简单规则,比如用户会说Slack有哪些点很好,没问题,开抄,什么产品经理的尊严和主见,不存在的。
砍掉冗余功能也让Evernote找回基础能力变得更容易了,比如新的同步引擎可以让多设备之间的修改始终保持一致,这在最古早时就是Evernote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后来产品越做越大,同步效率也不可避免的被拖累了。
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使用Evernote,在这里面寻找最大公约数很难,但在大规模的量化统计后,主流的用户画像还是出来了,可以分为三类:用来收集和整理各种信息的备份者、希望高效率保存灵感和思路的创作者、构建个人知识库的生产者。
也是在这个过程里,Evernote完全的放弃掉了企业市场、项目管理市场、甚至部分程度的协作市场,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个人用户身上,只为这些经过提纯后的使用者供给产品,并在社交媒体上遭受着一轮又一轮「你变了」的骂声。
但数据不会说谎,Evernote的留存率现在是史上最高的,最近半年的下载量提升了50%以上,久违的新用户开始涌入,曾经濒死的下坠曲线也开始重新上翘,这让公司内部非常兴奋。
谈到产品改造,关键词始终还是平衡,AI很强大,但很多人会在笔记里存放敏感信息,甚至包括他们的密码,会有担心被窥探的本能心理,所以Evernote在AI引入上用了相对保守的尺度,也增加了端对端加密的架构,「但是真的希望大家不要用Evernote来存密码,毕竟这不是一款专业的密码管理应用」。
还有降本增效的考虑,这也很有难度,Evernote进一步限制了免费用户的功能,同时还上调了订阅价格,没有用户会在调研里说「我希望你们涨价」,但开发者要做的就是向他们证明你能提供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向他们收取的费用。
整个播客听完就感觉Evernote还挺珍惜现在这么一个好的苗头的,Bending Spoons这波操作也给欧洲互联网长脸了,但竞争依旧很激烈,泛笔记类型的替代品和AI新技术都在撕咬生产力市场,Evernote的复兴之路还长得很。
当然了,国区的印象笔记早就拆出来了,跟Evernote没啥关系了,这个应该都知道吧,上面发生过的所有事情都跟它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