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虚构的故事为什么需要真实地名呢?

虚构的故事为什么需要真实地名呢?

@寝取的史官:大家都发现,现在不管是电影、电视、游戏还是网文,里面用真实地名的越来越罕见了。前几天看了好几个讨论这个话题的帖子,有些人表示理解,有些人则表示赞同,说本来就是虚构的故事为什么需要真实地名呢?故事都是假的,地名也假又不会有什么影响。

那今天就说说,为什么即使在虚构的世界中我们也需要真实的地名。

不管是哪种表现方式的作品,不管是让人觉得刺激、恐惧、惊吓、快乐、疑问、思索、心旷神怡,等等等等,不论是哪个,都是在追求一种与受众的共鸣。这种共鸣的基础来自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与受众认知的匹配,匹配度越高越容易共鸣,匹配度低则意味着出现了受众认知中本来不存在或互斥的内容,需要受众消化。

而受众的认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来自其所接触的现实世界,来自所受的教育,来自所做的工作,来自所处的地域,来自社交交流,来自看过些什么,来自玩过些什么,来自网络,等等等等。因为一个人所获得认知中绝大部分都来自真实的物理世界,所以,要让受众共鸣,就不可能离开真实。

这种对真实的需求是从人的认知逻辑底层开始搭建的,火是热的,冰是冷的,树长在土里,水往低处流,有影子就得有东西遮住光源。就算是魔法世界,中了火球应该烧起来而不是冻硬了,法师放暴风雪应该把人冻硬而不是变成软泥怪。房子得盖在负载物之上,就算是天宫也得盖在云上,而不能虚空漂着。

如果要违反认知逻辑就得给出解释。能抵抗重力飞起来要么有翅膀,要么有魔法,要么有轻功,要么脚下能喷火,要么有其他什么反重力的能力。总之得有一个解释,就算说是鬼干得也行,这个解释符合认知逻辑就越容易得到认可。说到这里可以发现,从提供解释到获得认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逻辑搭建,用逻辑进行判断,用逻辑进行理解,这是本能。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电影、电视剧、游戏,都在追求真实。不止一次看到电影电视剧把道具服饰化妆符合剧情时代作为宣传点,因为观众认这个。动画片即使画风夸张狂野也要把眼神和表情做得惟妙惟肖,因为观众认这个。游戏建模越来越精细,为了真实感大量使用了真人动作捕捉和表情捕捉,因为玩家认这个。

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很多不贴合真实,甚至违背了真实的东西受众也接受啊,比如三国,大家也都知道很多三国演义里的情节是虚构的,现实中杀华雄的不是关羽而是孙坚,为什么电影电视游戏里都得是关羽斩华雄呢?能虚构温酒斩华雄就不能把关羽张飞曹操刘备的名字全虚构了么?虚构个赤壁袁绍打曹操行不行?

很简单,看受众认不认可,受众对三国的认知逻辑是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对三国演义的认可要远大于三国志。三国演义本身是对三国志的再创作(是不是完全原创的再创作不太好说),任何人对三国演义再创作当然也没问题,但受众认不认就两说了,这就回到了上文提到过的问题——对于不符合认知逻辑的部分得给出解释。

在这点上刺客信条可以说是基于受众认知做再创作的典范。刺客信条的故事本身是完完全全自创的,但历史场景历史地点和历史人物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大革命那代里有个破案任务,有人在家中泡浴缸的时候死了,玩家要找出凶手是谁。凶手是谁并不是很重要,玩到这个任务时,我在浴缸中伸出手臂的受害人身旁看了很久。但凡死者换个名字换个姿势我都无法得到我的共鸣。

一件作品是否能够得到受众共鸣是看不到分界线的,不是说做了某件事就一定能达到或达不到。共鸣是无数个符合真实符合受众认知或新建认知得到受众认可的组合和堆砌。每一次对真实的剥夺都是在减少共鸣的可能,引起共鸣本就不易,摧毁共鸣则容易得多。

为什么我们需要真实,因为我们本身就是真实的存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96315/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