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不要把手表粘在高铁车窗上」,成了新一代的别吞灯泡?

新的灯泡已经出现。

「别往高铁玻璃上贴智能手表」,已经成为如今最火的「别吞灯泡事件」。

这股风潮再度证明一件事:

无论什么形态的灯泡,都拦不住人类的手欠。

我在之前,就总结过达成「别吞灯泡事件」的三要素。

1.尝试门槛低。

2.后果严重,但又没有那么严重。

3.明确警告不要尝试。

任何一件事,如果能集齐这三种,那基本就完了,可以灯泡了。

而这几天的手表事件,正是其中之一。

事情起因,则是有人不小心发现,智能手表可以粘在高铁的玻璃上面。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很难判断这些开辟者发现这个现象时的精神状态,和具体的契机。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事还算挺新鲜。

所有它很快引来许多后来者再度验证。

于是在事情被传播的不久后,高铁上便开始出现这种新鲜场景:

不少人戴着智能手表,但不看时间,只将其贴在玻璃上。

一副想让电子设备看看风景的样子。

由此前线开始传来不少战报:

此事属实。

尽管这个小技巧不能说它有点用处,只能说它有点问题,但还是架不住人们的好奇,陆续让更多人开始高铁手表贴玻璃。

乘务员看了都不知道该不该警惕。

让不知情路人直怀疑是不是现在手表已经能太阳能充电了。

不过在这段时间内,这件事其实还算一种小众行为,试的人还是比较少的。

可转折也随而来了。

只不过不是因为人们发现它另有妙用,而是一些比较惨的案例出现了。

有人拿不下来了。

有些高铁贴手表的尝试者,在抱着尝鲜的心态照做之后,发现手表黏在了玻璃上,而自己半天拿不下来。

于是紧急在网上发避雷贴:智能手表会粘在高铁玻璃上下不来,千万别试!

这“千万别试!”一出,惨烈案例在前,事情得到了顺理成章的发展。

尝试的人,大量增多。

抱着经典的「怎么个事」心态,怀揣着「我可不信」的想法,小众现象变了。

成了大众手欠。

大批人加入了高铁手表贴玻璃的队伍。

引出了大批相关帖,还真有不少人也拿不下来。

于是一时之间,新灯泡的盛世,来了。

一茬一茬的加入者接连倒下,接连发布“真拿不下来了,别试”的警告。

但一例例警告又如兴奋剂,吸引更多围观者加入。

好在它未造成大规模影响。

毕竟正好近期坐高铁的人,又看到这个消息的人,究竟还是少数。

此灯泡的尝试门槛,还算是比较高的。

直到既机灵又手欠的人察觉,既然高铁的玻璃能粘,那我家的玻璃镜子岂不是也能粘?

由此开始,又出现了更多勇者。

所以最近如果你看到有人拿智能表随时随地猛杵玻璃镜子,可以不用特别疑惑。

没什么大事,主要是闲的。

只不过要论此次灯泡的难度评级,其实和“吞灯泡””脚趾塞手镯”这种T0事件还是没法比的。

因为智能表粘玻璃的牢固程度,其实没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夸张。

主要问题,其实出在手表贴的膜上。

如今大部分戴表的人,都习惯给表盘贴膜。而水凝膜,则是不少人的首选。

会牢牢吸在玻璃上的,只有贴了水凝膜的手表,裸表和其他膜就没这个功力。

之所以会拿不下来,大概率是水凝膜给粘住了,以及真空吸附力的作用。

并且,它也绝达不到死也揪不下来的效果。

网上虽然有许多人发了一些手表愣是给扽坏了的照片,但其实大部分都是随便找的网图,和这个灯泡没啥关系。

比如这种

不少人确实会一度“拿不下来”,但主要原因应该还是方法不对,力气也小了——毕竟涉及电子产品,薅的时候不敢用力,也是正常现象。

其实只要拿的时候稍微旋转一下,或是用身份证翘一下边,想拿下来还是轻而易举的。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

虽然这次的新灯泡,满足了不少人的逆反心理,但由于「后果严重」和「尝试门槛低」这两项都略低于灯泡类事件的平均值,且有不少夸大成分,所以作为新灯泡来说,还是没太大“发展”潜力。

毕竟灯泡的魅力,更多还是在于,在无尽的侥幸心理中,探索看似不可能的边界。

所以非常不推荐尝试。

来源:微信公众号:地球人研究报告

退出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