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古代攻城战,士兵为什么情愿被派上去送死?

作者 / 师爷孙

其实以前我也很纳闷,后来我才想明白这个问题。

最根源的问题在于,古代士兵,尤其是在前线需要登城的那些士兵,他们的人生前途问题。

古代的上升途径非常单一,科举是后来才有的,怀牒自试、以文章定去留更是唐朝的事情了。况且科举其实门槛很高的,首先你要脱产学习,这在古代绝大多数老百姓都做不到,因为脱产学习的下限是自耕农,通常小地主才可以完全的脱产。所以古代考取功名的,绝大多数都不可能是家中赤贫的纯无产阶级。其次,古代农业可没有农药化肥拖拉机加持,吃饭全靠天,你得保证你的田产的产出稳定有一定积蓄。然后就是积蓄的问题,考试是需要盘缠的,路费、住店吃饭都得要钱,总之赤贫的无产阶级除了个别天才,基本无缘科举。

古代那生产水平,作为底层老百姓,可以说终其一生都是在努力的活下去,努力的想办法吃饱饭不挨饿,可以说一生都是被剥削的血泪史,是极其痛苦的几十年,如果有机会可以改变这种命运,是值得付出生命的,因为余生太痛苦了,值得眷恋的并不多。

登城的士兵,绝不是白登的。。。赏格都非常丰厚。加官晋爵、真金白银的丰厚。不仅是活人有,死人也有。李如松攻平壤,先登 5000 两白银,这是活着的人领的。死人也有抚恤,百十两还是有的。就这百十两,活着的家人就可以一跃成为小地主,成了小地主,就可以有能力考功名,哪怕不考功名,也能作为资本好好经营,一条一生痛苦的命换全家不用痛苦的活着,值不值?去不去?

不给白银,往往就给官爵,而且还可以追封。这个追封可不是现在追认共产党员是一种纯荣誉。古代军职大多世袭,追封你个百户,你儿子马上就可以袭爵,拿到一个铁饭碗,从此告别辛劳但是连饭都吃不饱的日子,考功名也行,哪怕不考功名,也能安安稳稳一辈子了。

对于贫苦的士兵来说,这是他们改变命运的最好的机会了。

来源:知乎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