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众所周知,刘邦手下有两个同名同姓的韩信

@唐不闻:众所周知,刘邦手下有两个同名同姓的韩信。为区分,这里我们把一个称之为韩王信,另一个称之为淮阴侯。

但实际上,汉朝人已经有点分不清两个人的早期事迹了。

刘邦封为汉王,在决定东出争天下的关键时期,究竟是哪个韩信出了主意,得到重用,就有两种说法。

《韩王信列传》:「沛公为汉王,信从入汉中,乃说汉王曰:「项王王诸将,王独居此,迁也。士卒皆山东人,竦而望归,及其逢东向,可以争天下。」汉王还定三秦,乃许王信,先拜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并且攻下韩地之后,很快就封其为韩王。

而在《淮阴侯列传》里,细节更丰富,也更为人熟知,包括萧何追淮阴侯,追回来之后向刘邦陈述东出争天下的攻略,刘邦又在诸将面前郑重拜其为大将军,统率所有将领。

虽然叙述有异,但其实说的是同一回事。这说明汉朝建立以后,关于此事已经存在两个版本,一个把功劳记在韩王信头上,另一个则记在淮阴侯头上。

因为存在两说,故历来研究者也有两信。在较早的《集解》里,徐广认为刘邦听从的应该是韩王信的建议,而后来的学者有的则不认同徐说,坚持淮阴侯拜将才是真相。

问题是,淮阴侯拜将的整个情节,过于像民间传说的桥段,无论是萧何苦追,或是刘邦舍沛县元老独拜其为大将军,都极不符合情理。大将军可以“部署诸将”,然而在《淮阴侯列传》的后文里,完全看不到他统帅诸将的内容,暗度陈仓,还定三秦,攻略韩殷,都是刘邦亲自帅军的成果。

且淮阴侯之后作为张耳的辅佐,只是一条战线之将,也无法节制所有汉军。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刘邦,继续任命他人为新的大将军。实际上,整个楚汉相争期间,都是刘邦本人在全权掌握军权,实无另外设置“大将军”的必要。“大将军”作为统领全军的具体职务,更多的是出现在汉朝建立以后,和太尉职务相似。也就是说,汉朝人眼中的大将军,就是当太尉一样理解。恰好,我们对比上述《韩王信列传》的引文,里面有一句“先拜为韩太尉”。韩太尉,只是韩国的太尉。当时时势下,预封这个职务就比设置节制全军的大将军更能令人信服。有理由相信,淮阴侯被拜为大将军的情节,实际上是民间从“拜为韩太尉”这个细节误解而讹传形成的。

要之,汉王东出时最先重用的韩信,可能还是韩王信的可能性更大。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