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海拾贝 文摘 手机厂商 “AI 劫”

手机厂商 “AI 劫”

“我每周都有一个 AI 专项会。” 某手机厂商在发布新机后的沟通会上表示,AI 功能首先需要符合用户的使用直觉,这也折射出手机厂商对 AI 越来越重视。

技术发展永远无法摁下暂停键,每一次总以为技术迭代触达瓶颈、卷无可卷,总会有一股力量突破固有框架,将人类带出死胡同,酝酿出新的可能。

年末新机发布中,包括 OPPO、小米等品牌新机都提到了超窄边框的突破,背后是时间与金钱的巨大投入。工艺上需要灌胶,加之芯片级别的防尘要求,因而厂商们投入巨大。但在用户层面,感知有限。

智能手机的硬件侧发展逼近物理极限,屏幕、摄像头、处理器的提升亦没有太多空间,正当业界悲从中来,顿感智能手机行业已步入黄昏之际,端侧 AI 的爆发,又为其劈开了一道罅隙。

尽管早在 2017 年前后,AI 就已被手机厂商们融入影像、语音助手等场景,但 2024 年或许更能算作 AI 手机真正意义上的 “元年”。毕竟今年,其同时踩准了手机行业整体回暖、AI 浪潮从实验室走向落地的节奏。

在此背景下,AI 手机,亦已从最初的单一品类的 “加分项”,转变为全机型的 “必选项”。而这,推动了行业整体向前跃进的同时,由此所牵动的新的商业生态,等待被激活。

一、AI 手机需要自证

AI,可以说是 2024 年,手机行业整体回暖背后的幕后推手之一。

据 Canalys 预计,2024 年,AI 手机渗透率将达到 17%,预计 2025 年 AI 手机渗透将进一步加速,推动全球渗透率将达到 32%——AI 手机仅用了一年多,就走完了 “老大哥” 折叠屏手机六年都未能走到的路。

尽管数据增长迅猛,但统计口径却略显微妙,毕竟在手机厂商擂响战鼓的背景下,但凡是新推出的机型,没有人将自己与 AI 撇清。AI 几乎已经成为各家旗舰的 “核武”—— 可以不用,但必须要有。

究其所因,在折叠屏半死不活之际,当下的智能手机行业,太需要一个新的噱头来救命了。

这得从前几年,智能手机行业去 “鬼门关” 走的那一遭讲起。彼时,一直推着消费电子赛道往前走的摩尔定律,正面临瓶颈,这直接导致手机厂商和软件厂商 “踢默契球”,推动硬件换新的打法失效。

为此,恐慌的厂商们甚至将 PC 端用以另建门槛的光线追踪复刻到手机端,可手机市场并不像 PC 市场那般,同游戏、生产力强绑定,因此最后效果并不算好。而诸如影像、折叠屏等救国路线,作用有限,整体上只能服务于垂类需求,很难带动大规模的换机浪潮。

而 AI 则不然,因为端侧 AI 相比过去智能手机对性能侧的挖掘有着显著不同。一位业内人士告诉光子星球,从硬件层面来看,AI 模型不太吃小核,更看重 NPU 的能力,且最好有着大内存、高内存速率支撑。

因此,智能手机若想一跃成为 AI 手机,或在 AI 应用侧获得更好的体验,硬件方面势必将重构。而这,自然意味着换机。要想把这个故事讲通,有一步极为关键,即说服广泛的消费市场为 AI 手机买单。

光子星球今年年中的调研,各大品牌 AI 手机,在门店内都显得清冷凉薄,无论是顾客,还是店员,对其的态度都难言热切。近日,SellCell 的一项调查显示,73% 的 Apple Intelligence 用户以及 87% 的 Galaxy AI 用户,都认为在其使用过程中,AI 缺乏价值或几乎没有任何价值。

这倒也不难理解,毕竟像总结 PPT、通话摘要、图片生成这类功能,大多数用户很难用得上 —— 即便再怎么迭代升级,能力再强,AI 手机终究难以摆脱垂直需求的桎梏,重蹈折叠屏的覆辙。

因此,尽早向用户呈现端侧 AI 的价值,已然成为了手机厂商的当务之急。

纵观今年下半年发布的新机,无论是苹果三星,还是荣米 OV,都丝毫没有吝啬墨水,在发布会、线下门店物料里猛猛堆料,并在此前 AI 修图、AI 对话的基础上,端出了诸多系统级的深度应用。

这其中,最具想象力、最吸引人的,莫过于 AI 读屏所实现的 “自动驾驶”,AI 通过获取手机屏幕信息,自动同应用进行交互,从而执行用户指令。

这意味着,现阶段 AI 手机已从集成 AI 玩具、工具,逐渐深入手机交互、系统层面,并展现出对于传统手机的颠覆性。而这种深度嵌入的 AI 交互,既可能会推动真正的端侧 AI 大洗牌,或许也会为手机厂商酝酿出新的商业模式。

二、AI 是救命稻草

“性能过剩在 AI 时代是个伪命题,游戏和拍照场景对性能的要求非常高,堆料也不完全做无用功,芯片制程工艺的进步,其实为 AI 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一位手机厂商人士表示,端侧 AI 对系统的要求本就很高,而到消费级产品则更高。例如最简单的散热,看似很简单,实际上做起来很难,手机行业才刚刚开始解决底层的内存占用问题。过去一年,针对端侧部署,不少手机厂商也做了诸多优化动作,只是由于消费者感知不强,所以往往被忽略。

端侧部署最大瓶颈在于手机计算资源的使用,尤其是内存占用。当端侧化功能越多,计算占用就越多,加之硬件厂商一般不会专门预留内存,因此大部分厂商都会根据端侧化 AI 功能的需求来动态调配。

以 OPPO 为例,此前上线的端侧架构 “AI LoRA”,便采用了动态调配的解决方案。具体原理是架构提供了三个端侧化功能,一个被基础模型占用,另外两个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据悉,该解决方案的内存峰值占用,可以节约 75%。

架构逐渐成熟,意味着生态的大规模改造开启。有手机厂商人士表示,“明年发布会内容估计会更长”。原因在于对硬件的描述,将被 AI 功能替代,后者依赖体验,需要更多时间来呈现。

除了手机厂商,包括智谱在内的大模型公司,在年末都基于智能体的任务规划与屏幕信息理解能力,上线了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实现复杂任务的快速执行功能。

有业内人士表示,手机厂商和应用开发者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目前阶段主要是合作关系。“对于开发者来说,用户下载了应用不等于使用,端侧 AI 有助于提升打开频次,手机厂商也需要与开发者合作,让端侧 AI 助手使用起来更丝滑。”

应用厂商最明显的优势集中在垂直领域的消费数据。以拍照触发服务为例,单是连接到 OTA,背后需要千万级垂直数据做专项训练,手机厂商既缺乏相关数据,也没有必要重复造轮子,从而与开发者能够形成稳定的合作。

“事实上一步直达的调用,比如导航和购物,其实对于应用开发者来说是乐见其成的,因为手机厂商用直达的方式把服务推给了用户。” 某手机厂商负责人表示,既有的移动端服务已经非常饱和,它们现在更关注如何让用户快速地直达服务,特别是在他需要的时候,如果入口越浅,调用频率会越高。

即便如此,在年末新机的 AI 功能展示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手机厂商的话语权,正随着端侧部署加速而增长。当赵明用荣耀展示瑞幸点单,亦或是 Magic OS 9.0 上线一键购物比价这类功能时,鲜少有人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打开微信小程序,还是美团 PP,亦或是饿了么,是基于用户习惯,还是有一定比例的商业化权重?

毫无疑问,依靠直达,各手机厂商的智能助手将可能改变现有的手机交互形式 —— 从手机应用到智能助理,从单纯的点触式到点触、自然语言、意图识别的多种交互形式。这意味着手机厂商 “入口” 地位进一步被强化,未来他们在应用分发上的控制权提升 —— 这将是继预装应用之后,另一次 “流量入口” 的争夺。

三、能否改变用户习惯?

用户是否为 AI 手机买单是唯一衡量指标。

早前 SellCell 分别向 1000 名 iPhone 和 Galaxy 用户发放的问卷调查整体上呈现购买决策与使用习惯错配的情况。大部分人对于 AI 功能的价值持怀疑,且付费意愿低,但接近半数的用户又认为 AI 功能是一个重要决策依据。换句话说,用户认为 AI 功能很重要,但实际使用体验并不佳。

原因在于基于 PC 端的大模型放到移动端有些 “水土不服”。现有大模型厂商大多依托 PC 浏览器输出服务,偏重于生产力工具,这与移动场景并不完全贴合。例如公共场景下,语音交互显然不及点触交互;文档总结与文章撰写的使用频率也不及朋友圈文案生成。

日前,彭博社知名科技记者马克・古尔曼称,iOS19 将会放弃接入 ChatGPT,改为采用自研模型。

AI 手机的另一个敌人来自于习惯。现如今,传统手机操作逻辑已经非常成熟的情况下,AI 功能的确极大地简化了用户使用习惯,只是适应全新的交互,用户侧仍然需要时间。就像从数字机过渡到智能机时,用户接受移动生态和全新的点触交互,也是花了几年时间。

当下手机厂商们不断发力 AI 功能,如 AI 读屏,或许是希望在下个时代提前完成场景或商业模式的探索。

技术能否撬动用户使用习惯的转变,仍不确定。毕竟手机作为一个工具,用户在使用时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望,而 AI 则可能带来过度的 “智能化”,让用户感到失去掌控感。而如何通过一步步的引导,逐步让用户接受并依赖 AI,仍是厂商需要攻克的市场难题。

来源:光子星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博海拾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ohaishibei.com/post/96595/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Telegram
返回顶部