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活得不如狗

法律行业已经进入供大于求的状态。司法部在今年9月份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专业法律服务人员将近400万人。

400万人,是个什么概念?

以14亿人口为基数计算的话,平均每350人中,有一个法律服务人员。

这个数量比例,基本已经跟美国差不多。但美国是一个诉讼发达的国家,内部实行的三权制、联邦制、多党制等,导致博弈冲突很普遍,通过诉讼方式解决博弈纷争,也较为普遍。

但中国不是一个具有很强诉讼传统的国家。

进入法律行业较早的人,尚有一席之地,进来晚的人,估计会被独木桥挤惨。

个人感觉,现在学法律,有点像是49年加入国军。

昨天聊了一下法律行业现状,发现不少朋友对此感兴趣,接着聊聊。

目前法律行业的现状,大致有以下几点:

1、人数多。

全国律师人数,截至目前已经有75万多,加上其他杂牌军,总计法律服务人员数量已经将近400万。

以北京举例。

十几年前,北京的律师人数才1万多。现在,已经有5万5千多。

翻了五倍哈,大家想想这是什么概念。

法律行业不是一个直接创造财富的行业,而是一个分配财富的行业。

一个社会能养活的法律从业人员数量多寡,主要跟这个社会的财富总量有关。只有经济发展好,财富总量大,才能养活更多的法律从业人士。反之,则养不活。

但中国的经济和财富总量,有没有跟随着法律从业人员数量的多倍翻翻,而翻翻?

2、地域分布不均衡。

大多数律师及其他法律从业人员,都挤在北上广深和其他一二线城市,地域分布态势不均衡。

你想去的地方,别人也想去,结果大家几乎都挤在同一个地方。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也不复杂。

如前所述,法律行业不是一个直接创造财富的行业,而是一个分配财富的行业,法律从业人员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基于现有财富获得者的支付能力。

比如,某个地方经济发达,客户有钱,才能付得起律师费。

如果没钱,则付不起。

但对于法律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来讲,几乎是一样的。

一个诉讼案件,不会因为标的小,它的复杂程度便会降低。从证据获取、法律争辩、办案流程等角度来讲,一个1000万标的的案件,和一个10万元标的的案件,不一定有很大差别。

这导致,大量的法律从业人员都往有钱的地方跑,而不愿去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

3、结构性失衡。

客户想找的律师,不一定能找到。很多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不一定是客户想要的。

结构性失衡,从供需业务类型到律师工作风格等各个维度,广泛存在。

大量的律师,挤在一些相对简单的业务类型赛道里,竞争得头破血流。而对于一些比较细分化的行业赛道,很多律师或法律从业人员,不太懂也进不去。

还有一些知识或专业门槛较高的赛道,进去的法律从业人员数量稀疏。

结构性失衡的现状,导致有些律师赚很多,有些律师连饭都不一定能吃饱。

4、行业28定律。

头部律所拿走了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业务资源,广大中小型律所分那么一点羹,在温饱线挣扎。

有些人误以为,律师都能挣很多。

其实不是的。

只有少量律师能挣到很多,大多数律师都挣不到什么。整个法律服务市场中的大部分资源,被少数头部律所拿走了。剩下那么一点点羹,由剩下的大量中小型律所去分享或争抢。

5、从业人员工作压力超大。

没业务的,焦虑业务在哪儿。有业务的,经常996,甚至007。

熬夜是常事,熬死人的事情,也偶有发生。

因为法律服务人员是乙方,看似金贵,其实处在业务链条的下游。

客户往往是,不到最后一刻,不会下定决心请律师。等到下定决心请律师时,马上就要开庭,没时间了。

没时间了咋办?

律师熬夜看材料,熬夜写文件,熬夜跟客户沟通,熬夜把法律文件赶出来。

当然,我说的熬夜,主要指头部律所。

广大的中小型律所,不一定有很多业务。他们不一定需要常态化熬夜,他们主要是焦虑。

在头部律所的话,不仅下面的人需要常态化熬夜,合伙人的压力也是大的一批。有些头部律所实行内部常态化考核评比机制,每个合伙人每月有多少业务流水收入,内部会进行公开排名竞赛。

排名靠后的人不但挣得少,还颜面无存。

活得像挣钱机器。

总的来讲,法律行业目前的现状是,人数暴涨,暴涨的人几乎全部挤在少数经济发达城市,且多数挤在业务类型相对简单的赛道中,生存维艰。

少数人占据多数资源。

不过,这些占据多数资源的人,除了挣到一些钱以外,也是压力山大,属于典型的用命换钱。

在整个行业里活得相对比较easy的,应该是一些有自己的资源,或者在某个竞争不那么激烈的细分赛道,做的比较专的人。他们收入不是很高,但也不是很低,工作时间可以自己安排,生活相对自由。

这些人,能大致保持工作和生活的相对平衡。

其他人,活得不如狗。

来源:皇城根下刀笔吏pro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