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APT.神曲背后的韩国公寓残酷往事

最近抖音上最流行的舞蹈种类有俩:

一个是@张诗尧“秋招”带火的青海摇,还一个就是是韩国BLACKPINK成员Rosé带火的《APT.》。

APT,阿帕次,韩语写做아파트,是英文“公寓 – Apartment”的缩写,这种叫法起源于日本,在日治朝鲜阶段流传开来。在歌词里,APT是一种兴起于上个世纪中后期的韩国酒桌游戏。

这个酒桌游戏出现的节点很有意思:因为在它出现的时期,刚好是韩国结束战争,进入和平发展的阶段,这时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公寓代表着现代生活,也代表着安身立命。

世界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都先后走进了经济高速发展周期,它们在面对城市人口膨胀带来的社会问题、居住问题时,都推出了以集合住房为解决方案的公共住宅计划。

时过境迁,旧时的公共住宅走向了不同的境地。比如在日本,团地如今已不再是人们的居住梦想地;而在韩国,由冷战时期延展而来的公共住宅计划,却形成了独特的韩国公寓文化,甚至演变成了一种阶级区分符号,被韩国电影反复演绎。

本期《鲜榨杂志》就简单聊聊韩国公寓的故事。

韩国的公共住房计划,始于日治朝鲜阶段(1910年-1945年)。

在这一时期,日本殖民者通过建立集合住宅,来安置大量外派的日企员工。

由于建设者和居住者都是日本人,这一时期的韩国集合建筑与传统的土房茅屋形成了巨大反差,混凝土搭建的房屋大多一栋50-70户,一户9.9平米,这种房屋有公共入口、走廊和厨房卫生间,跟现代筒子楼的功能和设计极为相近。

更高级的住房面积更大,自带榻榻米和卫生间。这些建筑的出现,让韩国人有了对公寓的概念。

首尔西大门的忠正公寓,在朝鲜日治时期由日本人设计建造

该建筑竣工于1937年,是韩国最老的公寓

1953年朝鲜战争停火后,韩国进入发展周期,伴随着城市化发展,居住问题成为了所有人苦恼的事。

当时的问题有多严重呢?

一是住房不足,朝鲜战争让全国损失了60万栋住宅,占总量的25%。

二是人口激增,以现在的首尔特别市为例,李朝末期该地人口只有20万,到了1945年人口上升到了100万,经历朝鲜战争之后的恢复发展,这里的人口超过了200万。

数据显示,当时韩国的住宅普及率仅有50.2%(1955年)因为当时的韩国城市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公共住宅供人居住,大量平民在城市周边搭建板子房落脚。

在这样的背景下,韩国公共住宅计划开始被加速推进。

1950年代中期的首尔板子房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开始营建公营住宅。

他们先是和美国合作,而后又跟西德合作建立了大量集合式住宅,相较于美国,西德在解决战后重建问题上更有经验。

1958年西德经济部长艾哈德一行考察韩德合作公寓

这些住宅建筑的内部布局,与西德极为相近,为韩国人带来了现代的生活方式:

厕所入户、食宿分离。

不过这种纯正的西方建筑并不令韩国人满意,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人们不习惯以暖气片为主的供暖系统,他们还是喜欢传统的“暖炕文化”。

其二,韩国人有吃泡菜的饮食习惯,户型中却没有合理的位置放置泡菜罐子架,所以居住起来极为不适。

1961年,通过军事政变掌握政权的朴正熙以“祖国的现代化”为口号,推出了一整套五年经济发展计划,政府开发集合型住房成为了重要的民生举措。

“…5·16革命让韩国人能像发达国家的人一样活得很好,但我们在经济上和生活上还有努力的空间…配备现代化设施的麻浦公寓就是一个改变过去封建时代生活习惯的契机,它是生活革命的开端…我相信在未来,麻浦公寓不仅是住户的天堂,也是韩国革命的象征。”

1962年12月,时任韩国总统朴正熙为麻浦集合公寓的竣工发表贺词,这一建筑群被视为韩国公寓建设进入高潮期的标志性事件。

这套建筑最让朴正熙感到骄傲的是马桶和电梯,因为当时的韩国精英认为西化是韩国现代化的最佳路径,这些代表着西方生活方式的玩意儿,恰恰是现代化的体现。

与 1950 年代的集合式住宅相比,麻浦作为政权树立的样板楼有了很大的升级。

其一是有了抽水马桶,其次也有了更符合韩国人生活习惯的地暖,只不过这种地暖只覆盖了厨房到卧室,所以那时的麻浦住户一旦到了冬天,只能在卧室进行活动,因为客厅太冷实在去不了。

在政策的引导下,过去的棚户区居民被政府以发展的名义驱赶,更多的集合住宅在韩国拔地而起。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集合住宅都有麻浦的高标准,更多的是为平民阶层准备的“水泥窝棚”。

如果你想知道在里面生活有多压抑,去看看Netflix拍的《Sweethome》就知道了,里面故事发生的小区就是那个时代的遗产——会贤示范公寓。

更可怕的是,这种降格的标准不仅仅指的是抽水马桶、电梯这样的设施,也包括基础建设的质量。

由于建设工程进行得十分仓促,不断出现贪污的情况,最终导致1970年卧牛市民公寓倒塌悲剧的发生,造成33人死亡,38人受伤。

这一事件导致了居民对于集合式住宅的不信任感,面对民怨,朴正熙决定检查所有的楼体,结果发现当时首尔建造的434套民用公寓中有349套不合格。

面对这样的状况,韩国政府在1970年代开始改变营建策略,开始为刚刚崛起的中产阶级生产比早期集合式住宅,更符合韩国人生活习惯的商品楼——现在的富人之城江南区,就是那个时代开始建设的。

中央供暖的地暖成了这一时期的商品楼标配,阳台也变得更符合韩国人生活习惯了——过去西式集合式住宅,不是没有阳台,就是阳台跟卧室客厅相连,对于做菜动线不便。

从1970年代开始,韩国住宅的阳台跟厨房相联,面积也更大了,这意味着他们终于足够的空间放泡菜了。

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韩国的公寓摆脱了对西方集合式建筑的模仿,真正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建筑设计才是符合本民族生活习惯的‘好楼’。

至此,豪华公寓便彻底取代过去的韩屋,成了绝大多数韩国人心中梦想之家的样貌。

1970年代的韩国小区,注意看每家每户阳台都有一个泡菜缸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韩国进入民主化进程,韩国社会发生了诸多变化。

曾被朴正熙赋予巨大象征意义、希望永远存在的麻浦公寓,在1991年3月28日因破败、不符合现代生活习惯而被拆除。

与此同时,政府为了解决贫困阶层的住房问题推出了“永久租赁公寓”。

这带动了老旧公寓楼的重建,但也造成了新的社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豪华公寓楼住户对永久租赁公寓住户的歧视——有调查显示,80%永久租赁公寓住户遭到过歧视,他们的自杀率也远高于住在高级小区的人。

过去,朴正熙政权通过驱赶棚户区居民,实现了通过建设公共住宅来让自己的经济增长具象化的目的。而如今,压迫延续,不同颜色、等级的集合建筑就成为了再次将弱者驱逐的隔离带。

僵尸学院演绎了这种歧视

现在的韩国,或许不再像几十年前那样面临那么严峻的住宅短缺的问题了,他们现在面临的更大危机,是绝望的社会格差难题。

住宅就将这种的差距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你不清楚这种感受,想想《寄生虫》里无忧别墅和绝望地下室就能明白了。

溯源集体住宅这一概念,会发现它是19世纪西方政府面对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变化,所提出的高效低价的住宅解决方案。

200年过去了,当现代人们对枯燥的生活环境发出抱怨,总有人会觉得这样的声音有点矫情,甚至会拿出柯布西耶的话“住房是生活的机器”来辩驳,暗示这种单调的、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居所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绝大多数个体所必须要承受的代价。

但这句话并不是圣经,柯布西耶也饱受其扰。于是,在1943年的《勒·柯布西耶与学生的对话》中,他再次说明了提出这段话的意义:

我的这一提法,向来是众矢之的。

“机器”一词,字典中这样解释:它源自拉丁语和希腊语,意为“机关”、“装置”、“为产生某种特定结果而建构的一种工具”。“装置”一词,清晰地说明了问题,即把握危险性日益增加的状况,并创造出充分且必要的生活框架。

任何旨在长久之计的社会,其合法追求必首先是:提供人的居所,避其不受自然力与窃贼的侵扰。

最重要的,是不遗余力地在其周围维持一种家的平和氛围,以便在不冒险僭越自然法则的前提下,和谐地展开它的存在。

但,今日为我们所容忍的居住却与该目标无关。

它仅仅是由金钱放纵的权力所导致的一种粗陋的妥协——利欲熏心,勾心斗角,拔苗助长…这种种动机,使人丧失了人之为人的尊严。

来源:那个NG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