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翅金盔泛妖光:冬至吃饺子
饺子比较早的记载是北齐颜之推:‘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可能在1500年前的北朝时代,馄饨变大,有了饺子的形状。但是当时是饺子馄饨不分都叫馄饨的。
唐代的饺子叫做‘汤中牢丸’或‘笼上牢丸’,牢丸就是面皮里关了个丸子,汤中牢丸和笼上牢丸分别是煮的饺子和蒸的饺子。唐代的饺子在吐鲁番阿斯塔纳墓里有出土过,一只木碗里盛了4只馄饨1只饺子。饺子长5厘米,宽1.5厘米,是小麦粉的皮和现代饺子没有什么区别。
宋元时代饺子称为角子,角儿,在《东京梦华录》里记载汴京市上有卖水晶角子和煎角子的。在《清明上河图》上就有一家饭馆的招牌上写着‘角子’,当时饺子还有一种叫法叫‘馉飿儿’,在逃到杭州的北宋遗老写得《梦梁录》和《武林旧事》里都提到了鹌鹑肉馅的饺子:鹌鹑馉飿儿。但也有一种说法馉飿是一种带馅的面饼。
《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的冬至:“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
《武林旧事》记载临安的冬至:
” 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沓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岳祠城隍诸庙,炷香者尤盛。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 。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 。那会还没流行饺子的名称。
到了明清时代,饺子依然不是主流称谓。饺子称为扁食、水点心、汤角、粉角和粉果等。此时候饺这个字开始出现,明代就有椿树饺子,用椿树的嫩芽做馅。明代管煮的饺子叫汤角,包蜜饯的叫蜜透角,煎饺子叫酥皮角。因为饺子在汤中煮得皮半透明,又叫水明角子。
到了清代饺子的称呼开始普及,江南一带煮得饺子就叫跟现代一样的名字:水饺,煎饺叫油饺。饺字是从角字而来,而广东还保留了古老的称谓:粉角和粉果。北京当时叫饺子叫做煮饽饽应该是受了满语的影响,当时北京还有春季吃荠菜饺子的习俗。
饺子什么时候成为冬至春节北方人必吃的食品呢?大约在明代才有这个习俗。我这里特意加上北方人,省得过年不吃饺子吃汤圆的南方人打我。冬至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的传说历史也不会太久,大约清代才有。
明代宫廷过年,据《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正月初一五更起,焚香放纸炮,饮椒伯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
清代北方过年吃饺子称为定俗:‘京都谓元旦为大年初一,每届初一于子初后焚香接神,燃爆竹以致敬,通宵达旦。是日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角而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馃藏之于饽饽之中,以卜顺利。’这就和现代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