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赵丹喵:最近总是有人问我要如何找到热爱,给大家讲三个小故事吧。前两个是我在寻找热爱那些年,给了我巨大启发的两个人。第三个是我自己的故事。
/1/
A姐是我在纽约学钢管舞时的一个老师,30岁出头,日美混血,长得像五官有点立体的亚洲人,下巴尖尖眼睛大大的,光看脸巨精致。
但上课时她外套一脱,直接把人吓死——大臂有我两个小臂粗,腹肌是一块一块的,大腿肌肉是凸出来的,整个人像一块硬邦邦的钢板。
因为觉得A姐实在太酷了,有一次下课后我请她喝了咖啡,终于问出了她的人生故事。
我之前研究她ins账号,发现这姐不仅会跳钢管舞,还会霹雳舞(breaking)和跑酷。没事儿就发个后空翻、headspin、旋风腿啥的小视频,账号有小几万的关注量。
因为她气质实在太猛了,我一直以为她是什么有钱人家的小孩,花重金培养了一堆兴趣爱好。喝咖啡聊天儿时才知道,她来自布鲁克林最穷的一个区,爸妈小时候就离婚了,大学都读不起(美国很多低收入家庭确实不重视教育,也不咋管小孩)。
她说从小就喜欢武术、舞蹈这些东西,但家里没钱,只能在电视上看功夫电影然后跟着劈劈砍砍。成年后她自己跑到纽约打工,攒了一点钱就去找舞蹈室学舞。因为太穷了,她每到一个地方就问,你们需不需要服务员或清洁工,我可以来干活,让我免费上课吧。
前面半年她武术也练,舞蹈也练。但越运动越了解自己的身体,就开始在实践之中,不断精细化自己的选择。比如她发现自己对细微感受的觉知力一般,就放弃了现代舞。比如她发现自己能练出后空翻这种高难度动作,适合把力量和美结合在一起,就专攻钢管舞和霹雳舞(breaking)。每次她换个更适合自己的方向,水平都会有井喷式增长,三年后就能在纽约的舞蹈教室教课了,偶尔还能接到影视剧的武打替身。
A姐让我看到,一个人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就会持续处于高能量的状态。每次上课只要她带热身,整个屋子都像洒满了阳光,让你连做高抬腿都不累了。下课后她会跟每一个学生击掌拥抱,记得住我们的名字。她有自己的一帮朋友,基本都是跳舞或跑酷认识的。周末我看她会和朋友花几美金坐地铁,到皇后区的rockaway海滩,带上野餐布,外放音箱,几个人在沙滩上开始跳breaking,周围不一会儿就有好多人围观鼓掌。
我当时在纽约做律师,我也知道比起做律师,跳钢管舞能让我感受到更多热爱,但我舍不得做律师的薪水。那时的A姐给了我好大的激励,她让我看到,一个人的快乐,真的跟她挣多少钱没有关系。
她一直都很穷,因为在纽约教舞蹈课挣得也不多,每赚一点钱她就会去用来继续学跳舞,学跑酷。我们上课的地方在33街,她住在140多街的哈雷姆,跟几个室友合租,房租一个月几百美金。她说她账户里基本没存款,但身体贼好,从不生病。也不买衣服,常年就两套运动bra和瑜伽裤换着穿。
但说实话,她那身材和气质,穿啥衣服都像奥运冠军。
做为习惯按轨道前进的东亚女孩,我那时还挺操心她的未来的,心里想着总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吧……喝咖啡的时候我问她,你对自己有什么规划吗?你素质这么高,可以努力一下去好莱坞当个明星啊,或者专心在ins发内容,做网红也挺挣钱的。
结果她像见鬼一样看着我,说I am happy now,顿了顿又说,但我很open,愿意看看生活会把我带到哪里。我最后很认真地问她,你对我有什么建议吗。她拉着我的手说,dany,你总是想得太多,你需要学会follow your heart。
写这个故事时我又去找了下她的页面,发现她不知道又有了什么奇遇,这几年开发了唱歌天赋,ins粉丝一下子翻了几倍,还开始发行专辑了,也搬到了纽约中城的公寓里。
我想我现在知道她说的follow your heart是啥意思了。一个人活在热爱那种状态里,你一直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要什么,所以不用想未来要咋整,更不用跟别人比较了。
/2/
2016年我第一次滑雪时,遇到的第一个教练是个叫约翰的老爷爷,有73岁了,从眉毛到胡子全是白的,我以为他滑了得有一辈子的雪了,后来才知道,他是退休后才开始认真滑雪,考了三级教练证。也就是说,60岁以后,才开始人生的第二曲线。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之前在美国的银行业干了四十年,退休时是某个上市银行东北区域的资产管理总监,妥妥的美国上层中产阶级,在哈德逊河谷有豪宅,在纽约中城有公寓,俩孩子都考上了常春藤。
我问他这么大年纪还来教滑雪图啥呢,他说,I just like spending time with people, and skiing is fun. 后来我观察到,他的确是那种真心喜爱和人类打交道的人。教我滑雪的那一下午,有一半的时间是他在听我的故事。我从没见过这么好的倾听者,会问一些我都没注意到的细节。
那天我问了约翰两个问题,现在想想,他的答案多少改变了我后面的人生轨迹。
我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他这算是退休后才找到自己的热爱吗?会不会觉得之前在银行上班的日子都浪费了?
他说他理解的热爱,是人做事时的一种状态,不是对一个行业的热爱。
他在银行那四十年也挺热爱的,只是恰好因为那些业务他能做得好,有成就感,公司文化他喜欢,他团队里的人,也都是一口气干了十几年的,大家彼此都很熟悉了,上班就很享受。换一个公司,换一个岗位,同样是银行业,他未必就喜欢了。
我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咋找到这种热爱的状态?凭运气吗?
他说,你得一直stay open,对生活保持敞开,愿意尝试不同的可能性。他退休后儿子喊他去滑雪,一开始他也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但还是决定去试试看。考教练证也是他儿子鼓励他去的,他一开始就想考着玩玩,没想到越来越喜欢。
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叫做热爱不是来自于思考,而是来自于好奇和行动。
他说他这一辈子,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但从没思考过热爱的问题。他就是天然对世界,对他人很好奇,所以永远有感兴趣的事。他刚入华尔街的时候,就喜欢参加各种聚会去跟别人聊天,遇到一个很投缘的大佬,就被挖到了人家公司上班,后来一路晋升。在纽约上班的四十年,同事喊他周末打球、骑车、游泳,他都去试试看,最后发现自己最喜欢跑铁人三项,就练了十几年,还会参加比赛。
他给我的感觉像一只灰白翅膀的海鸥。看起来是个普通的老头儿,但整个人轻盈自在,一直在不停飞翔,不知不觉已经去过了很多地方。
/3/
我在刚上班那会儿也特别压抑,最开始是接触滑雪打开了我自己。那时周日坐在从雪场回纽约的大巴上,我想着的不是明天上班要开的会,而是明年怎么精打细算每一个假期出去玩。
我那时还认真拿纸笔计算过,年假不能一口气休完。如果每个三天小假期,都前后多请两天年假,一年下来休假的天数要更多。
上班的前三年,我默不作声地调换了对自己的评价体系:工作表现绝不是评价我价值的方式,能把这么高要求的工作做到60分,还能一年到头去很多国家旅行,这才我眼里值得追求的人生。
这个底层信念,让我开始跟时间赛跑一样去拼命生活。工作前几年,我的人生信条变成了,尝试、尝试、更多尝试。为了能充分利用下班的时间,去看剧、练舞、社交,我生生把自己逼成了时间管理大师。
在这种高密度的人生体验里,我感觉自己越来越打开,也许就是A姐说的“open your heart”的感觉吧。我发现“心”主宰的是感受。感受力打开后,像约翰说的那样,自然而然就会对越来越多的事情感到好奇。
比如说大学虽然是英专本科,但从没真的对英美文学提起兴趣,不知道那些绕口令一样的英语有啥好读的。在我充分打开自己的那个人生阶段,忽然就想报个莎士比亚的文学赏析课学一学。然后就有一天在地铁上,忽然读懂了十四行诗里那句“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我发现这句话描写的是”永恒”的感觉,永恒好美啊,我感受到了。而且我居然tm读哭了。原来文学触动心灵是这种感觉。我有”心“了。
打个比方,如果情感是一种频率,心就是那个接收的乐器。心被堵住了,人是麻木的,很多情绪根本感受不到。热爱作为一种非常高频率、高能量的情感,就需要心先打开,去接收那种感受。
感受力打开后,我越来越少去思考热爱的问题。甚至会做一些特别胆大妄为的事情,比如说连假都不请就一个人去墨西哥玩了十天,一边工作一边旅行,想着老板如果有意见大不了开了我,反正我也不想干了。。。
但最后我在墨西哥那十天玩得特别开心。因为要兼顾工作,我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凌晨三点爬起来办公,九点天亮就合上电脑,跟着队伍出去潜水。这十天我竟一点儿都不觉得累,反而充满了无尽的能量,每天看着大海、鱼群、海鸥、夕阳,恨不得日子永远这样过下去。
这种能量甚至改变了那一周我的工作体验。在墨西哥的最后一天,我早上四点醒来,主持一场高管级别的跨部门沟通会,状态好到爆炸,所有刁钻的问题都能接住,连法语口音的英语都能听懂了。
那之后我就意识到,工作和旅行没有差别,一切都没有差别。我不需要找到一件我热爱的事,我需要找到一种热爱生命的状态。这是一场向内而不是向外的旅程。
热爱是星光,是雨水,是阳光细小的微粒,是微风下颤动的树叶,是泥土的气息,是妈妈的电话,是夜晚的烛光。
热爱是一种生命力。
热爱是爱生命的能力。
以惠特曼的诗结尾吧,祝大家都能解锁自己的生命力!
“现在我洞悉了造就完人的秘密,
那就是在阳光里成长,和大地同餐共宿
灵魂的流露是幸福,这里就是幸福,
我想它弥漫于空中,时刻等候着,
现在它流向我们,我们正好接受
永远生气勃勃,永远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